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晚潮|卷谷垫与垦竹地

    创作者平台 汪群2025-07-08 08:51全网传播量3601
    00:00
    00:00
    01曾经生产队有仓库,是社员活动中心和丰收“晴雨表”。翻晒稻谷时,正午太阳炽热,需勤翻勤晒,“双抢”季节尤为忙碌,晒谷场多为泥土地,需铺安吉毛竹编织的晒谷垫子,收卷时讲究平衡与松紧。
    02晒谷时用耙谷器为稻谷翻身,加速干燥。但夏日天气多变,雷暴突至时,仓库人员和社员会抢收稻谷,社员公而忘私的精神值得学习与尊重,他们用行动诠释对粮食的珍视。
    03“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年代,指令砍竹开垦造田种水稻,还计划种连片桑树养蚕。砍竹改田、栽种桑树时,在平面上开垦竹漾难度大,效率低且耗费时间气力。
    04砍竹子、开垦土地有季节性,一般“白露”后砍竹不易虫蛀霉变。竹鞭上笋芽儿生命力顽强,开垦时震落笋芽儿会让人产生愧疚感,母亲的话让这种愧疚感更强烈,也引发对那段岁月的思考。
    05与卷谷垫、垦竹地相伴的时光虽艰辛无奈,但让人体会到劳动不易、农民质朴坚韧,对生命顽强与脆弱有了新认知,这些记忆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曾经,每个生产队都有一座仓库,它宛如社员们心中的圣殿,是大家向往的活动中心,更是体现丰收的“晴雨表”。

    而与此紧密相关的,便有翻晒稻谷。

    翻晒稻谷,相较于在烈日下直接于田头劳作,看似轻松些许。然而,正午的太阳犹如炽热的火球,散发着灼人的光芒。在这样的天气里翻晒稻谷,必须勤翻勤晒,容不得丝毫懈怠。尤其是在“双抢”季节,那紧张忙碌的氛围,至今仍历历在目。当社员们挑着一担担金灿灿的稻谷来到晒场上时,仓库里的工作人员瞬间变得手忙脚乱,好似热锅上的蚂蚁,在晒场与仓库之间来回奔波,一刻也不得停歇。

    那时,生产队的晒谷场大多还是泥土地,水泥地极为罕见。因此,在晒谷之前,需要在地面上铺开一张张晒谷垫子。这些晒谷垫子,均是安吉当地用毛竹精心编织而成。一张晒谷垫子,长四五米,宽二三米,尺寸颇为可观。为了延长其使用寿命,每天收工时都要将其席卷起来妥善放置。收卷晒谷垫子时,人要完全蹲下身子,先将垫子的一端缓缓卷入收紧,随后用双手精准地控制两侧的平衡。这平衡的把握至关重要,要先把垫子扣紧,一旦发现某一头歪斜,就得在另一头敲打收紧。只有恰到好处地掌握松与紧的分寸,卷起的竹垫子才能粗细匀称,规整美观。起初,我对收卷晒谷垫子一窍不通,常常把好好的一张垫子卷得歪歪扭扭,像个大喇叭,一头大,一头小,十分难看。但随着不断实践,我逐渐掌握了技巧,熟能生巧,最终也能将晒谷垫子卷得如同老农那般规范标准,服服帖帖。

    趁着日头正好,将新鲜、湿漉漉的稻谷均匀地铺在晒谷垫子上。接着,便要用耙谷器为稻谷翻身。耙谷器直接接触谷子的是一块一尺多长的木制板块,其上下沿都有木质突出的齿头,两头可灵活翻转使用。一根细细长长、均匀笔直的竹竿连接着木制板块,双手握住竹竿,便能在稻谷上自如地往前推或向后拉。每一次的推动与拉动,都像是在与稻谷进行一场亲密的互动,让它们在阳光的照耀下尽情翻滚,如同在铁锅里翻炒瓜子、豆子一般,只为让湿漉漉的稻谷尽快得到阳光的全面照射,加速干燥。

    然而,夏日的天气总是变幻莫测。即便烈日当空,也常常会毫无预兆地迎来雷暴天气。有时,经过一上午一遍遍地翻晒,稻谷眼看就要达到“毛谷”入仓的标准,也就是这样的稻谷可以在室内堆放数天,之后再翻晒也不会影响质量。可就在这时,一声惊雷炸响,几道闪电划破天际,暴雨便如倾盆般迅猛落下。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仓库里的人员往往措手不及,只能手忙脚乱地将一张张晒谷垫的两头往中间卷盖,竭尽全力不让已经有些干燥的稻谷被雨水淋湿。而此时,刚刚从稻田里回家午休的社员们,听到雨声,也会毫不犹豫地从家中冲向晒场,纷纷加入抢收稻谷的行列。他们放弃了宝贵的午休时间,冒着疾风暴雨,在晒场上奋力奔跑,将稻谷快速抢收到仓库里。那一个个忙碌的身影,那一颗颗为集体着想的心,让我感慨万千。社员们这种公而忘私的精神,丝毫不亚于“见义勇为”,他们的行为远比一般的“好人好事”更加难能可贵。勤劳善良的农民朋友,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粮食的珍视,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学习与尊重。正如农民朋友常说的:“种粮人,就是要在种足种好粮食上下功夫,已经收获的每一粒粮食,都不能遭受无辜的损失。”

    晒谷。资料图。视觉中国。

    在“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年代,不知从何处传来指令,决定砍去竹子,开垦造田,用以种植水稻。队里还计划将砍去竹子、整理后的土地种上连片的桑树,据说用不了两三年,便可采摘桑叶,开始蚕桑饲养。对于生产队那时砍竹改田、栽种桑树的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那个名为“高墩朗”的地方,见证了我与社员们一同砍竹子、开垦林地的艰辛历程。开垦竹子林地,与在山坡上开垦截然不同,其难度之大,超乎想象。在山坡上开垦时,由于地势有坡度,人站在坡下方,只需用锄头慢慢掏空地表的底脚,长在上方的柴蔀头根脚便会逐渐裸露出来。此时,将那些还扎在土壤里的根系一一掘断,柴蔀头就会像滚动的石头般纷纷滚落。

    生产队的男社员中,不乏气力大的壮汉。他们使用的开荒锄头,一个个精光锃亮,且锄头的尺寸也与他们高大的身材相匹配,又长又宽,这使得劳动工具的分量也重了不少。凭借着自身的力量,再加上沉重的锄头,他们在挖掘竹蔀头时,锄头起落间潇洒自如,仿佛魔术师在变戏法,一把锄头在他们的手心翻转自如,锄落蔀头起,干净利落,令人赞叹不已。

    而我,与他们相比,差距明显。我的开荒锄头就如同我的身材一般,细细瘦瘦、矮矮小小。锄头分量轻,加之我气力不足,每次锄头落下,接触地面时总会发出“蓬蓬”的声响,实则是锄头并未深入地表。反观那些气力大的人,他们锄头落下时,“定位”精准,用力狠辣,只发出“嗖嗖”的声音,却能产生巨大的作用。我挖掘时发出的“蓬蓬”声,常常是因为锄头落在了竹蔀头的“头顶”,有时甚至会被反弹出来,这皆是因为我手势不稳,气力不足,“定位”不准所致。偶尔,锄头恰好落在竹蔀头的“心脏”,便会被紧紧卡住,难以轻易提起。此时,我深知不能使用蛮力,只能巧干,通过多次左右摇动锄头,待感觉松动后,才能将其缓缓提起。如此一来,耗费的气力比他人更多,效率却极低。在平面上开垦竹漾,比在山坡上挖掘的难度更大,不仅效率低下,还耗费大量的时间与气力。那时的我,用“事倍功半”来形容再合适不过。

    砍竹子、开垦土地是有严格季节性的。按照长辈们的经验,砍伐竹子一般要在每年的“白露”节气之后。据说这个时候砍下来的竹子,不易虫蛀和霉变,材质更佳。既然砍伐竹子要过了“白露”时节,一直持续到整个冬季,那么竹鞭上早已悄然萌发了小小的笋芽儿。这些笋芽儿,一旦到了春天,便会破土而出,茁壮成长为挺拔的竹子。在乡村,许多地方的散生竹子,即便随时被砍去,长在地底下的竹鞭依然会不断延伸,来年春天又会长出新的竹子。就像“白露”后整片竹子被砍,可若来不及开垦林地,“长”在地底下的竹鞭早已“孕育”出了笋芽儿,其生命的延续能力,比任何植物都要旺盛,真可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每每想到此处,我便会感慨,人的生命有时是如此脆弱,不堪一击。若是自己能像竹鞭上的笋芽儿那般顽强,该是多么令人羡慕啊。

    在开垦竹漾的过程中,我时常会产生一种失落的心情,甚至觉得自己像是在“犯罪”。一个粗壮的竹蔀头,宛如竹子家族的父母,而长在下面的竹鞭,就如同它们心爱的子女。每当我将竹蔀头挖起时,内心总会涌起一股愧疚之感,仿佛做错了天大的事。随着锄头的猛然开掘,连在“母体”身上的竹鞭会震落一些星星点点的笋芽儿。这些笋芽儿,白白净净、胖胖圆圆、灵灵巧巧,就像一个个活蹦乱跳、惹人怜爱的小孩。然而,这些幼小的生命,却在我的锄头下瞬间消逝,这让我感到无比无奈。

    我将竹鞭上的这些小生命,小心翼翼地摘落下来,那轻柔的动作,好似产妇临盆时,助产士剪去连接婴儿的脐带一般。我把这些心爱的“小宝贝”带回了家,母亲见了,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但随即又心疼地说道:“太可惜了,这么小的笋芽儿就被挖去了。不然,日后它们都将长成挺拔的竹子,成为有用之材啊。”母亲的话语,让我内心的愧疚感愈发强烈,也让我对那段开垦竹漾的岁月有了更深的思考。

    那段与卷谷垫、垦竹地相伴的时光,虽然充满了艰辛与无奈,但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劳动的不易,感受到了农民朋友的质朴与坚韧,更让我对生命的顽强与脆弱有了全新的认知。这些记忆,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我人生的天空中,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晚潮: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
    相关新闻
    晚潮|国清寺里的晒谷场
    写点生活 | 晒谷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