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晚潮|这是一封晚了三十年的告别信

    潮新闻 金凝2025-07-08 05:10全网传播量1844
    00:00
    00:00
    011992年9月,作者第一次进深圳,历经36小时火车到达,感受到城市的热气腾腾,在竹子林远亲家落脚,居住条件局促但亲戚一家待他很好。
    0290年代初,深圳吸引全国各地怀揣淘金梦的人,作者辗转两个月后在大冲化工厂找到工作,后因边防通行证过期冒险改日期,后在上海驻深圳办事处重新办理。
    031993年底作者跳槽到蛇口工业五路国企化染厂,待遇改善,厂里统一办理通行证。深圳的动人之处藏在奋斗者故事、机器声、打工人坚守和城中村饭菜香里,90年代初是热气腾腾的“试验田”。
    04四年中作者穿梭深圳大街小巷,了解爱上这座城市,喜欢深圳早茶和大排档,早茶老年人居多,大排档承载深圳人生活记忆,见证奋斗者拼搏岁月与平凡幸福。
    051992年底作者在深圳海南证券公司营业部开户,看到营业厅内热闹紧张场景,后来电话交易开通,公用电话成新“战场”,证券交易所充满自由气息。
    06莲花山是游人瞻仰伟人风采和深圳人心灵栖息地,山顶邓小平铜像见证城市巨变,深圳河是城市跳动的生命线,作者在深圳经历无数个第一次,深圳用胸怀和精神塑造他,1996年因爱人工作调动离开,1999年重返深圳。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01 

    我永远记得1992年9月第一次进深圳的情景。 没想到第一次离开上海就去了这么远的地方。我一个人坐了36个小时的火车到达广州,然后换乘到深圳的火车,攥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办出来的边防通行证,抵达了这座陌生的城市。出站后就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热气腾腾,我举目四望火车站附近的高楼大厦,却被明晃晃的太阳照得睁不开眼。

    那时的我并不知道,这座城市将用四年时间,在我生命中刻下如此深刻的印记。 

    我拿着信封上的地址,找到了竹子林,我一个远亲住在那,我将暂时落脚在亲戚家。

    20世纪80年代,深圳经济特区成立,百业待兴,急需大量建设人才。国家撤销基建工程兵兵种,其中两个师的官兵调入深圳,集体转业成为深圳市的建设施工队伍。我亲戚就是其中的一个。

    竹子林,是第一批为深圳开疆扩土的奋斗者书写故事的地方,是他们在这座陌生城市第一个简陋的家。

    90年代初的深圳竹子林,还带着浓厚的乡村气息。村道旁多是简陋的平房,这里远离市中心的繁华,是许多初来深圳的人栖身的“城中村”。

    乘坐的中巴开过上海宾馆、开过香蜜湖就到了竹子林,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环形大楼,环形排列的住户一家挨着一家,每一扇门后都是一个转业兵的一家老小。

    推开亲戚家的门,一个房间、一个厨房、一个卫生间,就是这不足几十平方米的地方,却住着五口人,亲戚夫妻、两个年幼的孩子,还有他们的丈母娘。房间里,家具摆放得满满当当,几乎没有多余的空间。他们在地上铺上席子,还细心地拉上一道布帘,尽力为我隔出一方小小的天地。虽然居住条件十分局促,但亲戚一家都待我很好。 

    初到深圳的我,第一件事就是找工作。那时的深圳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全国各地怀揣淘金梦的人,街头巷尾挤满了操着不同口音的年轻人,其中不乏和我一样刚毕业的大学生。

    然而,城市的包容背后是严苛的现实:没有边防通行证,连市区都进不来,许多人被迫滞留在关外,在临时工棚或廉价旅馆里苦苦等待机会。

    辗转两个月后,我找到了工作,在大冲的一家化工厂上班。九十年代的大冲是典型的城中村,村道狭窄曲折,两旁是密密麻麻的握手楼,阳光很难透进来,楼间距极小,仅容两人侧身而过。街边小店琳琅满目,卖着廉价的生活用品、服装和小吃,粤语、普通话、各地方言交织,嘈杂又热闹。那时的大冲,因房租相对便宜,是无数来深打工者的首选居住地。 

    时间到了1993年2月,眼看我的边防通行证马上过期,那段日子,派出所民警有时会突击检查,一旦发现通行证过期,就会被遣返回原籍。我一个激灵,在“2”前面添了个“1”,将到期日期改成12月。

    后来我了解到上海驻深圳办事处可以办理边防证,我才又去重新办理了边防证。 

    当年底我跳槽到了蛇口工业五路上的一家国企化染厂上班,待遇得到大大改善。厂里统一为员工办理通行证,这份保障不仅是一张证件,更是对漂泊生活的一丝慰藉。

    那时我晒得黝黑,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广东人了。

    02

    在许多人眼中,深圳是一座充满奇迹的“一夜之城”,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霓虹灯牌闪烁着财富与机遇的光芒。但当我真正扎根于此,才发现它的魅力远不止表面的繁华。

    深圳的动人之处,藏在那些与城市共同成长的奋斗者的故事里,藏在工业区轰鸣的机器声中,藏在流水线上打工人日复一日的坚守中,藏在城中村狭窄巷道里飘出的五湖四海的饭菜香里。

    在深圳的四年,我见过太多和我一样挣扎的年轻人。人才市场里永远人头攒动,有人为了一份工作挤破头;夜幕降临时,公园的长椅上躺着无处栖身的求职者,他们蜷缩着熬过漫漫长夜,第二天又带着疲惫的面容继续奔波。 

    90年代初的深圳,是一座热气腾腾的“试验田”。深南大道上,卡车轰鸣着运送建材,脚手架如雨后春笋般林立,钢筋水泥的丛林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生长。街边的霓虹灯牌闪烁着“电子城”“贸易公司”的字样,西装革履的商人和拎着编织袋的打工者擦肩而过,粤语、普通话与各地方言交织成独特的市井交响。

    东门老街的骑楼下,港式茶餐厅飘出奶茶的醇香,摊档上的电子表、随身听等新潮物件琳琅满目,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国贸大厦顶层旋转餐厅里,商人们举杯畅谈商机;证券营业部内,股民们攥着纸质委托单挤在窗口,为每一次股价波动而屏息。这里没有“等一等、看一看”的犹豫,只有“闯一闯、拼一拼”的果敢,每个人都在时代浪潮中奋力追逐,将深圳的街头巷尾,化作了梦想生长的热土。 

    03

    四年中,我每个周末穿梭在深圳的大街小巷,我想了解她爱上她。

    我在深南大道上的天虹商场里买衣服,在华强北的赛格大厦里见识了电子市场的繁荣。逛过人民南路的国贸大厦,还有东门老街、蛇口老街。也去过大梅沙、小梅沙,世界之窗、锦绣中华民俗村、海上世界,还去了和香港一街之隔的中英街。 

    摄于深圳世界之窗,1993年。

    每次从外面回到蛇口,看到“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牌,我总是会注视良久若有所悟。 

    我喜欢早上热气腾腾的早茶,也喜欢晚上喧闹的大排档。深圳的早茶老年人居多。晨光初露,茶楼已飘出阵阵茶香与食物的诱人香气。蒸笼里,晶莹剔透的虾饺鼓鼓囊囊,叉烧包松软蓬松。肠粉薄如蝉翼,淋上特制酱油,搭配爽滑的牛肉或虾仁,口感层次丰富。食客们或是一大家子或是三两朋友围坐一桌,沏上一壶普洱或铁观音,在氤氲茶香与欢声笑语中,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

    深圳晚上的大排档是属于年轻人的。夜幕降临,霓虹闪烁,铁皮桌椅错落摆放,瞬间热闹起来。海鲜大排档里,刚从市场运来的鲜虾、螃蟹、生蚝,在厨师手中迅速变成椒盐皮皮虾、爆炒花甲等美味;还有主打炒粉、炒田螺、烤串的大排档,烟火升腾间,镬气十足的炒米粉香气四溢,再搭配冰镇啤酒。这里没有精致的装潢,却承载着深圳人的生活记忆,见证无数奋斗者的拼搏岁月与平凡幸福。

    04

    深圳的创业精神值得用一生去追寻。它没有江南水乡的婉约细腻,也没有古都名城的厚重底蕴,却有着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蓬勃朝气。

    在简陋的出租屋里,有人通宵达旦编写代码;在拥挤的写字楼里,有人为了一个项目反复打磨。在这里,奋斗不只是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生存哲学。

    在1992底,我在当年的深圳海南证券公司营业部开了户,开户当天我看到营业厅内人声鼎沸,柜台前层层叠叠挤满了人。股民们攥着纸质委托单,踮脚伸长脖颈,将单子奋力举向窗口。交易员们飞速接过单据,敲击键盘的声响混着此起彼伏的报价询问,空气里满是紧张躁动的气息。后来电话交易开通了。营业部角落的公用电话成了新“战场”,股民们攥着号码本排队,一拨通便争分夺秒报单,听筒里的每一次报价波动,都牵动着紧绷的神经。

    热闹又混乱的证券交易所啊,真的好爱那一股自由的风…… 

    05

    莲花山是游人瞻仰伟人风采的圣地,也是深圳人心灵的栖息地。山顶矗立的邓小平同志铜像,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站在山顶俯瞰,深圳的繁华尽收眼底,鳞次栉比的高楼与绿意盎然的公园交相辉映。这里的每一株草木,都在诉说着改革开放的传奇故事;每一阵微风,都在传递着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有时我会想,深圳之所以能在时代的浪潮中始终勇立潮头,或许正是因为有这样一座山,承载着城市的精神图腾,激励着无数人奋勇向前。 

    06

    深圳河是这座城市跳动的生命线。我见过它清晨时分的宁静,河面波光粼粼,倒映着两岸的建筑;也见过它夜晚的璀璨,两岸灯火通明,与星光交相辉映。河边的绿道上,永远有晨跑的身影、散步的情侣、玩耍的孩童。四年间,我曾无数次来到这里,在这里迎接过新年的第一缕阳光,也送别过无数个忙碌的黄昏。悠悠河水无声,却教会了我最珍贵的人生道理,只要心怀梦想,勇往直前,就能在时代的洪流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四年深圳,一生怀念,永远庆幸。我曾以为就在这座城市扎根了,这里承载了我最美好的青春回忆,是我梦想起航的地方。

    我没有想到自己将在这里经历人生的无数个第一次:第一次离开上海便来到了这里,第一次在异地过年,第一份工作,第一次领到工资,第一次签下销售合同,第一次认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深圳用它海纳百川的胸怀包容着我,用它敢闯敢拼的精神塑造着我,让我懂得人生既要敢于挑战未知,也要学会在挫折中沉淀成长。

    而1996年的离开非常突然,因为爱人在深圳的单位派他到上海组建分公司,我也跟着他离开了深圳。离别非常仓促,回想起来就带走了几件换洗的衣服,也没有好好告别,或许是年轻,总是那么义无反顾地奔赴下一站。或许真正的告别无需言语。而有些东西,永远不会消逝,比如骨子里的拼搏精神,比如面对挑战时的果敢坚毅,比如这座城市教会我的,“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与担当。

    亲爱的深圳,你不是一座冰冷的钢筋森林。你是改革开放春风中绽放的绚烂花朵,是无数追梦人用汗水与热血浇灌出的奇迹之城,你是我的第二故乡,永远。

    1999年重返深圳时拍摄。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晚潮: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
    相关新闻
    晚潮|致厦大中文新生的一封信
    晚潮|给爸爸爸的一封信
    晚潮|那个书信年代
    写点生活|从前的书信慢
    写点生活|春天的落叶是岁月的信笺
    晚潮|考试诀窍:考前运动,考中自信
    写点生活|给儿子的一封信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