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看海宁西山“盆景”如何变“风景”

潮新闻 共享联盟·嘉兴 2025-07-07 22:10全网传播量263
00:00
00:00
01西山社区曾是治理“后进生”,2006年被列入黑榜,后创新构建“多元共治”模式,联动多方参与治理,如今成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探索出“西山经验”。
02海宁市以“141”基层治理体系为牵引,推广西山社区经验,支持孵化社会组织4181家,6000余人持社工证,常态化开展服务项目超1200个,社会治理力量汇聚成“新合力”。
03海宁爱心联盟2013年发起,2016年建立全省首个社会组织综合党委,在综合党委引领下,西山社区服务更精准,爱心服务项目覆盖至多地,注册志愿者2万多名,“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成社会新风尚。
04海宁新居民群体达64.8万人,西山社区成立温馨港湾服务中心等,构建党建联建“大矩阵”,打造“乡帮宁”帮帮团调解品牌,化解新居民群体矛盾近300件,辐射带动全市成立新居民矛调组织,培育矛盾调处类社会组织200多个。
052014年海宁成立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2023年发布全省首个《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规范》,西山实践实现从“点上开花”到“全域共治”跃变,全国超4000名干部赴西山学习,“西山式”社会组织孵化平台在多地覆盖率超60%,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率平均提升25%。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流动人口众多、经营场所密集,矛盾纠纷频发……位于海宁市硖石街道的西山社区,曾经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后进生”,2006年,社区一度被列入海宁市治理黑榜。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西山社区深知依靠自身力量远远不够,必须凝聚社会各方智慧与力量。秉持这一理念,社区创新构建“多元共治”模式,联动企业、商户、物业和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经过不懈探索与实践,如今这里已华丽转身,成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西山经验”。

近年来,海宁市深学笃行,以“141”基层治理体系为牵引,总结推广西山社区经验做法。支持全市孵化社会组织4181家,全市6000余人持有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全市常态化开展服务项目超1200个……一串串亮眼的数字足以证明,海宁市的社会治理力量已然从溪流变成大海,汇聚成基层治理的“新合力”。

爱心联盟 让小城涌动大爱

“张大爷,您每次出门的时候,这个手环记得一定要带上……”自从3年前,帮助迷路张大爷回家后,海宁市潮乡救援队队员每周都会上门探望老人,帮忙做家务、陪他聊天、带他看病,这样温暖的画面,在海宁已成为常态。

随着海宁市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马蜂窝快速增多,马蜂蜇人事件常有发生,重则危及生命,轻者毒刺肿痛,给市民造成不小的麻烦。潮乡应急救援队还于2019年成立“清蜂小组”,出动3000余人次,已清理了4300余个马蜂窝。

针对社区独居老人容易走失的问题,海宁市西山社区成立了“121”爱回家项目——1个爱心手环、2个爱心结对(党员志愿者和邻里志愿家庭)、1个应急救援机制,为失智老人搭建起安全回家的温暖通道,5年找回走失老人460人次。

一项项细致入微的爱心服务背后,是海宁市聚焦群体需求,不断织密社会服务网络的生动缩影。

社会力量如同“满天星”,来自四面八方,服务项目涉及多个领域,如何能全面统筹变成“一呼百应”的“大合唱”?

海宁的解法是“组织引领”。2013年,海宁西山社区发起了海宁爱心联盟。2016年4月,海宁爱心联盟更是率先一步建立了全省首个社会组织综合党委——爱心联盟综合党委。多年来,在综合党委的统筹引领下,西山社区黏合各类服务资的力量更强了,在“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民生领域服务也更精准了,一大批爱心服务项目走出了社区,覆盖至整个街道及海宁城乡,甚至走进了湖北恩施、新疆沙等地区,谱写了浓浓的“大爱”曲。

基层治理的“好帮手”越来越多,在海宁,“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成为一种社会新风尚。西山社区党委书记金美凤介绍,在海宁爱心联盟的感召下,社会各类志愿服务力量纷纷涌入,目前已经入驻了140多家成员单位,注册志愿者2万多名。

乡情力量 让新居民更有归属感

在海宁,新居民群体已达64.8万人。如何让这些新海宁人更好地融入城市?西山社区打破地域圈子壁垒,秉持“关爱+服务”的理念,成立了嘉兴市首家社区社会组织——温馨港湾服务中心,搭建起“以新联新、以新带新”的服务平台。

“我16岁就来到海宁打拼,深知新居民初来乍到的不易。现在,我愿意尽己所能,帮助他们在这里扎根,让海宁真正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海宁市新联会理事、爱心联盟川渝分会负责人张清平道出了许多新居民服务者的心声。

西山社区地处老城区火车站附近和繁华的皮革城商圈,在1.1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近6000名新居民。人员结构复杂,给基层服务管理带来不小压力。在张清平等新居民服务者的积极推动下,海宁市新居民发展联合会应运而生,逐步整合了9家上市企业、7个异地商会、240多名新阶层人士等社会资源,构建起资源共享、协同治理的党建联建“大矩阵”。

近年来,海宁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人民调解“攀高计划”工程为载体,坚持党建引领,探索“以心联新、以新调新、以馨助新”的工作方法,切实维护新居民群体的合法权益。

在这一思路指导下,海宁不仅建立了“潮乡家园”人民调解委员会,还精心打造了“乡帮宁”帮帮团调解品牌。该品牌通过制定“四个一”举措——聘请一批特约调解员、建立一个“人才储备库”、开通一路咨询热线、搭建一个调解服务平台,充分发挥老乡情、朋友情、亲戚情的纽带作用,借助“乡音、乡情、乡俗”的力量,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一线。

如今,“乡帮宁”已成功化解新居民群体各类矛盾近300件,并辐射带动全市12个镇街成立了新居民矛调组织,全海宁累计培育矛盾调处类社会组织200多个,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效能和新居民的归属感。

政策护航 让“盆景”变“风景”

为进一步为西山实践推广“保驾护航”,2014年,海宁成立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给予政策、人才、资金等保障,解决社区治理“缺人缺钱缺资源”共性难题,每年投入300多万元用于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重点支持社区社会组织发展;2023年,海宁发布全省首个《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规范》,将“西山十法”提炼为可复制的操作指南,为各地学习提供了清晰的路径。

在嘉兴市、海宁市的大力助推下,西山实践实现了从“点上开花”到“全域共治”的跃变,影响力日益扩大。

如今,全国前来西山社区学习实践经验的队伍络绎不绝……这颗源自西山的实践种子,已在海宁、嘉兴、浙江乃至全国多地生根发芽,真正完成了从一处“精致盆景”到一片“动人风景”的华丽转变。

据了解,2019年成立的“潮城治社培训中心”如今已开发26门课程,累计培训全国340多名社区干部。西山社区党委书记金美凤的培训课《从群众期盼到群众满意》,引发各地社区书记共鸣,深受好评。

学习的关键在于因地制宜,以西山实践的经验为蓝本,各地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实现西山工作法的本土化实践。海宁市南苑社区从中汲取灵感,建立居民骨干、微网格长、银立方老干部等资源库,既全面统筹整个小区治理力量,又根据专长发挥各自作用;四川省黑水县则结合自身情况,聚焦儿童教育,借鉴“情暖黑水·春风助学”项目,通过党员结对帮扶改善少数民族儿童教育条件。

为确保学习效果落地生根,西山社区还采取定期动态回访机制,加大与“取经”单位的日常交流。在一次回访无锡市旺庄街道时,金美凤惊喜地发现,该街道已将“需求清单”模式融入本地实践,推行了社区微治理项目包括楼道“微自治”、“微爱旺庄”8.0项目、第四季“燃跑社工”跟岗训练营等,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51批次、超4000名干部赴西山社区学习。在江苏、四川等地,“西山式”社会组织孵化平台覆盖率超60%,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率平均提升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