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丹娜丝”来袭 潮新闻奔赴浙江沿海直击防台一线

    潮新闻 记者 李沐子 杨群 赵静 刘栋 王昊2025-07-07 13:58全网传播量11.7万
    00:00
    00:00

    央视新闻消息,7月7日零点前后,今年第4号台风“丹娜丝”在台湾嘉义县沿海登陆,登陆时由强台风级减弱为台风级。中央气象台今早连续发布台风黄色预警:8日早晨起转向西偏南方向移动,逐渐向浙江台州至福建福州一带沿海靠近,并于8日下午到夜间在上述沿海登陆。

    随着“丹娜丝”离开台湾,持续向西偏北方向移动。浙江海事局消息,7月6日上午8时,浙江全海域进入III级防台应急响应。根据《浙江省防汛防台抗旱应急预案》,浙江省防指决定于7月7日10时将防台风应急响应提升至Ⅲ级。

    7月7日上午10时,台州市级防台风应急响应从Ⅳ级提升至Ⅲ级。在“丹娜丝”逐步靠近浙江台州温岭及温州沿海一带。7月7日午间,潮新闻记者一行驱车前往其中一条“丹娜丝”预测路径上的温岭松门镇。

    风雨兼程:奔赴温岭的抗台一线

    从被35度高温硬控下的杭州出发,记者一路驱车向南,奔赴温岭。一路上,从云层稀疏的蓝天,到乌云低垂的阴雨天,几乎每隔几公里,天气都在发生变化。而在进入台州天台县后,一路都被密集的雨天覆盖。

    当天下午5点,记者终于抵达温岭松门镇松发塘码头,海面上渔船密密匝匝,温岭全市1947艘早已安然入港避风。记者在现场见到了该镇农渔办主任丁楠,他刚结束一天的巡塘,雨衣上水珠不断滚落。

    松发塘靠泊船舶 潮新闻记者 王昊 摄

    黑云压顶,温岭海岸线上风雨时急时缓。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松门镇依海而生,7座海塘傍海而建,9公里余蜿蜒的海塘线如同守护家园的生命线。

    丁楠抹了把脸上的雨水,“海塘管理站、涵闸站加上我们,十几号人一大早分头行动,脚底板就没停过。重点查看涵闸启闭是否顺畅,海塘有无安全隐患。闸门开关得看海水水位,开早了或关晚了,海水倒灌,后果不堪设想。”

    松发塘 潮新闻记者 王昊 摄

    说着,他踩过积水,走到一处关键的闸口旁,撩起雨衣下摆,指着严实挡在闸门前的厚实木板:“喏,你看这里。平时这闸口是敞开的,方便渔民和船只进出。但现在这风雨势头再大些,或者水位再涨,就得争分夺秒,用沙袋把这闸口彻底堵严实了。”

    此外,温岭海事处值班室工作人员王宁告诉记者,今天值班人员一大早便开始船舶“点验”工作,通过甚高频“点对点”提醒锚泊船只注意防台。“目前我们温岭辖区内在港商船是116艘。”台州温岭海事处副处长谭毕承介绍,海事Ⅱ级防台应急响应启动后,码头和水工项目要全部停工,人员撤离到安全区域;所有航线全部停航,渡船到安全港区避风。

    台风来袭:村里点滴不漏筑牢安全防线

    晚上7点,温岭市松门镇被台风裹挟的雨水笼罩。风雨中,松寨村党支部书记朱玲波带领村两委干部、驻村干部和记者穿梭在村里各个角落,再次检查防台措施的落实情况。

    “今天上午和下午,我们分两组走访了松寨和寨塘两个自然村。”朱玲波说道,“村里十几户重点户大多是老人,还有两处低洼地区,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对象。”

    记者跟随朱玲波来到一处低洼地区,这里与周边路面落差近80厘米,7幢老房子相连,住着6户居民。其中67岁的林婆婆说,这是她和老伴一直居住的老房子,台风天很少出门,“如果雨太大,水漫进来,我就去儿子家暂住。”她指着门口的小院子说,这里地势低,曾被台风积水淹到半门高,“现在雨还不算大,但一旦下起持续性大雨,水位就会漫起来,甚至进屋。”

    村干部们与林婆婆沟通 潮新闻记者 王昊 摄

    朱玲波表示,村里已制定详细防台预案,一旦遇险,立即启动应急措施。村党群服务中心五楼是安置点之一,若台风过大,会安排村民暂避。同时,村里会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及时告知村民台风动态和防台措施。

    走访中,村干部们忙碌着:有的查看重点户房屋安全,有的确认低洼地区住户人数及安置处所。风雨渐大,红色志愿者马甲在雨幕中格外温暖坚定。

    “晚上我值班,有事随时联系我!”朱书记和另一位村干部将值晚班,时刻关注降雨量。若台风影响过大,就全员出动。松寨村驻村干部庄佳收起淋湿的雨披和红马甲说:“我们晚上时刻待命,确保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朱玲波向记者笔画曾经水漫高度 潮新闻记者 王昊 摄

    在风雨交加的雨幕中,松寨村的干部们用实际行动为村民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防线。而在此次台风肆虐的浙江沿海地区,像他们这样默默奉献的村干部,数不胜数。

    “科技+人工”:沿海养殖的防台模式

    台风来袭,外面狂风暴雨,但在距离海边仅200米的松门镇南洋村,台州市新超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负责人王新超却显得胸有成竹。他轻点手机屏幕,100多亩现代化养殖基地的实时数据便一览无余——20多个大棚、500多个养殖池的水位、溶氧量等关键指标尽在掌握。 

    王新超检查大棚 潮新闻记者 王昊 摄

    “我们从建厂之初就考虑到了台风的威胁,基地采用特殊加固设计,钢管加厚的大棚可抵御14至15级强风,就算人站在棚膜上也不会破。”王新超介绍道。

    这位在海边长大、深耕养殖业近十年的“新农人”,已经投入2400多万元打造数字化养殖基地,专门养殖南美白对虾和基围虾。

    尽管拥有智能监测系统这样的“高科技防线”,王新超和工人们仍做足了传统防护。十几名工人花了一整天时间,挨个拉紧大棚的拉膜绳,全面加固棚体结构。他们尤其仔细检查了氧气警报器,一旦监测到断电风险,必须立即启动备用发电机,“虾对缺氧极其敏感,断电过长就可能造成大面积死亡。”王新超解释道。 

    如今,像这样的“科技+人工”双重防护模式,正在沿海养殖区快速普及。松门镇涉海养殖面积达上千公顷,淡水养殖200多公顷。经验丰富的养殖户们坚守着“防台无小事”的准则,在每次台风来临前织就一张疏而不漏的安全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