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最是无价真善美

潮新闻 洪铁城2025-07-07 03:18全网传播量598
00:00
00:00
011988年秋,李敏泉到码头接作者去城市建设学院,因作者被聘为兼职副教授要讲课,他忙前忙后,课讲两次,一为青年教师讲论文写作,一为全系师生讲《江南园林十大批判》,当年该文曾引起全国六七十人参加“争鸣”。
021990年作者主编出版《建筑文化思潮》一书,收进李敏泉的论文《环境觉醒时代的几点认识——论建筑与环境系统诸因素的整合与互动》,8000来字,极具前卫思维与觉悟。当年《广厦》封面由他设计,颇有空间感与色彩感。
032019年1月5日,李敏泉策划在北京举行迎新聚会——“群友赠书交流”活动,特地安排作者的《中国婺派建筑》一书在会上签赠并作演讲,建筑界很多名家主动接龙参加,会议小结中大家对作者新书一致认可。
042019年,李敏泉积极筹备第三届全国建筑评论研讨会,从海南到上海、北京、杭州、武汉等地与众多业内人士面商筹备工作,最终会议在海口市华彩华邑酒店举办,线上线下与会人数众多,会议筹备周密全面,媒体评价其具有重启激活、承前启后等历史作用,为我国建筑评论“常态化”进程贡献力量。
05李敏泉1953年8月生,拥有雅克设计学术总监等多个头衔,他创建的《建筑·空间·语言》微信群很活跃,2021年作者得中国老科协奖,他回复三个大拇指加三个抱拳,作者视作他身体正常。他几乎一辈子当裁缝为人作嫁衣,少有作品落地和著作,如今第四届全国建筑评论研讨会已定于2025年11月在苏州大学举办,他创建的群至今热闹。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有一位结交三四十年的好友,身子瘦得很精悍,才气高得堪八斗,为人好得极真诚。

但他,平时穿着很随便,春夏秋冬少有西装革履的打扮,反倒潮得常把自己打扮得像小年轻似地;喜欢留长发,黑黑密密长得女人一样碰到了肩膀。而且很会喝酒,可以夜以继日地喝,来者不拒,谁敬都给面子。还特爱抽烟,接二连三,不分优劣。有机会的话喜欢搓一搓麻将,可以一搓到大天亮。他说话很坦率,语速快,音准音色音量俱佳,而且还会在说时加上双手弹钢琴的动作,不知是否与两个妹妹搞音乐有关——他大妹在乐团拉大提,小妹在音乐学院当老师,记得他曾跟我说过家史。

具体何年何月何日何地认识,记不清了。

可能是1986年,顾总与明贤在北京成立建筑文化沙龙后的某次活动中,因为我与他同是“龙友”。肯定不是那年那月那日在他们重建工参加“建筑创作走向世界座谈会”,虽然他是该校建筑系的高材生;好像也不是大型学刊《建筑师》编委会在桂林开会期间,那时雷翔任常务副市长,他俩是同学,但记不起有没有见过他的身影。

但绝对忘不掉了1988年秋高气爽的一天,我从义乌坐火车去九江换轮船抵武汉,他到码头接我去他们城市建设学院——国家建设部“老八校”之一。因为我这个小县城的土八路被他们五系破格聘为兼职副教授了,要讲课,他又贴海报又找场所地奔忙。课讲两次,一给青年教师讲论文写作,一为全系师生讲《江南园林十大批判》——我发在《风景名胜》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当年曾引起全国六七十人参加“争鸣”。文中写我国古典江南园林像唐诗宋词一样登峰造极,但,里面的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等小尺度、小比例、小空间模式,已经不适合新时代人成群结队地观光游赏了。

几件事记忆犹新:一是他与艾定增老师约来大名鼎鼎的向欣然、陶友松、赵冰等人一起游东湖,登黄鹤楼;一是请我到他宿舍喝酒,烧了好几个菜,但坐下后发现缺一副碗筷得向邻居去借,因为他家加上小女儿三个人只有三副碗筷。

是年他带五系十名学生到东阳实习,我安排测绘八华书院——写《送东阳马生序》的明代大理学家宋濂读过好多年书的建筑,另一处是东阳木雕建筑,建于于1909年至1912年间的史家庄花厅(现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想不到晚上一位女学生肚子痛,距城二十多公里,急得他团团转地打电话找车子。

次年一事很滑稽。他不打招呼一个人跑到建工大楼《东阳建筑》编辑部找我,我不在。他发现我桌子上有封信,想拆开看看。我同事不同意,打电话给我,他接过电话直接说,这信从寄信地址和字迹看,肯定是我老婆写的,因为怕有什么急事,想看看。我同意;因为绝不会有什么秘密。过一两分钟他大笑着说,信上她写了对您大作《对称与非对称——与布鲁诺·赛维商榷》的读后感,哈哈哈哈。

如果没记错,他还是重建工著名教授余卓群的研究生。参加聂耳(还是冼星海)纪念碑设计方案竞赛,得过最高奖。1987年他们建筑系学生特活跃,本科生办了《建卒》、研究生办了《广厦》杂志。他们向我约稿,面对当时否定传统、否定前人成果思潮甚嚣尘上,我特地写了《致广厦》一诗——

没有琼瑶/红豆/木瓜//也不是/颂诗/佳话//唯此/寸草心/乘着方格子/飞毯/翩翩/翩翩/飞向山城/山顶的/《广厦》//窗口/维特鲁威/“四巨头”/萨姆森/赛维/查尔斯/和贝聿铭//丹下/的/峰峦/遥/遥/在望//北方/南方/有蒯祥/戴念慈/和佘峻楠//西方/东方/有卡西尔/弗洛伊德/毕加索/李可染/及远古远古的/老、庄//……而屏障一样/仰之弥高的/挺着肚皮的/板着面孔的/岿然不动的/钢板一样的/山/呵//……让我们/把/广厦/千万间/千万间/安/在/山峦的/肩膀上/安/在/山峦的/最/顶峰//叫/众山/从此/仰起脑袋/把/我们/翘/望//我们/用/新语汇/新符号/新构思/新生命/新文化/新思想/创造/新/山/城/和/新山城的/广厦千万//和/千万广厦里//的我们//在/共和国/古老/而年青的/土地上/歌/唱

据我所知,他写过解构与重构的文章,题材紧追时代步伐,大家一致看好。1990我主编出版《建筑文化思潮》一书,收进了他的论文《环境觉醒时代的几点认识——论建筑与环境系统诸因素的整合与互动》,8000来字,写得条分缕析,鞭辟入里,极具前卫思维与觉悟。当年《广厦》封面是他设计的,颇有空间感与色彩感。

时隔两年我被他邀去参加桂林兴安县城市发展战略规划评审会,规格挺高,地点设“欢乐谷”度假村——依山就势的仿古木屋,很漂亮,连步行小道的鹅卵石,都铺得极精致。可称“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的样板。他文武双全。他领衔编制的发展战略规划方案,展示了规划设计方面的才华。汇报也是他,讲得主题突出,思路清晰,获一致好评。

还有,那年得知我退休消息,他打来电话,说雷董想请你过来任自治区综合设计院总规划师兼《规划师》杂志常务副总编,能否面谈一下?当时我正好随浙江省作家代表团访问俄罗斯归来,闲在家的我便答应了。先为他们讲课,然后谈正事。我暗自权衡,年过60了,远走他乡异地,谁侍候吃住穿?再者我搞研究要写文章,离不开资料,而资料全在藏书中,我这上万册藏书怎么带……就这样权衡来权衡去,最终只好婉言谢绝,他们很理解——如今回想起来幸好没去,要是去了,就不会有为婺派建筑正名之事,就不会有《中国婺派建筑》系列著作闻世。离开南宁,他们院让他陪我去几个地方看看,北海银滩沙子白得银子一样,干干净净得让我终生难忘。

李敏泉。

他,姓李,名敏泉,1953年8月生,无字无号,但拥有雅克设计学术总监、中国建筑学会、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资深会员、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城市设计总监、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建筑系客座教授等响当当的头衔。

好多年前他创建的《建筑·空间·语言》微信群很活跃,有大量信息交流,还组织一些特有意义的线下活动。2019年1月5日策划在北京举行迎新聚会——“群友赠书交流”活动,他特地安排我的《中国婺派建筑》一书在会上签赠并作演讲。建筑界很多名家主动接龙参加了,其中有单德启、法东隽、俞孔坚、金笠铭、刘临安、韩林飞、沈成仁及国务院研发中心、《建筑杂志》《中华民居》等近40人。他在会议小结中说,大家对洪总的新书《中国婺派建筑》一致认可,没有半句异议,这在学界是极为罕见之事,让我们再一次为他鼓掌祝贺。

次日侃大山时他说:洪老师,1986年首届建筑评论研讨会是您以《东阳建筑》编辑部名义发起,与同济大学、南京工学院及我们重庆建筑工程学院联合举办的,曾被《中国市容报》评为当年“中国建筑十大新闻”之一,然后1991年在四川绵阳举办了第二届。这两届“民间学术活动”在全国影响很大,但至今已中断了近30年,我想我们应该想办法将此学术平台重新激活并延续,并将其培育成为一个常态化的学术品牌……我当即赞同并表态可以参与筹备工作。敏泉说回海南立马向省土木建筑学会汇报,争取年内在海南召开“第三届全国建筑评论研讨会”。

是年7月,我从杭州飞往海口。敏泉安排他们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亲自接风,省建筑院、省注册办、雅克设计等单位十多位领导参加,席间定下第三届全国建筑评论会议在海口举办。海南省住建厅领导表示大力支持,并提议第三届可以放到博鳌召开,常设机构落户我们海南。

敏泉忙还见缝插针地让很多中青年建筑师、规划师跑海口看我,大家对我的《城市规划100问》一书颇为赞赏,说是本科生考研的指南。

结束海口之行,敏泉、桂平博士与我,去上海拜会郑时龄院士,与支文军、徐明松、王兴田、卢济威、余巨鹏、赵崇新等面商筹备工作;去北京与布正伟、曾昭奋、金磊讨教,与张学栋、崔勇等探讨方案;去杭州又与廖石刚、汪正章(从合肥专程赶来)等商讨细节性问题;然后还赴武汉与赵冰、高介华及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五系十多位师生见面,交流,马不停蹄。

2019年12月13-15日,由海南省土木建筑学会携手海南省建筑院、农垦建筑院、执业注册中心与《建筑评论》编辑部等6家机构,加上同济、重大、清华、华南理工、合工大、北建大、海大、厦大、青岛理工、苏大等10余所高校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全国建筑评论研讨会,在海口市华彩华邑酒店拉开了帷幕,包括媒体,整个会议线下与会人数721位,线上5万多人。

这次会议筹备得特为周密而全面,不但有23人的组委会,还有11人的顾问组、23人的学术委员会和9人的论文评委会;不但有67页内容详尽的《会议手册》,还有每天人手一册的《会讯》;不但有时尚的会议主题“谱写人居环境新篇章”,而且还为几十篇入选论文结集正式出版。

媒体评价:第三届全国建筑评论研讨会,在时间层面上具有重启激活、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作用;在代际传承上高度衔接了老、中、青研究群体;在主题层面上极力倡导对“大建筑”三大板块(建筑、规划、景观园林)、“城乡建设系统”和“人居环境”的评论及建筑评论理论体系建构的研究;在评论内容上广泛而深入地进行了建筑本体、建筑师个人及群体、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城市主义、文化遗产等领域的探讨;在参与程度上,达到了空间上的一定广度,不仅有香港、台湾的学者参会并演讲,还有来自美国的院士、西班牙国际著名设计机构的建筑师等与会。

上述第三届的特点,必将为我国今后建筑评论的“常态化”进程贡献力量!办事风风火火的李敏泉,功不可没。

左上一李敏泉。右上一本文作者。右下一,夏桂平。

他是一个对朋友见心见肺的人。曾与夏桂平专程跑到磐安县,来为第四届中国著名作家与建筑师“名家走进大盘山”活动充当见证者、吹鼓手、传递员;曾在深圳举办的全球人居环境论坛活动期间,特地安排我与多年不见的工程院院士孟建民聚会,次日又去拜访著名教授白佐民,然后又到广州与十多位中青年建筑师、教授们见面,完了不管九九八十一地还拉我与桂平等去弄堂小店喝酒喝到鸡鸣三更。

有时候也婆婆妈妈。为了让我帮海口一位老总出书写个序,他三番两次打电话直到我答应为止。而且还婆婆妈妈地策划让我帮助海南开展传统建筑研究,可惜后来因为疫情走动不便,不了了之。

2021年5月中旬,我应邀为苏州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讲课,题为《一个成果的诞生》。敏泉桂平又自费从广州飞苏州助阵,为我鼓掌,陪我参观网狮园、拙政园、世纪之门及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然后陪我喝酒,抽烟。

次年年初少有消息,我挂心出什么问题,打电话问敏泉。他说稍有不适住医院检查。我问新冠吗?他说不是。那是什么问题?查不出问题——也就是没问题,哈哈哈哈,开心果的样子依然不变。

隔日我给敏泉发微信,告诉他我得了中国老科协奖。他用三个大拇指加三个抱拳回复。我视作他身体正常,放心了。隔了几天夏博发来敏泉在医院小绿地散步的照片和视频,看起来很轻松,精气神挺好……

作为建筑师,按例是搞设计的多。但敏泉又当教师又任学术总监、设计总监,然后忙着组织一些学术活动,几乎一辈子地当裁缝为人作嫁衣,因此少有作品落地,也少有大部头的著作。这是他在我面前透露过的遗憾。

在这里我要告诉敏泉,接海口,第四届全国建筑评论研讨会已正式发布消息,定于2025年11月11-12日在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举办。换言之,你特重视特想干的一件事——把“民间学术活动”建筑评论这么个学术平台重新激活,延续,并将它培育为一个常态化的学术品牌,已经后继有人啦。

而您创建的《建筑·空间·语言》微信群和《建筑评论联盟》筹备群,前者110人,后者97人,至今每天热热闹闹,让人看到建筑学人的赤子之心。

云,有层峦叠嶂,有鸡毛卷曲,千变万化,时有时无,这是老天的变化规律。人也然,一个个地走,一个个的生,很正常。

遗憾的是你走啦,我少掉一个为我助阵、为我鼓掌、陪我喝酒的朋友了。

写于2025年7月4日加贝书屋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晚潮: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