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县三都乡松庄村,被村口的一小丘山及繁茂的古树群掩护着,收藏得很好。
彼时,鸟啼喈喈,鹿鸣呦呦,历史的大时针指向明正统年间(1436~1449),宋回一自闽中迁徙居三都宋村(今松庄),历史的大指针又划过半个世纪,明正德年间(1506~1521),叶氏始迁祖万驮公性爱山泉,见松庄“高峰巩固绿水环流,遂营居焉”,一说是因宋姓人接纳了叶氏,村庄因此有“送村”这样的别名。
一条古道穿过凉连,经松庄,下了枫树岭后从程路后村出三都境抵象溪镇境。这条古道见证了叶氏卜居松庄的另一个版本。当时的松庄还不是村,只是一片田,有凉连村人在那片田中央建了一间牛栏,有一年,天降大雪,叶姓长工无法从凉连村赶到牛栏去喂牛,好在下雪前夜在牛栏外煨了一堆灰,十余天后,雪化了,长工心里忐忑不安,不曾想,牛栏前那堆火未灭,牛也活着,只是一牛栏的牛粪被牛吃了。诧异不已的长工暗觉这里一定蕴藏风水,于是跟主人说他已到了成家的年纪,希望主人能把牛栏送给他建房。叶姓长工在松庄建起了第一幢房。村民至今延续除夕早上吃年夜饭的习俗,据说是每天早饭吃完就要上山牧牛的始迁祖做长工时保留下来的习惯。
在历史的枝头有名有姓地存在了600多年的松庄村,将小桥流水人家的诗句搬到了山中。村中桥有三座,均为石拱桥,最上游的石拱桥无名,它如一张满弓立于清澈的溪流之上,谁都没有想到,松庄村的这座石拱桥在网络的洪流中变得名声鹊起。村脚的石拱桥是有名字的,村民称之为群义桥。水口处的石拱桥桥身由大块的卵石砌成,一侧嵌着阳刻的“济头桥”字的石板,这两座有名字的石拱桥均与路面齐平,故而在路人眼中不显山不露水。
这道环村的溪水没有专属的名字,整条溪被称为雅溪源,发源于三都乡水竹村西北的老坞洞背山西南麓,老坞洞背海拔1270米,经下连坑、毛源、松庄、五尺坑后经象溪镇的东田、吴村,至雅溪口村纳入松阴溪,这条溪流流经松庄时海拔已下降至380米。村民靠水吃水,这条一路狂奔落差较大的流水又极具隐患,智慧的祖先因势利导,设置弯弓形的河道,以规避山洪暴发时流速急、流量猛对两岸河岸的侵蚀。先辈沿途修筑堰坝,枯水期可蓄水,溪水在筑成台阶式的河床上流淌,水流缓慢,水可以得到最大化利用。
这里的人家,很“桃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民居挤挤挨挨在路两旁,在溪流两侧,与河床一样材质的墙基,与青山一样体质的墙体,与夜色一样墨黑的瓦床。因与溪水为邻,水边的屋子仿佛都有触角,从房前屋后伸展出的石阶延伸至溪边的埠头,既方便浣洗,又方便村民踩着钉在河床上的块石通行。因周边植被丰富,雨后常有烟霞绕村,令人如置山水之画中。山水画中,叶氏宗祠、宋氏宗祠、私塾、龙安社庙等传统建筑完整保存。
上世纪六十年代松庄村只有60余户,现在已经繁衍到100余户,500多人。行政村调整后,五尺坑村、凉连村、尹源村、毛源村、麻坛村及下连坑村合并成松庄村,行政村常住人口有380余人。随着人口的增长,房子渐渐向四周扩展,村民世代辛勤耕作,山上田里主要种植茶叶、高山蔬菜、生姜、桃子和翠冠梨。
大约在2018年的一个春天里,一个名曰“桃野”的民宿盛开在村里,一批批城里人,一个个摄影人从四面八方奔赴这方小天地,他们在此处品茗,悄然记住村庄水的味道。他们在此凭栏喝咖啡,看着一拨拨人迈过石拱桥的台阶,又走台阶。他们用微信支付宝从村民手中买下桃胶、桃子、梅干菜,似乎将乡土的味道也一并买断。他们只在乎某年某月某一刻,抵达过松庄,他们的眼神曾有一瞬拉丝,与村庄的某一物深情缠绕。
终年被青山拱护的松庄,终是被来自山外的“艺术”犁开土气的泥封,目不识丁的村民也被艺术家们引导着涂鸦,村民与艺术家共创出明信片、冰箱贴、竹编、棕编等文创产品,实用性与文艺味融合,已经遍布蛛网的闲置房屋被新村民鼓捣成“美学空间”,被时代和村民断舍离的柜子、桌子等老物件被赋予了新生命……你在村巷中遇到的会是一只“艺术猫”,在村中听到的会是非洲鼓点,还可以见到昔日裹着水泥的房子被柔软的丝线取代,村里还有了文化特派员。
松庄,在时光里包容着过路人、异乡人、创业人,它不失本性又积极融进外界的声光色,它营造的小桥流水人家,成为大家眼中的诗意。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