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搬走对“读职校”的成见大山

    浙江宣传 之江轩2025-07-04 00:30全网传播量32.2万
    00:00
    00:00
    01随着高考、中考成绩公布,职业教育选择受关注。社会上对职校存在偏见,认为读职校没前途、低人一等,但职校生在实践操作中或有才能,职业教育应成改变命运选择,而非无奈停靠站。
    02职校发展存在教学质量短板、产校脱钩、“唯学历论”观念等问题。部分学校缺乏系统性教育培养,师资薄弱,课程体系跟不上时代;少数职校与企业合作流于表面,教师缺乏实操经验;社会上企业招人等设学历门槛。
    03职业教育发展靠结果、数据、案例说话。职校办学质量提升、毕业去向好、薪资待遇提高,才能吸引家长学生主动选择。如现代制造业等新增一线从业人员七成以上来自职业院校,部分紧缺岗位薪资超本科生。
    04对职业教育应加大倾斜力度,出台扶持政策、投入资源资金。德国给予职业教育大量政策支持,产业界投入超公共财政。我国应借鉴经验,把更多镜头放到职业教育成功上,扭转刻板印象。
    05职业教育需探索适合国情、符合期待、培养成才路径。锚定培养“技术型”人才目标,在培养模式等方面创新突破,让职校生更吃香。同时加大宣传,报道优秀案例吸引孩子主动选择。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随着高考、中考成绩的陆续公布,很多家长都面临着孩子读什么学校的选择,中考面临着普高与职高的分流,高考面临着本科与专科的抉择。

    当很多人把目光聚焦在“高分”“学霸”上时,一些即将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的心理状态、未来的职业发展也值得关注。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是否依然是家长和学生不得已的选择?

    图片

    2025年杭州市职业教育活动周现场 图源:“教育之江”微信公众号

    谈起职业教育,社会上不免有人带着偏见。在一些家长眼里,“孩子成绩不好才去读职校”“读个职校至少比去社会上混好点”;一些学生觉得,“都上职校了还学什么学”“身边很多同学在打游戏、谈恋爱,我还努力干什么”;在有的老师看来,“职校就是托底教育”“管好学生不出事就好了,学好学差随他去”;社会上还有人认为,“职校生大多不读书、混日子”……

    读职校真的没前途、低人一等吗?其实,很多时候是偏见制造了“伤疤”。

    世上本没有“坏孩子”“差学生”,只有需要被理解的心灵。职校的学生群体中,有的父母为了生计奔波在外,有的家庭受限于认知水平,难以为子女提供有力的学习支持。不过,有些学生或许在学业上暂时落后,但他们在实践操作中展现出才能。当教育评价体系过于侧重学业成绩时,这些孩子往往容易遭受“不公正的评判”。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比别人差,他们的内心也渴望被关爱、被认可。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也许当车子坏了的时候,帮你修车的师傅就是职校生;也许当你想要一个漂亮发型时,帮你理发的“Tony老师”就是职校生;也许你肚子饿嘴馋的时候,烧菜的厨师、卖甜品的店员就是职校生……正是各行各业的他们促进了社会的顺畅运转,让我们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明珠”,中考高考的暂时失利只不过是“明珠”暂时落了“灰尘”。职业教育应该成为他们改变命运、成长蜕变、跨越圈层的一次选择,而不应该成为无奈选择的“停靠站”。真正掌握了一技之长,他们也会闪闪发光、熠熠生辉。

    图片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航空与轨道学院、智能制造学院课堂 图源:“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微信公众号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要彻底打破对职业教育的成见,并不容易。其实,这并不能全归因于学生、家长、老师,我们也需看到职校当前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教学质量仍然存在一些短板。有的学校缺乏对学生系统性的教育培养,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课程体系设置跟不上时代变化,缺乏因材施教,许多学生在校期间感到找不到学习的方向,没学到实用的技能。

    如何让学生能学到更好的技术、能有更好的出路,还需要加快探索出更多有效路径,不懈提升教学质量。教育部为了打破职校生发展的“天花板”“断头路”,已经形成了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做了许多探索和努力。但是具体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学校给他们设计的成长路径、培养模式、发展规划到底受不受欢迎和认可,还要在实践中持续检验和完善。

    “产校脱钩”现象有待进一步破解。少数职校日常教学依然以课堂为主,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流于表面,存在“校热企冷”的现象。由于直接从高校毕业进入职教领域,一些职业院校的教师缺乏产业一线的实操经验,教学过程中理论讲解多、实践指导少,导致学生上手慢,企业招不到想要的人,人找不到想要的工作。

    “唯学历论”的观念亟需扭转。在许多人心目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依然占据主导,希望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认为考上大学才能成为社会精英。此外,社会上一些企业在招人、用人、职称评审等方面都对学校学历设置了一定门槛,无形中给职校生的人生路径设定了层层关卡。

    图片

    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学训创产一体的“园区课程” 图源:“中国教师报”微信公众号

    有好去向才能有好口碑,才能成为好选择。职业教育发展最终还是要靠结果说话、数据说话、案例说话。只有职校办学质量提升了、毕业去向更好了、薪资待遇提高了,才能让家长和学生主动选择职校,职业教育也将逐渐实现突围。

    对职业教育“厚待一分”。加大倾斜力度,出台更多的扶持政策、投入更多的资源和资金,是对职业教育实打实的厚待。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比如,德国对职业教育给予了大量的政策支持,政府会对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和培训补助,据媒体报道,德国产业界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上的投入甚至超过了公共财政的投入。近年来,职业教育的成效已经逐步显现,有数据显示,现代制造业、战略型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70%以上的新增一线从业人员来自职业院校,部分紧缺岗位薪资已经超过本科生。我们应该把更多的镜头和目光放到职业教育的成功上来,这样有益于搬走成见的大山,扭转大家对“读职校”的刻板印象。

    走出一条成功通向“罗马”的培养路径。孩子成长成才的路径不应该被简单定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需要从当前的发展态势中,探索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家长期待、培养学生成才的教育路径,给孩子设计出一条不同于普通高中、大学的培养道路,让家长和孩子看到更多希望。特别是要锚定培养“技术型”人才这一目标,在培养模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师队伍、就业去向、未来规划等方面都有实实在在的创新和突破。

    让有“一技之长”的职校生更吃香。市场是最直接的,谁有一技之长,谁就更有竞争力。在就业竞争白热化的当下,文凭的分量正被重新衡量。当职校生经过三到五年的时间点对点师徒传帮带,一毕业就相当于技术熟练工,收入自然可观,社会地位也就逐渐提升了。当然,职校生不是免费的劳动力,在企业实习应给予补贴、学会技能也应给予奖励。同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多报道优秀职业院校和毕业生的典型案例,会吸引更多的孩子主动选择职校。

    挫伤人的从来不是困境,而是刻板的成见。消弭对职业教育的成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随着产业技术的变革和就业形势的转变,我们相信,拐点已经悄然到来。

    相关新闻
    西湖何以越来越透明
    新闻发布得有“交流感”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