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潮新闻
近日,新周刊一篇《留不住年轻人,算什么好城市?》的报道上了热搜,引发社会热议。
文章先是提出这样的问题:1222万——这是2025年即将毕业的应届大学生的数量。即将离开校园的他们,会更愿意选择在哪座城市开启新生活?或者,反过来说,城市应该怎么做,才能成为年轻人的“理想型”?随后又尝试着给出答案:哪座城市能满足了Z世代对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谁就能留住他们的人。
年轻人,首先是一个人,是人就有需求、有追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有五层次的需要,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其中,“生理”和“安全”是基础需要,后三者是更为高级的需要。这五层次的需要,可视为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具体延展。能满足这些需要需求的城市,就能与年轻人建立更多链接,直至融为一体。而这,之于年轻人而言,也正应了一句话:此心安处是吾乡。
一个年轻人来到一座城市,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这就需要一个工作,一个居住落脚的地方。之后,更在意工作和生活环境,合不合适、顺不顺心,自己的付出和回报是否成正比,收入水平和生活成本之间比例能否属于合理范畴,发展机会多不多,提升空间大不大,以及能不能真正扎根立足,有奔头、有希望,越干越有劲,有一个光明美好的未来。这些与年轻人的“安全感”密切相关。
对此,各大城市也使出浑身解数,来回应年轻人的现实需要,为年轻人保驾护航。比如,在就业岗位“扩容增量”上下功夫,用真金白银支持年轻人就业创业;从技能培养与就业服务双向发力,让年轻人从学校到社会实现“无缝衔接”;推出“青年驿站”,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免费住宿,助力年轻人低成本求职;人才政策层出不穷,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权益保障不缺位,针对婚育、托幼、养老、医疗等方面,补齐公共服务短板,让年轻人没有后顾之忧。
这些“硬保障”,都是为了破除影响年轻人自由流通的各路障碍,让年轻人去到该去的地方,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为年轻人的“自由伸展”创造条件。
满足年轻人的基础需要后,高级需要也不能“落伍”。这进一步考验着城市的“软实力”“软环境”,也关乎城市能否“长久留住”年轻人。其实,年轻人不求满,也不求全,求的是一个尊重和回应,是被看见、关心和守护,是一种归属感。
这些如何体现在城市的“软环境”中?答案就在一些鲜活的案例和探索实践中:前不久,一个青年创业者在杭州办了一个汉堡节活动,他发视频称,自己被杭州的两个细节给“暖”到了,一是当天暴雨现场有不少积水,市政部门收到反映后10分钟就到了现场,调来了抽水机,问题立刻解决。二是长期困扰他们的“黄牛现象”,在杭州警方的巡查和打击下,基本上销声匿迹。就因为这两件事,他甚至想把自己的公司搬到杭州来。此外,有城市为年轻人打造消费新场景,创设交友新空间,提供运动新场地,还有城市探索青年议事机制,倾听年轻人的声音。这样的“软环境”,这样的尊重与守护,换来的是年轻人的“软幸福”,是某一刻的怦然心动。
当“硬保障”遇上“软幸福”,那么,安放年轻人的身心,让他们找到认同与价值,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便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每一个城市都知道,得年轻人者得未来。年轻人流向哪座城,哪座城市就会充满活力与可能性。但更要明白,真正的青年发展型城市、青春之城,一定是与年轻人同频共振的,想年轻人之所想,急年轻人之所急,能给年轻人带来“小确幸”,甚至是“超预期体验”。一个能让人心安的地方,才是年轻人的真正归宿。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