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玩水是消暑首选,却也潜藏着致命危险。
近日,多名患儿家属在社交平台发声,称孩子感染罕见却凶险的“食脑虫”。
潮新闻记者从一位家属的社交平台了解到,5岁的女孩杏儿在6月7日和14日分别游泳和泡温泉后,于6月22日出现了头疼、低热、呕吐等症状。次日入院后又出现抽搐并陷入昏迷,初步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6月24日,杏儿被转入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
据杏儿家属描述,女孩的病情进展迅速,24日当天,医生表示即便使用了最高级别的抗生素,病情也没有任何改善,“恶化速度太快,脑损伤过于严重”。
患儿家属发帖截图
6月27日,杏儿被检测出感染“食脑虫”,即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杏儿家属表示,在确定病因后,他们积极寻找有成功救治阿米巴虫感染案例的医院,并联系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舟山医院以及上海华山医院的专家,共同发起联合会诊,商讨用药方案。
截至发稿,杏儿已住进重症监护室十天。尽管用上了针对性的药物,但病情仍未出现明显好转,家属们仍在煎熬中等待。
另一位安徽的患儿家属也发帖称,6月16日,孩子在幼儿园打水仗后,第二天开始持续发烧,辗转多家医院后最终确诊感染了狒狒阿米巴原虫。
患儿家属发帖截图
“食脑虫”究竟是一种什么“虫”?参与杏儿联合会诊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黄丽素告诉潮新闻记者,“食脑虫”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繁殖能力。它有包囊和滋养体两种形态,活跃时体积较大,因此感染后患者会出现颅内高压,部分患者还会形成肉芽肿,临床症状十分严重。从名字也可以看出,“食脑虫”确实会破坏脑组织,尤其是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狒狒阿米巴原虫和棘阿米巴原虫这三种。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检验医学部副主任陈定强也曾提到,上述三种原虫属于“自由生活”阿米巴(free-living ameba,FLA)寄生虫。所谓“自由生活”阿米巴,是指它们可以在自然环境中独立生存,通过捕食和分解有机物获取营养,而不依赖宿主。
美国加州注册药剂师、药剂学博士@寒江独钓僧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进一步介绍称,阿米巴虫造成的脑炎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肉芽性阿米巴脑炎,致病原为棘阿米巴虫和狒狒阿米巴,感染途径包括皮肤伤口、眼部或呼吸道传播,潜伏期为数周到数月,主要症状为头痛、发热、意识模糊、癫痫发作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另一种是原发性阿米巴脑膜炎,致病原为福氏耐格里阿米巴,感染途径是经鼻腔吸入被污染的水体(如温泉、湖泊),潜伏期为1-9天,主要症状为高热、严重头痛、呕吐、抽搐、嗜睡和昏迷。
那么,“食脑虫”容易出现在哪些地方?又该如何预防呢?黄丽素指出,“食脑虫”常出现在淡水水域,尤其是含有土壤和沙子的水域,如湖泊、溪流等,但也不能排除其他水域的可能性。
此外,陈定强还提到,我国在2018年才首次确认了这种感染病例,因为检测如狒狒阿米巴的病原体难度较大,需要提取脑脊液或脑组织来检测阿米巴DNA。近年来,随着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应用,才陆续有了更多病例的报道。不过,多位专家学者均表示,要警惕,但别恐慌,感染概率极低。
因此,黄丽素特别提醒,夏季炎热,玩水虽然凉爽,但也要格外注意,尽量避免让水呛入鼻腔。她还强调,大部分“食脑虫”感染是通过鼻腔进入人体的,因此建议大家在玩水时尽量不要把头闷在水里,避免呛水,最好避免野泳。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