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刘东:《中国研究文摘》继续拥抱世界,聚焦海外中国学

潮新闻 刘东2025-07-03 05:41全网传播量1万
00:00
00:00
01日前,《中国研究文摘》(2025年第一辑)在杭州首发,由刘东主编,系统整合全球顶尖学术期刊研究成果,涵盖多学科前沿论文、论坛发言及书评等,旨在拓展国内学界知识视野。
02刘东曾有创办“文摘”型杂志设想,虽历经波折未落实,但始终未放弃。此次《中国研究文摘》面世,既弥补遗憾,又为国内学界提供国际学风与规则展示平台,助力知识视野拓展。
03刘东主编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获成功,影响中国几代学人,但汉学论文把握滞后,学术视野狭隘。创办《中国研究文摘》可弥补遗憾,通过及时阅读杂志追踪学术动向,建立国际标准,加强联想能力。
04《中国研究文摘》除《论文》栏目外,还将开设《书评》《论坛》《争鸣》等栏目,松动学界僵化头脑,示范书评正常写法,提供“中国研究”领域全景式扫描,代表工作进展与明确姿态。
05刘东认为进一步真心拥抱世界,反观觉察中国,是个人与中国学界出路。通过《中国研究文摘》展示国际学风规则,带来潜移默化影响。此次面世得益于与温泽远社长一拍即合,向出版家致敬。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编者按:日前,由浙江大学中西书院院长、学者刘东主编的《中国研究文摘》(2025年第一辑)在杭州首发。作为一部聚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海外中国研究成果的摘编专著,《中国研究文摘》系统整合并精要摘编全球顶尖学术期刊的研究成果,第一辑汇集了历史考据、诗画艺术批评、生态科学研究等多学科的前沿论文、论坛发言及书评等成果。

本文为刘东撰写的首发词,潮新闻经授权转载。

想在耕耘有年的“中国研究”领域,再创办一个“文摘”型的杂志,这个念想已在心中嘀咕多年了。事实上,不光每逢接受采访的时候,一旦把话题扯到了这方面,我就不由要提到这种设想,我还曾跟一家北京的出版社,就此达成过合作的意向,惜乎后来也没能落实下来。

《中国研究文摘》刘东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25年5月首发第1辑

不过,既然在过去这几十年,总是挣扎在“风雨飘摇”中,也早就把我本人的性格,摔打得“也无风雨也无晴”了。或者说,自己的心劲儿早被磨练得,虽然不致去强人所难、却也总想要以柔克刚。也就是说,我不会只因为撞了一次南墙,便就此心灰意冷、撒手躺平,倒总是在默默无言地等着,而时不时又把久有的夙愿,重新捡拾起来唠叨唠叨,并且就在看似无意的唠叨中,表现出一丝丝的倔强或不服来。——而且根据这么多年碰壁的经验,也没准儿就可以碰上机缘,又把旧有的愿望给激活了!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刘东主编

说起来,之所以形成了这样的夙愿,有着一正一反的两种成因。在一方面,如果从积极的角度来讲,那么好像也没必要过谦了:我的那套《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确实是获得了相当的成功,以致被说成是“影响了中国的几代学人”,乃至是“罕有学者不受它的影响”。——正因为这样,它也可被看成是突出的表征,来激发学术上的急起直追,正如我刚刚发表的演说:“我们应当透过这件事看到,不光是以硅谷为代表的理工科,在那边常能推出让人瞠目的成果,而且,以藤校为代表的文科学术,在那边也同样是欣欣向荣,简直在创意方面美不胜收,丛出不穷,容不得我们坐井观天地小觑。事实上,比起在芯片制造的差距来,我们在这方面肯定是差得更远。

《中国研究文摘》内页



可在另一方面,如果从消极的方面来讲,虽说在汉学著作的移译上,我们总算还有了某些进展,至少是在拉近跟国际的距离,那么,一旦谈起汉学论文的把握,那就几乎什么都谈不上了,甚至连“瞠乎其后”都谈不上;根据我个人的长期观察,实则很少有人真能做到,去实时追踪国外同行的、代表了最新创意的论文,哪怕只是限于他本人的专业。——而偏偏就在此时,越来越多的学术专著,已很难再被整本地译出了。于是乎,就在这两种力量的挤压下,学术视野便只能日渐狭隘了。

一般来说,学术界的成果发表步调,会沿着时间上的前后顺序,先是表现为会议上的宣读,再又表现为期刊的论文,最后才谈得上论著的出版。因此,既然不可能总去现场听讲,那么对于学术动向的追随,就只能靠及时地阅读杂志了。所以,一旦把对国际同行的了解,只限制在对他们整本著作——更不要说还只是翻译著作——的阅读上,在时间上就无疑要大大滞后了;甚至于,真等到那些译著面世时,说不定它们的作者都已告老了、过世了,根本就无法再进行交流切磋了,而这样过时而脱节的信息,所具有的情报价值也就很稀薄了;更不要说,也不是所有的论文都会铺陈成书,那也很可能就是其最终的发表形式。

唯其如此,才一直想要创办这个系列,来弥补长期郁结的遗憾,以拓展国内学界的知识视野,也让嗅觉变得更加灵敏、更为迅捷。虽则说,这样一个言简意赅的、仅仅是文摘性质的系列,还无法反映出那些文章的全貌,尤其是就论证的密度、注释的周备而言;可无论如何,这种含菁咀华式的扫描或巡礼,还是有助于建立起国际的标准,不管是在炼意的独创上,还是在蹊径的另辟上。——最起码的,在这种阅读中建立起来的、日渐枝繁叶茂起来的知识树,也会让联想的能力大大地加强,知道了如果想在哪方面下力,就应先去敲一下谁家的房门。

此外,除了将会占据主要篇幅的《论文》栏目,我们还将开设更加丰富的《书评》栏目、更加灵活的《论坛》栏目,和更吸引眼球的《争鸣》栏目。一方面,这应当有助于松动学界的僵化头脑,不再是哪本书一旦被介绍了进来,就马上不假思索地视其为“高见”,乃至是可堪师法的、进入流行的“定见”。另一方面,这也能示范书评的正常写法,不再是主要由作者的友人或弟子,去写那种“高山仰止”式的表彰文字,乃至陷进了“相互吹捧”的恶俗名利场。

目录

正是出于这些初衷,我们集聚了来自多个学府的、相当精干的编委队伍,而他们出席的第一次编务会议,就已让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编辑们,也包括我本人,都感到了眼前一亮,喜出望外。长远来看,这个系列的基本质量,乃至于能在多大程度上获得成功,终要靠这些年轻同事的勤奋,以及他们的学术判断眼光;而这里可以事先担保的则是,即使不敢夸口是“竭泽而渔”了,可是他们在每一次编务会议之前,总都要先读掉数十种外文期刊;因此,这里每一次能够提供给大家的,都会是对前段时间“中国研究”领域的全景式扫描。

进一步说,这样的一个系列,既代表了我们的一次工作进展,也代表了我们的一种明确姿态。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的年代,我曾经为丛书写下过这样的序言——“就在中国越来越闭锁的同时,世界各国的中国研究却得到了越来越富于成果的发展。而到了中国门户重开的今天,这种发展就把国内学界逼到了如此的窘境:我们不仅必须放眼海外去认识世界,还必须放眼海外来重新认识中国;不仅必须向国内读者移译海外的西学,还必须向他们系统地绍介海外的中学”(“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总序》);那么,等时光再荏苒到了今天,我们正好又可以用这个系列来标示进一步的、更加深入的“改革开放”。——无论如何,进一步地去真心拥抱整个世界,并且就在这种长期的拥抱中,来进一步地反观和觉察中国本身,这不仅是我个人选定的长期取向,也应是整个中国学界的出路所在。

事实上,从来就不曾有过哪一个时代,能够在当时就被人们认定为,是适合“做学问”的大好光阴,无论是孔子的“礼崩乐坏”的时代,还是黄宗羲的“天崩地解”的年代,抑或王国维的“安不下书桌”的时代。可无论如何,那“学问”还是被少数人给做出来了,至少也是被“一线单传”地递交下来了,并且由此脱颖而出的少数成功者,又会被后人描绘为“不世出”的“大师”,羡慕他们竟能生活在“适合做学问”的年代。——由此可见,无论如何都没有理由自暴自弃,只把外在环境当成“躺平”的借口。我们还是希望通过“中国研究”的领域,这个最容易引起阅读兴趣的领域,来进一步展示国际的学风与规则;并且,还就借着这种持久的阅读兴趣,等《中国研究文摘》又坚持了若干年之后,也会像“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一样,又给中国学界带来进一步的潜移默化。

最后要说的是,正如我在一开头就讲过的,“根据这么多年碰壁后的经验,也没准儿就可以碰上机缘,又把旧有的愿望给激活了”,而这个系列终于得以面世的机缘,也就在于我跟温泽远社长的一拍即合。为了这一点,也为了出版社为此派出的精干团队,我要向这位投缘的出版家致敬——毕竟以中国的历史之久、规模之大、传统之厚,总还不缺乏堪称“出版家”的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人文读本|寻找董聿茂
相关新闻
“良渚论坛”青年汉学家分论坛在杭州举办
海外汉学研究最新成果哪里找?刘东主编《中国研究文摘》在杭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