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潮评丨大学校门,应“敞”之有道

    潮新闻 特约评论员 胡睿2025-07-03 03:44全网传播量14.5万
    00:00
    00:00
    017月2日,新华网发文质疑大学校园开放难,相关微博话题半小时阅读量超600万。公立大学作为公共资源,理应服务社会、共享资源,开放校园可提升社会文化素养和福祉,塑造开放理性社会。
    027月2日,上海交大通报校内冲突事件,凸显校园开放对安全和教学秩序的负面影响。但开放带来的社会福祉普遍,安全风险偶发,科学开放政策可降低风险,如实名制入校、合理设置开放区域等。
    03大学校园开放政策效益大于封闭,从道德责任和实际效用看,开放是更好选择。但实践复杂,管理者面临安全敏感性和舆情风险,易选择自利避责。
    04大学校园开放合理性不容忽视,但需更脱敏的舆论环境和包容的追责机制制衡,让管理者在风险管控中少顾虑,避免退回封闭状态。
    05科学的校园开放政策需兼顾社会福祉与安全风险,通过合理措施降低负面影响,实现开放与封闭的平衡,促进社会文化发展。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7月2日,新华网发文质疑“大学校园向公众开放咋就这么难?”相关微博话题上线半小时阅读量即过600万,说是引发热议毫不为过。

    大学校园应该开放吗?这其实不是什么新话题。从道德责任和义务看,至少公立大学作为社会公共资源,理应负有服务社会、共享资源的公共责任,对社会公众开放校园和资源属于其承担道德责任的题中之义。校园开放有很多正面效应,比如通过共享讲座、图书、场馆、建筑等丰富的学术资源和硬件设施,可以有效提升社会整体的文化素养、人文氛围和民生福祉,特别是如果有大学作为社会普遍交往的公共空间,对于一个开放理性的社会塑造善莫大焉。

    但开放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对校园安全和教学秩序的影响,这也是反对开放的主要理由。恰好也是在7月2日,上海交通大学通报说有学生在校内体育场与校外人员发生冲突,说明这些担心不是杞人忧天。

    如果正反意见各有其理,那么共识从何而来?答案或在比例原则之中。简单来讲,如果一项政策或举措必然会带来一定负面的结果,那么必须最大限度降低其负面影响。开放校园所带来的社会福祉的增加是普遍的,而安全风险则是偶发的。换言之,科学的校园开放政策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安全风险,比如刷身份证实名制入校,增强校园管理权限和力度,合理设置开放区域和时间,控制学生生活区域和教学区域进入等。如此,即可认为开放的政策效益要大于封闭。那么无论从道德责任还是实际效用层面看,大学校园开放都是一项更好的、应该采取的政策。

    当然,大学校园开放的合理性,并不能让我们忽视实践的复杂性。现实中校园安全的敏感性和舆情风险的高发,进而形成的问责后果,会让很多管理者在管辖权限内宁愿选择自利避责。这就需要更加脱敏的舆论环境和更加包容的追责机制予以制衡,让校园秩序管理者在加强风险管控的同时尽量少一些顾虑,而不是一遇到问题就退回封闭状态。

    (作者系浙江传媒学院教师)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潮评丨充电宝寄存服务形同鸡肋,机场管理者的服务理念何在?
    潮评丨AI时代我们为何写作
    潮评丨不能让“黑嘴”们胡编乱“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