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还能说话吗?”这是49岁的王先生(化名)确诊下咽癌时最关心的问题。
时间回到半年前,王先生颈部突然出现一个不痛不痒的硬块,检查结果令人震惊:咽喉深部3cm肿瘤伴多发淋巴结转移,确诊为IVB期下咽低分化癌。
杭州市肿瘤医院肿瘤放射治疗科一病区主任、主任医师毛燕娇回忆:“肿瘤已从左颈部蔓延至锁骨区,多个淋巴结像藤蔓般缠绕着颈部大血管,直接手术可能损伤颈动脉,风险极高。”
图源:视觉中国
面对这个棘手的病例,毛燕娇团队与多学科专家会诊决定用“免疫治疗+化疗”先缩小肿瘤体积,减少远处转移,再决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头颈部肿瘤因发病部位隐蔽,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进展至中晚期。”毛燕娇解释,“传统治疗模式下,往往需要进行大范围切除手术,这不仅影响患者外貌,更会损害语言、吞咽等重要功能。随着免疫治疗的应用,我们有了更好的选择。”
治疗过程犹如一场精准的“肿瘤围剿战”。
两个周期后,王先生的肿瘤像泄了气的皮球,瘪了下去。再接着,原发肿瘤缓解,颈部淋巴结较前明显缩小。六个周期后,淋巴结开始变软,不过残留淋巴结仍范围比较广,放化疗不能完全达到根治,仍需要手术清扫淋巴结。
但经过前期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的强助攻,手术能在“精准拆弹”的同时保住王先生的咽喉功能。
术后,医疗团队为王先生设计放疗方案,清扫可能残留的癌细胞。
如今16个月过去了,定期复查的王先生状态良好,不仅肿瘤得到控制,更幸运地保住了发声功能。
专家提醒,下咽癌早期症状常与咽炎、扁桃体炎等良性疾病相似,导致患者延误就诊,若出现以下症状持续两周不缓解,需高度警惕:
吞咽异物感:是下咽癌比较常见的早期表现,患者进食时会感觉咽部有梗阻感,尤其在吞咽干性食物时更为明显。
持续性咽痛:部分患者会出现,疼痛可放射至耳部,且常规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
颈部肿块:多位于颈部两侧或锁骨上方,一般较硬、推不动、不痛。
声音嘶哑、痰中带血:肿瘤侵犯喉部神经或声带时,声音会变得沙哑、低沉,咳嗽、咳痰中或时带有血丝。
耳痛或耳鸣:下咽癌可能引发单侧耳朵反射性疼痛。
另外,具有以下任一风险因素者更应提高警惕:生活方式风险:长期吸烟(>20支/日)合并饮酒(>50g/日)。感染因素:高危型HPV(16/18型)持续感染。饮食风险:长期摄入腌制、烟熏食品,蔬果摄入不足。职业暴露:长期接触石棉、甲醛等致癌物。
科学预防,从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开始:戒烟限酒是预防下咽癌的首要措施;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新鲜蔬果、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可提升免疫力,降低患病风险。
而40 岁以上高危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喉镜检查;对于HPV阳性人群,应缩短筛查周期,必要时结合颈部超声、CT 等影像学检查,实现早发现、早治疗。同时,慢性咽炎、胃食管反流病等疾病会长期刺激咽喉黏膜,增加癌变可能,及时规范治疗这些疾病,控制炎症发展,也是预防下咽癌的重要方式。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