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波光潋滟早已惊艳了世人,但西湖的水下世界,许多人大概还未曾领略。通过年复一年的治理和保护,西湖水正变得越来越清澈。阳光从水面折射而下,水草摇曳生姿,鱼群穿梭游动,这就是西湖“水下森林”的真实场景。
根据最近的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4年,西湖的平均透明度为1.3米,是2002年时的近3倍。泛舟西湖,昔日苏轼笔下“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之景,已成今日西湖寻常事。
图源:“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微信公众号
一
西湖的历史,是一场人力与自然从漫长的角力到和谐共生的历史。泥沙沉淀、葑草淤塞、生活污水等种种因素,曾影响着西湖水的清澈程度乃至存亡。
自唐代白居易以来,一次次的疏浚,奠定了西湖的地理格局,也改善了西湖的水质。但是,《200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仍将西湖水质列为劣Ⅴ类,水质较差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2003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全面启动,通过污水整治等切断了从外部而来的水污染,一步步让西湖水完成了蜕变。
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西湖引水工程,为西湖引入活水。但是,引水条件受到多种客观因素制约,比如大潮时泥沙太多,钱塘江水就无法直接引入西湖。
2003年,杭州在玉皇山和赤山埠建造了水处理设施。钱塘江江水净化后,通过6个进水口流入西湖。同时,西湖中还有1450米沉水管道,可以将优质水源直接引导到水流相对较缓的北里湖和湖滨区,提升更新效率。在进水出水顺畅之后,每30天左右,就能把西湖水全部换一遍。
如果把西湖比作一个人,活水的引入相当于外部的“输血”。要提高免疫力,还得靠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比如在西湖水下种植水草。
2010年,科研团队在茅家埠播下第一批草籽时,遭遇了大规模死亡事件。经过试验摸索,西湖水草种植技术日渐成熟,这才有了如今成为网红的西湖“水下森林”。“水下森林”除了好看,还能吸收水中氮、磷等物质,抑制藻类生长,同时减少水中悬浮物,提升水体的透明度。
水草以外,西湖中的荷花、浮游植物以及畅游其间的鱼类等水生生物,构成了一套自然运转的生态修复系统,守护着西湖水的洁净。
作为封闭的潟湖,往昔西湖的生命是被“困”住的。如今在持续有效的治理下,泥沙找到了归处,水流贯通了经脉,湖水愈发澄澈。
每日清晨5点,西湖的清卫队员就驾船出航,确保落叶、浮藻等湖面漂浮物得到及时清捞。悉心“调养”下,西湖宛如一棵根系复苏的老树,重新舒展着枝干,吐纳着生气。
舟游西湖乌龟潭、浴鹄湾 图源:“都市快报”微信公众号
二
西湖水的平均透明度已达1.3米,而西湖平均水深2.27米,这意味着在很多水域有近一半的湖底世界可以被我们所见。西湖水有多清?去坐一次摇橹船会有直观的感受。
泛舟湖上,行至茅家埠、浴鹄湾,如果恰好是晴天,顺着阳光望向湖面,点点波光映照着湖底的“水下森林”,苦草的叶脉、黑藻的枝杈顺着水流摇曳,小小的餐条鱼倏忽间掠过水草间隙,灵动而自然。
笔者去的时候,正值雨后。虽然下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湖水的透明度,但雨中的西湖更有一番韵味。雨丝涤荡湖面,蒙蒙细雾中,依然能看到游鱼在莲叶间嬉戏,湖底世界若隐若现,三潭印月的石塔倒影仿佛也触手可及。碧水与青山相映成趣,此刻便是西湖的“朦胧美”。
摇橹船上的老船夫说,以前,住西湖边的人会在湖里洗衣服、游泳,那时一桨下去,湖水中会泛出一股腥臭味,如果是马力十足的机动船,驶过水面会泛起湖底层厚厚的泥沙。不像现在,划船时水草和小鱼都能看得见。
如果要打卡西湖“水下森林”,坐船去浴鹄湾、乌龟潭和茅家埠是绝佳的选择。掬一捧清水,水流自指尖划过,感觉整个天地都安静了,心中念叨的,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古时的江南,诗人坐船枕雨入眠、听雨而醒,“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想来也是如此景象吧。
杭州柳浪闻莺公园的万柳塘,一大群鸳鸯在水中嬉戏 图源:潮新闻客户端
三
水清处万物生,湖净时百韵长。西湖水的变化,是一座城市与自然共生共荣的见证。西湖水的生命力,也在时光中由内到外一点点散发出来。
逐水而居的动物对水质是最敏感的。如今,1223种陆生高等植物、238种陆生脊椎动物、250种水生生物以西湖为家。
近年来,造访西湖的鸟类愈发珍稀多样。2023年冬,“鸟中大熊猫”中华秋沙鸭首现西湖,长喙叼鱼的画面被镜头定格。此前,摄影爱好者还曾在湖中捕捉到了难得一见的赤膀鸭。
游客对西湖的“动物圈”也深感兴趣,有网友在《西湖的“朋友圈”都有谁》的评论区留言:“有一年春节前路过西湖,天很冷,但是小朋友看到西湖的鸳鸯,真是乍寒还暖!那一天看到的不仅仅是鸳鸯,还有白鹭、黑水鸡等,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西湖现在最大的旅游特色和亮点!”
运气好的时候,湖面上可以看到野鸭扑腾飞回湖面,苍鹭停在苏堤的树影里,虫鸣、鸟叫、荷叶铺展,风一吹过,生机在绿意间此起彼伏。
“秋水清无底,萧然净客心”,人守护着水,水亦滋养着人。你可能没有见过凌晨四点的西湖。山影如墨,云雾缭绕,湖水和天空相得益彰。世界浸染在黛蓝色的绸缎中,人们会选择在此时骑行和晨跑,吸收大自然的能量。
春夏秋冬的每一天,西湖边都是人来人往,他们可能是闲情逸致的老杭州人,又或是千里迢迢赶来赏湖的异乡人。他们遛弯、喝茶、划船,举着相机等待着黎明破晓、守候着夜幕降临……
“水。至清,尽美。”所谓诗意栖居,无非是这些寻常日子里的草木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