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鸡鸣是人们早起读书、习武或劳作的闹钟。 君不闻“闻鸡起舞”,“钟扣星辰动,鸡号天地开”,“寄语儿曹休似我,五更风雨听鸡啼 ”……
住在小城的一隅,每天早上听不到一声鸡鸣,听到的是小城汹涌的脉搏:不到5点钟,卷闸门呼呼啦啦地开启,继而货车轰轰隆隆地发动,那是粮油店老板按时去运货;接着听到环卫车倾倒垃圾桶起起落落的声音;有时还能听到隔壁婴儿的啼哭;还有狗吠,不知是流浪狗还是谁家的宠物狗……
我住在小区的第一排,对面是商业区,粮油店老板和环卫工人一年四季,天天如此。于我而言,也无所谓烦恼,权且把它当作另一种“鸡鸣”。可是多年来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有时等不到“鸡鸣”我就醒了。“年少鸡鸣方就枕,老人枕上待鸡鸣。”夜未央,世人皆睡我独醒,孤独如同铺天盖地的蚂蚁聚向穹顶,好似成千上万条春蚕在噬啮桑叶,仿佛渺渺茫茫的海水侵浸眼底。
幸好古人早就发现了一种消除孤独的妙法——看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来到书房,按开台灯,把身子安放在“半亩方塘”面前,让灵魂站在文字的帆船上,“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一天凌晨,坐在窗前,我隐隐约约听到了那一声啼鸣。是它吗?我凝神细听,果然又真真切切地听到了那一声啼鸣。那啼鸣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那么渺远又那么切近。“咕咕咕。”又是一声!那声音如埙(一种古老的吹奏乐器)在呜咽,古朴悠远。“咕咕咕。”那声音如泣如诉,余音袅袅。是它!好久没有听到布谷鸟的啼叫了。
记不清最后一次听到布谷鸟叫是在什么时候。也许是三十年前,人们还在用邮票寄信的时候;也许是二十年前,人们拿着BB机找公用电话的时候。那时候,农村里还有人养牛。但牛不是用来吃肉的,是用来耕田耙地的,它有一个庄重的名字——耕牛。这一点,布谷鸟是最清楚的——耕牛的农活基本上是布谷鸟安排的。
我要感谢母亲,她给了我她所能给予的一切;我也要感谢布谷鸟,是它用它的诗句和歌声陪我走过了那段艰苦的读书岁月。读初中的时候,每天要走六七里路到学校,但我从来没有迟到。春眠不觉晓,如果父亲的马头钟没有把我从睡梦中敲醒,母亲的芦花鸡们便在鸡笼里絮絮叨叨,大公鸡急得扯着嗓子高声大叫。我和母亲常常在公鸡的聒噪下起床。母亲把鸡放出笼子,便到厨房生火为我做酱油鸡蛋炒饭。我刷牙洗脸完,坐在窗前,边读书边等饭吃。这时总能听到布谷鸟动情的歌声。比起聒噪的公鸡,布谷鸟既是诗人也是音乐家。《诗经》中每一句四个字,唐人作律诗和绝句惯用五言和七言。布谷鸟则博采众长,选用骈句,讲究对称,三言、四言和五言交错。且它自己创作,自己表演,音韵婉转,抑扬顿挫,低吟一声“咕咕咕”,高唱一句“咕咕咕”;抑一声“咕咕咕——咕咕”,扬一句“咕咕咕——咕咕”。夜深人静,我还在书中徜徉,母亲披着袄子端一碗冰糖水放在我手里,暖暖的。冰糖,那是贫穷的儿时难得一见的奢侈品。我常常听着布谷鸟的歌声入眠。生活虽然清苦,但有母亲,有冰糖,还有布谷鸟的歌声,梦里却很甜。
布谷鸟不仅是诗人、音乐家,也是春天的使者,它的歌声带来“花月正春风”,它的歌声引得“人面桃花相映红”,它的歌声“欸乃一声山水绿”,它的歌声使“车如流水马如龙”。公鸡会报晓,红胸鸲知更,布谷鸟则是物候专家,它更加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你听,“快播谷,快播谷!”“外公外婆,割麦插禾。”人们便可以根据它的提示来安排农事。
“咕咕咕——咕咕咕。”又是一声,仿佛从旷古传来的歌声。已是深秋了,一年的农事已经安排完了吗?布谷鸟也进城了吗?或许它把家搬到了附近的湿地公园。或许它已经意识到自己“失业”了。耕牛不知何处去,何留布谷空啼鸣。毕竟人世已经巨变,农事已不再需要它的提醒了。我想,连麻雀都已经“失业”了吧,再也不用在田间稻场飞来飞去辛苦地捉害虫,却被误解,被驱赶。我经常看见孩子们人潮去后,大群的麻雀在运动场上蹦来蹦去,觅食馋嘴孩子掉下的零食。广场、公园,随处可见它们的身影,它们也搬进了城里。和兴中央城小区北门对面的公路绿化带中有片小树林,晨昏时分路过,你会发现那里住着的麻雀千百成群,嘤嘤成韵。那里简直是鸟的天堂。
每天早上,校园里总有一场歌会。如同沈从文在《云南的歌会》中描述的那样,对歌者们各自选定喜欢的位置,有的在屋顶,有的在树梢,有的在花廊。与会者有斑鸠、乌鸫、鸽子、黄鹂、画眉……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鸟儿隐在枝叶间。不知布谷鸟有没有到场,但我没有在这种场合听到过它的歌声。它是禽中元亮、鸟中颜回,这样的歌会,恐怕它是不会轻意出场的吧。
如今,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了让孩子进城读书接受更好的教育,大批农村人在城里买了房,成了孩子上学时进城、放假时回村的“候鸟”。现在的县城,名义上是县城,实际上已经收缩成为神经末梢。农民的土地已经被流转,承包给了大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原始劳作方式早已被现代化机械替代,播种、施肥、喷药都用无人机,收割有收割机,田间只能偶尔看见几个操作机器的人。
我想,布谷鸟和人们一样,对正在改变的生活充满了惊奇和期待,而过去了的,变成了美好的怀恋。
“转载请注明出处”
潮客吾桐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