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广受关注:“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耐人寻味,引人思考。
诚然,人生漫漫又短暂,苏轼的《赤壁赋》、李白的《将进酒》,无不展现古往今来,人们对人生的探索,对“旷野”的渴望。有人说:人生三万天,你究竟是想经历三万次不同的一天,还是将一天重复三万次?是啊,人生在世,多少美景、美食,世界各地等着我们去探求,去体验,生活的意义,就应寄于“旷野”,岂能安于一生不变, 在已定“轨道”上度过一生?
然而,此言不免是过于理想化的。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类有智慧、有思想,每个人肩上都是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责任与使命的。若是一味追求“旷野”,和大自然间动物享受自由有何区别?想必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目标追求,或是心仪高校,或是知识财富,难道这样的人生价值是靠“旷野”实现的吗?这必然离不开个人几年如一日的潜心努力。当你看到一棵结满苹果的大树,它在十年前,便早已开始扎根了。
由此可见,追求旷野,恐只会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非但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反可能加害于己。人生中,遵守“轨道”,亦是十分重要,必不可少的。人是在重复训练中成长、反思、吸取教训,获取知识的。在“轨道”的锻炼下,我们方能“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纵观人类社会,正是有人在“轨道”上默默坚持,一日复一日,才有了少数人走向“旷野”的机会。载人航天、登月工程……历史的车轮正是在这大的“轨道”上滚滚向前的。
可是,“旷野”或是“轨道”二者利弊皆存,好坏共有。人生大事,怎敢轻易选择?《玩偶之家》中,娜拉的行为或许为我们提供了方向,嫁给丈夫是“旷野”到家庭的“轨道”,离家出走是“轨道”回归“旷野”。她所做的,就是顺从自己的内心、自己所乐于过的人生。
当代社会,不少人陷入人生的迷茫困境,徘徊于“旷野”与“轨道”,不知目标。我想,不妨静下心来,寻找自己内心之所向。心之所向,即为“灵山”。
总而言之,或许遵守“轨道”才可通往“旷野”。但自己心之所向,“旷野”也好,“轨道”也罢, 都将是自己渴望的人生。彼时,从心而行人生之道,亦可“旷野”,亦可“轨道”。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