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一群年轻人正用创新思维重新定义中国茶。他们中,有人坚守非遗技艺却赋予其时尚表达,有人跨界转型用数字思维重构产业逻辑,还有人将传统茶饮玩出青春花样。周颖、马昊、张艺乘——这三位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茶人,正以各自的方式诠释着中国茶的新传承、新跨界与新表达。他们的故事,恰是传统产业与年轻力量碰撞的生动注脚。
周颖:非遗新绎,让千年茶宴对话当代
随着《非遗里的中国》热播,径山茶再次惊艳出圈。镜头里那位身着宋制汉服、手法行云流水的点茶姑娘,正是返乡创业的“茶二代”周颖。这位90后姑娘手持茶筅击拂茶汤的优雅身影,让千年径山茶宴在现代荧屏上焕发新生。
周颖的茶艺表演远不止电视上的惊鸿一瞥。在余杭径山镇,她经常都会为游客重现宋代点茶技艺。青瓷茶盏在她手中辗转,茶粉与水交融成乳白的茶汤,再用茶膏勾勒出精致的“茶百戏”,引得围观游客阵阵惊叹。
周颖的茶空间
作为径山茶炒制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唯一传承人周方林的女儿,周颖与茶密不可分。2012年,因为父亲的一通电话,她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返乡后的第一个月,周颖选择以文化为载体“吆喝”径山茶。她扛着茶具,带着茶叶,免费参加各类会议、年会和展会,用近乎“地推”的方式宣传径山茶的历史文化。“即使在余杭本地,80%的人都没喝过径山茶。”周颖惊讶地发现,径山茶的知名度远低于预期。但是,好在面对面的推广效果显著。“泡一杯茶,讲讲它的故事,对方觉得好喝,加个微信,就成了我的客户。”这种最朴实的推广方式,为周颖积累了第一批线上客户,开启了径山茶的网络销售之路。
在大力推广径山茶文化的同时,周颖努力追求创新,不断丰富茶产品。她和中国茶叶研究所共同研发出“径山花香红茶”,对夏秋茶鲜叶资源进行高值化利用,推出系列径山茶衍生品,如尝试将新鲜的桂花炒进径山红茶中,还给它取了一个特别文艺的名字——“桂香径红”。
2018年,她开始构思一个更大胆的计划——打造一个茶文化综合体。“传统茶楼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她花了半年时间考察各地特色空间,最终确定了“茶+”的复合模式。随着“宴茶·径山筑”茶生活美学空间正式开业,这个集体验、餐饮、住宿、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空间,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
近年来,周家父女联合周边茶园、茶厂,推出非遗径山茶炒制体验、径山点茶、柚子茶制作体验等茶事活动;开发了非遗旅游线路,将径山寺、径山村、陆羽泉公园、双溪禅茶步行街等非遗体验点串联成线,让游客在径山寺感悟深厚的茶文化历史;创新茶衍生产品,推出围炉煮茶等体验活动,以及首个以径山茶文化为主题的沉浸式宋韵文化互动体验项目——径山宴等,丰富了农文旅体验和消费场景。
周颖在表演茶艺
周颖认为,时代在发展,茶文化要不断推陈出新。她以创新方式传播茶文化,推动主题线路、特色庄园以及剧本杀、研学等业态蓬勃发展。2023年,周颖带领径山茶仙子团队开展“茶非遗”活态展示150余次,参与体验者达10万,大大提高了茶空间的收入,扩大了径山茶文化的影响。
“自入选‘非遗茶空间’以来,‘宴茶·径山筑’客流量较往年增加30%,以非遗体验为主的订单占了60%左右。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径山茶。”周颖说,下一步,她将继续以“茶非遗”的传承弘扬为核心,依托茶园、茶场、大径山旅游景区等周边环境,开展非遗茶生活的营造、展示、服务与交流,同时深化“茶+万物”,丰富茶产品品类和体验方式,满足消费者高品质的需求。
站在径山筑的露台上,望着远处连绵的茶山,周颖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她告诉记者:“曾经让全世界都知道径山茶是我爸的梦想,现在,它也成了我的使命。”
马昊:数字赋能,用跨界思维“重泡茶汤”
当大多数00后还在为毕业去向迷茫时,诸暨绿剑茶业有限公司的马昊已在茶产业的创新赛道上跑出了加速度。这个曾对茶无感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如今正用年轻人的视角重构传统茶产业,让一片古老的东方树叶在数字时代绽放新生机。
2020年,刚拿到毕业证的马昊从未想过自己会与茶深度绑定,对数字敏感的他一度向往金融行业,没曾想自己的茶业之路却始于一次体检。“医生说我体内湿气重,建议喝茶调理。”这个看似偶然的建议,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马昊在评茶
在接触茶的过程中,他逐渐被茶的魅力所吸引。“我开始系统学习茶知识,越学越觉得有意思。”为了更好地接手家业,马昊选择进入浙江大学茶学系高级研修班深造,两年的学习让他深刻体会到:“茶不仅是饮品,更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更艰难的挑战在制茶车间,学习炒茶时,马昊的手一天要被200多℃的炒锅烫伤十几次。“爸爸经常跟我说,不懂制茶就管不好茶企。这样的高温体验让我对茶叶品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接手绿剑茶业后,马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破“坐等客来”的传统销售模式。他将会计专业的数据分析能力与心理学知识结合,为不同客群定制销售策略,很快扭转了业绩颓势。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他设计了融合西施文化的精品茶礼盒,让诸暨好茶穿上“文化外衣”,“茶不能只停留在喝的层面,要让年轻人觉得茶很酷。”这几年,他带着团队在北京、上海、兰州、西安等城市举办茶文化活动,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茶文化,甚至把茶艺表演混搭传统舞蹈的形式搬上抖音直播间,单场直播最高吸引数十万年轻观众围观。
马昊在炒茶
在马昊看来,茶产业的未来藏在“跨界”里。“起初市场接受度很低,很多人不知道茶食品、茶纺织品的好处。”通过持续科普茶衍生品的保健功效,他成功打开了这一新兴市场。如今,他主导开发的茶衍生品矩阵令人耳目一新:添加茶多酚的保湿面膜、融入茶粉的饼干,甚至用茶纤维制成的抑菌毛巾。为推广这些“茶+”产品,他带着团队跑遍全国展会,用实验数据讲解茶多酚的抗氧化功效,让消费者亲眼见证茶成分的神奇。现在绿剑茶业的茶衍生品销量占比飞速提升,其中茶饮料在年轻消费群体中复购率达60%。“我们不是在卖茶叶,是在卖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马昊告诉记者,在他看来,Z世代买的不是产品,更是文化认同。
从会计到茶人,从传统销售到直播带货,马昊的转型轨迹恰是茶产业年轻化的缩影。这个00后“茶二代”用创新证明:当千年茶文化遇上数字技术与年轻思维,不仅能守住“一克茶”的品质,更能开拓出“一片叶”的无限可能。
张艺乘:玩转传统,将一片叶子变社交货币
夏日的满觉陇,桂香浮动。沿山的小路上,一家名为“张艺乘·桂花茶铺”的小店格外热闹,门口排队的多是年轻人。冷萃桂花龙井、桂花九曲冰豆浆……这些充满创意的茶饮,出自00后茶人张艺乘之手。他将西湖龙井、九曲红梅与满觉陇的桂花巧妙结合,打造出年轻人喜爱的茶饮新体验。
“西湖龙井的季节性很强,春茶季一过,茶农和工人们往往面临空档期。”张艺乘说。这家茶铺不仅是一个商业尝试,更是他作为大学生创业的实践基地——既为当地茶产业探索新的增长点,也为传统茶文化寻找年轻化的表达方式。
张艺承在炒茶
张艺乘与茶的结缘,始于16岁。“住在龙坞茶镇,每天都可以闻到淡淡的茶叶清香,耳濡目染之下,我也想学炒茶。”他回忆道,2018年,自己偶然在新闻里看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湖龙井采摘和制作技艺”传承人樊生华的名字,心生向往,于是多次登门拜访,终于在高三时正式被樊生华收为徒弟。
“当初拜师时被樊老师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所震撼,被那种匠心的精神所触动。”拜师后,迎接张艺乘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新挑战。炒茶时,200多℃的铁锅让他的手掌起泡脱皮是常事,但他坚持了下来。几年过去,他从一个对茶一知半解的少年,成长为2022年西湖龙井炒制冠军。
大学期间,张艺乘就开始尝试用年轻人的方式推广茶。他在校园里做起了“茶+社交”的生意——把桂花茶装进盲盒,搭配塔罗牌占卜,吸引学生群体。“那时候还没工厂,就在转塘市场拿货,自己设计包装,在微信社群卖。”张艺乘说,我们把包装设计得比较小,里面放3到5泡茶。盲盒里会放卡片或者塔罗牌,大家可以集卡,增加了趣味性和互动性。
张艺乘 潮新闻记者张迪 摄
这种新颖的营销方式很快见效,单日销量突破300单。但张艺乘意识到,如果想长远发展,必须建立自己的供应链。2021年,他创办“龙牌鲜茶记”,专注于高品质的西湖龙井和九曲红梅,同时为新式茶饮品牌提供原料。
除了商业创新,张艺乘还关注茶行业的社会价值。他与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合作,为聋哑学生提供茶艺培训和实习机会。“很多孩子学了茶艺却缺乏实践平台,我们工厂每周五开放给他们练习,未来还想办‘订单班’,帮助他们就业。”
在张艺乘看来,00后茶人的优势在于敢想敢做。“传统需要坚守,但也要创新。冷泡茶、茶饮衍生品、兴趣电商……这些都是年轻人给行业带来的新可能。”
三位年轻茶人的故事,共同勾勒出中国茶产业的创新图谱。他们的实践证明,当越来越多年轻人带着数字思维、创新意识与文化自信入局,那片承载千年文明的东方树叶,还将碰撞出更多充满可能性的化学反应。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