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国半载间,麻利(英文名Marie)的足迹已遍布福建、广东、湖南、江苏、江西、浙江、云南多地的茶山、茶厂和瓷窑。这位拥有全球艺术家人才签证的海归才女,每月总要深入茶山两三回——从现代化茶厂到传统柴烧窑口,从云雾缭绕的生态茶园到世代制茶的农家作坊,她以近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式,重新建构着对中国茶的认知。
“除了蚊子多,访山一点也不苦。”采访中,这位杭州姑娘滔滔不绝地聊茶,不禁让记者想到某位茶人朋友的金句:纯粹的热爱就是力量!
在伦敦举办茶会活动
出席外交茶会为国际嘉宾泡茶
2023年5月25日,中国驻英国大使馆举办“茶和天下”文化活动,邀请30多位嘉宾共聚一堂,观看中国传统茶艺展示,品鉴中国名茶,欣赏中国传统曲艺表演,共庆“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和第三个“国际茶日”。
在活动举办前夕,伦敦地铁上的一位中国女孩还在紧张地背稿:“龙井茶、浙江杭州西湖狮峰、翠绿、豆花香、茶水比1:50ml、水温80-95℃、盖碗/玻璃杯;大红袍、乌龙茶、褐绿、岩韵高香浓郁兰花香、茶水比1:15ml、水温98℃、盖碗/紫砂壶;凤凰单丛、乌龙茶、褐绿、山韵花香悠远清雅、茶水比1:25ml、水温98℃、盖碗/紫砂壶。”
这位地铁上的中国女孩就是麻利。彼时在伦敦某艺术品拍卖行工作的麻利在英国创办了自己的茶叶公司,业余间常在当地的画廊或艺术展馆举办茶会活动,凭借硕士期间在艺术史专业学习到的专业知识,麻利精心策划的中国茶艺品鉴活动吸引了伦敦艺术圈及许多英国朋友的参与,助力中国茶文化的国际传播。
我驻英大使馆公众号截图
“是我见过在英国最专业和最有意境的茶会活动。”在麻利的小红书账号,参与过茶会活动的当地朋友纷纷点赞。优秀的人在哪里都会发光,杭州女孩麻利引起了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的注意,并受邀成为两年前那场“茶和天下”外交茶会活动的主茶艺师。
茶会上,麻利给包括众多大使夫人在内的各国嘉宾们展示了西湖龙井、大红袍、凤凰单丛的冲泡手法和茶道艺术,她还担任了串联主持人的角色,详细介绍了上述三款中国名茶。“第一次出席这么高规格茶会活动,而且全程英文解说,心情是激动的。”麻利回忆道,在某一刻突然有了勇气,觉得是在跟别人分享自己热爱的事情,“尽我所能传达我的感受就够了,因此全场都没有紧张。”
伦敦艺术圈惊艳中国茶
在伦敦求学期间,麻利选择了文学与艺术史作为她的专业方向。“品茶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修行。”如今能说出这番话的麻利,年少时其实对茶道并无特别兴趣。
麻利的母亲陈列女士曾是笔者的同行,因为爱茶的缘故,于2012年转行创立了问山茶舍(前身为中国茶叶博物馆问山茶友会)。“小时候,妈妈总是有意无意地考我六大茶类的知识。”麻利回忆道,自己当时对茶还一知半解,并无探索的兴趣。
从杭四中毕业后,麻利顺利考入宁波诺丁汉大学。本科后两年,她远赴英伦深造。2019年的伦敦,当外国同窗们得知她来自茶人家庭时,眼中满是欣羡。“导师曾告诉我,茶是中国人的艺术瑰宝。”这句话总让她想起氤氲茶香里的故乡。
直至读研阶段主修了西方艺术史,那些西方的静物画常常出现中国的瓷器。酷爱文学艺术的麻利一头钻进了瓷器领域的研究,关于历史的、贸易的、审美的、甚至哲学的。硕士论文的主题就是《十七、十八世纪荷兰及佛兰芒静物画里的瓷器》。
在伦敦画廊举办茶会
在英伦留影
攻读了一年硕士后,麻利入职伦敦一家艺术品拍卖行,接触了很多包括瓷器在内的艺术品。从伦敦、法国、意大利、荷兰到香港,麻利拜访了许多热爱中国古代艺术品的外国藏家和画廊,麻利学习了展陈中国艺术品的国际语言,并致力于中国茶文化的语境转化,从传统到未来、从中国到世界。
由瓷器到茶道,文艺青年麻利的研究重心定格于这一片东方树叶。在拍卖行工作期间,麻利多次举办茶会活动,不仅与重庆市、贵州省合作推销了中国各地名茶,还通过自己沉浸式的茶道表演,征服了一众国际友人。正如英国双语艺术期刊《ARTZIP》的评论:麻利的茶艺表演巧妙地打破了中国功夫茶的技巧和规范,并将茶、诗歌和冥想对象之间产生的协同作用引入到她的作品中。她的表演表达了茶室是一个静思默想的空间,茶不断地酝酿着美学、精神和人类学的话语。
去年年底,麻利决定回国。彼时,麻利已获得大英博物馆策展人推介信,她还是英国第一位以茶艺师身份获得“全球艺术家”人才签证的中国茶人。
云南白莺山的难忘之夜
“中国的茶,就像武侠江湖,各有门派,各有特色。”麻利说,这也是她为什么回国重新学茶,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研习各家所长,用脚步丈量中国的茶山。
今年4月8日晚,麻利和问山的茶友们拜访了云南澜沧江畔被誉为“世界茶叶基因库”的白莺山。白莺山古茶园有200多万棵古茶树,其中很多都是千年的单株,许多茶农们一年就采摘一次春茶,关系到一年的收入。“云南茶讲一山一味,而在白莺山是一树一味,野性饱满花香肆意的本山,粉香兰韵仙灵的二嘎子,鲜爽醇和兰花香的白芽子,每一棵树的滋味都不一样,哪怕是同一品种的单株也会有细微滋味的区别。”麻利说道。
白莺山之夜的农家茶席
那晚,在彝族茶农大哥家中饱尝地道的农家菜肴后,热情的主人取出了新近制成的单株生普,邀众人一同品鉴。细细数来,麻利竟品遍了十五种不同的白莺山茶,累计饮下七十杯生普。最令人称奇的是,其中有九株千年古茶树单株,这些古树的年岁加起来,怕是有上万年光景了。
这是难忘的一个夜晚,月映蕉影,棚静虫鸣。而几位爱茶人围坐品茗,谈笑风生,自然之静与人文之乐,在此刻完美交融。
“那天晚上我们一起审评单株,因为白莺山每棵树的风味都不一样,审评的时候又像是在与每棵千年古树交朋友,”麻利回忆,“有位茶友啜饮一口单株后,突然感叹:这棵树一定度过了快乐的一年。还有一位茶友则表示喝出了走猫步的感觉。另一位茶友说这款茶的的薄荷凉意一深一浅,像太阳照在了竹叶上,晦明变化。”
每次寻访茶山时,麻利总会细致地记录所见所闻。除了考察当地风土、习俗及制茶技艺之外,当茶友们品尝新茶后脱口说出"这茶香让他想到了刚刚下过雨后热带雨林中杨桃的香气"或"仿像红色砖瓦庙宇里古老又神秘的气息"时,这些生动的描述总能为她带来创作灵感和对中国茶文化的进一步理解。
她常想,从黄庭坚笔下"香引春风在手"的隽永诗句,到当代茶人那些充满想象力的品鉴词,这些承载着东方审美智慧的茶语,正在为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续写新的篇章。在她看来,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记录茶的千般韵味,不仅是传承,更是一种创造——让每一片茶叶都焕发出独特的文化光彩。
访问景德镇柴窑
扎根茶之大地,感受每棵茶树的脾性
采访结束后,麻利邀请记者在问山茶馆品鉴了一款她从全国高山野生白茶第一村——政和锦屏带来的野生古树白茶。她和问山的茶师们曾经跋涉六小时,背了茶桌椅上山顶,只为一睹深山老林里这棵400多年的贡眉王——铜坑一号,在古树下泡一壶与山同频的茶。
水沸,注下。清、甜、野、冽。茶汤如一块温润的玉,含着兰香、嫩竹的清冽,还有苔藓与岩石的冷韵。
在大山深处的锦屏单株茶树与其他树种混合生长于原始森林中,单株树龄多达百余年,树大根深,更容易吸收周围其他树种的养分,拥有更丰富的内含物质。相比一般的古树茶,单株口感更纯粹,口腔感觉细腻柔醇饱满,喉韵更深。麻利说每棵茶树都有脾性:长在风口的有松风骨,藏在幽涧的带兰草香,岩隙里的总沁着矿石凉。
“其实一泡真正极品的白茶是不容易得的,因为比起其他茶类的蒸,炒,焙,摇,揉等工序来讲,白茶几乎全然的无声无息的萎凋、干燥,需要制茶人更多静心与茶的交流,仔细体会茶叶的生命进程,从而将大自然积蓄在茶叶本身的美妙恰当好处地以天然之美呈现出来。”麻利告诉记者。
在泡茶时,我看见麻利的手臂上许多被蚊虫叮咬的痕迹。麻利说访茶期间,常常睡在茶厂和农民家里里,睡前都在房间里消灭蚊子,消灭一只,又飞来一只。“那天晚上起码消灭了七八只,但还有十来只。后来太累就睡着了。”麻利说到,回到国内与茶山打交道,常在茶农家席地而坐,吃农家的粗粮,爬山累了就在云南古茶树林的树干旁稍作歇息,让自己扎根在具有不尽养分的茶之大地上,内心反而更充盈了。
在云南临沧茶农家制茶
访问白莺山古茶林
记者手记:从“学茶”到“译茶”的新一代茶人
作为新一代的中国茶人,出生于1998年的麻利正以其融贯中西的视野、扎根大地的实践和对东方美学的深刻体悟,重新诠释着中国茶的表达方式。他们不再满足于照搬古法,更不拘泥于单一的形式,而是像麻利在白莺山月夜品茗时所感悟的那样——去倾听每一片叶子、每一棵古树、每一方水土的独特“语言”,并用当代人能共鸣的、充满诗意与想象力的“茶语”,将这份来自山川草木的灵性传递给世界。
从伦敦艺术圈的“茶和天下”外交茶会,到云南白莺山的千年古树单株,再到政和深山里的贡眉王下品茗,麻利的足迹勾勒出一条清晰的脉络:她正努力架起一座桥梁。桥的一端,是深厚悠远、扎根于泥土与时光的中国茶传统;另一端,是面向未来、寻求与世界对话的当代茶文化表达。她用脚步丈量茶山的“田野调查”,不仅是为了“学茶”,更是为了“译茶”——将中国茶丰富多元的感官密码、深邃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东方哲学,以更生动、更富想象力、更具普适美感的方式表达出来。
关于茶,麻利还有很多想法和未来的构想。她深信,创造属于当代中国的、能传之久远的“经典茶语”,让每一片茶叶焕发出独特的文化光彩,正是她这一代茶人肩负的使命。(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