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正是一年中的时光转角。趁阳极之日,我再一次翻开了“秀甲四明”的山水长卷,与朋友一起来到了阔别已久的奉化雪窦山。
相传,宋仁宗赵祯(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曾梦游“八极之表”,醒来后萦绕在心间的是一幅四山回抱、双流效奇、珠林挺秀的美丽图卷。
奉化雪窦山。
弥勒艺术博物馆。梯田式退台设计与流畅的曲线造型,如同漂浮的丝带,营造出 “建筑即景观” 的视觉效果。
鸥鹭低飞的奉化剡溪。
为了寻找梦境中的山水,他传下口谕,将天下名山皆绘制成图卷献上来。没过多久,当皇帝的目光定睛在奉化溪口雪窦山景观时,惊喜地发现,这里的峰峦与清泉,还有伽蓝殿宇,都与梦境相符,便认定雪窦山正是他梦中云游之地。
后来,南宋理宗赵昀于淳祐五年(1245年)追书先祖“应梦名山”四字勒石建亭。由此,雪窦山流传下了一处重要人文古迹——“御书亭”。
峭壁、奇石、云雾、峡谷、瀑布、幽潭烘托着“四明第一山”雪窦山之美誉。而雪窦山的美不仅在于灵秀的自然风光,更在于它所蕴含千年禅意的“东方微笑”。
弥勒佛有言:“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奉化每年举办的雪窦山龙华会,广纳天下信众和游人,让这抹“东方微笑”传遍四海五洲。
我们一行参观完雪窦山麓的资福律寺,在乘车前往海拔369米的雪窦寺途中,隔着车窗被灼灼阳光下的一片璀璨金色所吸引。正思虑于这偶然映入眼帘的庞大建筑群是怎样一处庄严场所时,导游告诉我说,这是我们最后要去的弥勒圣坛。
奉化是传说中弥勒化身的布袋和尚生长、出家和圆寂之地。雪窦山露天弥勒大佛造像袒胸露腹,笑容可掬,左手提布袋,右手握佛珠,完完全全脱离了印度佛教的菩萨范式。这种质的本土化转变,是佛教义理与中国世俗文化的深度融合。宋代出现的“五子戏弥勒”造型进一步印证了弥勒信仰的世俗化进程。
弥勒佛的千年微笑,将佛教抽象的禅意化为具象的神韵,诠释着大乘佛教的智慧和哲理。弥勒佛像深受大众喜爱,弥勒化身的故事在这里人尽皆知。
据奉化区政府官网介绍,出生在奉化长汀村的布袋和尚,唐末五代僧人,出家圆寂皆于岳林寺,曾在雪窦寺讲经弘法,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
布袋和尚传说,起始于他去世不久后的五代时期,汉传佛教把其作为弥勒化身,塑成佛像供奉。经过历代民间文学的演绎传播,更是附加上了种种传奇色彩,具有广泛的历史与现实影响力。如今,这一传说已先后列入宁波市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方微笑,世界认同。去年10月,主题为“同愿同行·和合共生”的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在雪窦山新地标——弥勒圣坛举行,全球72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共襄盛举,发布《雪窦山宣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佛教的智慧力量。
我们怀着期待走进了这座新中式风格建筑,一片恢宏气势映入眼帘:飞檐翘角风铃叮当间透着庄重典雅的传统韵味,而简洁流畅线条所勾勒出的轮廓又尽显现代美感,使我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宁静与震撼。
作为圣坛入口的十方如意广场,视野开阔。站在这里,仿佛听得见山谷深处古老深沉的悠悠钟声,领略到云海禅境佛韵绵长的空灵深远。此刻,佛法的庄严与神秘涌动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头。
雪窦山最撼人心魄之处,永远是那绵延流转、未曾离开的人文底色。在这里,历史从未远去。它正透过每一缕清风、每一片砖瓦、每一尊塑像,娓娓道来一个关于起始、兼容、传袭的宏大叙事。
走过连接广场与圣坛主体的契此桥,发现南北中轴线上规整有序地排列着大慈之门、未来广场、大慈吉祥宝殿、时光甬道、龙华法堂、须弥山和兜率天宫等,依照山形地势有序递进;弥勒艺术博物馆、两岸文化交流中心以及祈福长廊位于东西两侧,起承转合皆错落有致。
以弥勒信仰与现代科技相融合的时光甬道,采用全息投影、AR导览、沉浸式融入等多种形式的全屏投影技术,在空间中呈现三维图像,以提供丰富的视觉冲击,使游人和信众走的每一步仿佛都踏在了禅意和空灵之上,现场感悟弥勒成佛之路,收获步步生莲的互动体验。
呈水滴形建构的龙华法堂是圣坛的核心区域。复杂的造型和大跨度穹顶,充满了唯美的空间元素和深邃的哲学思考。据介绍,由几千片“树叶”拼接而成的“龙华树”,它的每一片都需要用具备吸声效果的单块铝板制作,每一处细节都凝结着建设者们的心血与智慧。
我们知道,“龙”和“华”在汉文化中的特殊寓意。而龙华树不仅是弥勒菩萨成道的场所,还在佛教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法堂极具空间感的一排排金黄色座椅前,我们不禁感叹人类智慧的力量与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8个月前,这里曾是世界第六届佛教论坛开幕式、闭幕式,同时也是主会场所在。
集佛学、美学和建筑学之大成的弥勒圣坛,秉承太虚大师提出的“人间佛教”理念,致力于建设佛教中国化的实践高地,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中体会弥勒佛大肚能容、笑迎天下的内在特质,以此弘扬弥勒精神,构建光明未来世界。
千年古镇溪口。
千年古镇溪口。
“东方微笑”,作为蕴含在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中的美学元素,已然超越了宗教的界限,成为了一种永恒的艺术魅力。它不仅是弥勒佛理念艺术化表达的载体,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见证与文化根基。
夏至,是节点,也是新的开始;夏至,我们在最长的白昼里,寻普世共鸣的永恒。千年流转,“东方微笑”守望人间,也必然走向未来。
(图片均由作者拍摄)
2025年7月1日草于西溪云心阁
“转载请注明出处”
葳蕤陈风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