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钱塘江今日开渔!10小时亲历江鲜第一网

    潮新闻 记者 谢春晖 钱塘区融媒体中心 朱晟2025-07-01 01:34全网传播量39.7万
    00:00
    00:00
    016月30日傍晚5点,43岁沈华纠结是否出发捕鱼,最终在开渔前两小时与搭档王立军决定出发,于晚10点半抵达码头等待开渔。
    027月1日0点,沈华启动渔船驶向钱塘江中央,在九堡大桥至下沙大桥间撒网捕鱼,首网收获小半桶刀鱼、十多条白条鱼及一条包头鱼,开渔首日2两多刀鱼可卖好几百元一斤。
    03沈华和王立军是钱塘区下沙区块最年轻的持证渔民,开渔前已有人预定渔获,但他们捕鱼靠天吃饭,不接受预订,由父亲们负责卖鱼。
    04今日凌晨2点多,船靠岸送渔获,沈华和王立军继续捕鱼,5点05分早潮到来,6点半下第二网,水流快致收网延迟,渔获丰富,包括鲻鱼、鲈鱼、包头鱼及大个头刀鱼。
    05沈华称下午三四点晚潮过后还要继续捕鱼,刀鱼能捕20来天,之后是鲈鱼、鲢鱼、包头鱼的季节,他喜欢捕鱼因时间自由且赚得不少。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想不好今晚要不要出发去。”直到6月30日傍晚5点,43岁的沈华还在纠结。“到开渔的那个时间点,晚潮过去挺久了,鱼不一定多。等到早潮来,要熬一个大通宵。”

    去,沈华怕捕不到鱼;不去,心里又痒痒。

    4个月没有到钱塘江里撒网,对于从小在钱塘江边长大的沈华来说,有点难过。这两天,他几乎每天都要到船上去,养护一下船,整理一下渔网。

    开渔的时间越接近,沈华的心越痒。

    “上船!出发!”开渔前两小时,多年的捕鱼搭档王立军一个电话,沈华马上就下了决心,出发的话一出口,他和沈华心照不宣都笑了。

    6月30日晚10点半,杭州钱塘区下沙街道猪头角码头,两人戴着头灯,拎着装鱼桶,上了船,坐在甲板上等着手机时钟跳转到7月1日0点0分。

    出发。谢春晖 摄

    迫不及待的第一网

    相比几公里之外杨公村渔码头开渔前的热闹,猪头角冷清很多。

    出港的渔船只有沈华和王立军的这艘。

    钱塘区下沙区块持证渔民已剩个位数,沈华和王立军是其中最年轻的。

    7月1日0点一过,沈华启动渔船发动机,掌舵往钱塘江中央驶去。

    捕鱼的江段在九堡大桥至下沙大桥之间。“杨公村、萧山的渔民都是到这里下网的,这里水域开阔,水深鱼多,大家都喜欢。”王立军说,开渔的第一网,得抢。

    0点10分,沈华和王立军在靠近九堡大桥的南面江域开始撒网。

    出发。钱塘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出发。钱塘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出发。钱塘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大桥下,点点灯光闪过。

    “杨公村的渔民也出来了。潮水过后的一两个小时,江水恢复平静,是最佳的下网时机。”沈华说,0点过后的钱塘江距离前一日的晚潮已过去快6小时,而新一天的早潮还要5个多小时才到来。

    但,这一网必须下。

    开渔第一网,既是探鱼情,也是练手。“跟我儿子打篮球一样的,很长时间没下网了,手感不一定好。”

    站在船边,沈华和王立军配合默契收网收渔获。“现在是捕刀鱼的时候。”沈华说,刀鱼是钱塘江上名气最大的鱼,也是经济价值最高的鱼。开渔首日,2两多的刀鱼可以卖到好几百元一斤。

    六七百米的渔网,两人收了约40分钟,收了小半桶刀鱼,还有十多条白条鱼和一条五六斤重的包头鱼。

    “包头鱼太小了,不要了。”满头大汗的两人告诉记者:“开渔嘛,总归是开心的,这网鱼不多,看下一网吧。”

    网。 谢春晖 摄

    渔获。钱塘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江里长大的“渔二代”

    今日凌晨2点多,船靠了一次岸。

    王立军的父亲开着小车,将渔获拉回了家。

    沈华是下沙街道七格村人,王立军是头格村人。“鱼就在家门口的菜场里卖。白条、汪刺鱼要增氧泵养着,不然下一网船里装不下了。”沈华告诉记者,开渔前就已经有很多人来预定。“我们一般不接受预订的,捕鱼这事靠天吃饭,捕到啥就卖啥。”

    沈华和王立军负责捕鱼,父亲们负责卖鱼。“我18岁就跟着爸爸在江里捕鱼了。”

    渔获送上岸,船再次出发,去往更靠近下沙大桥的江段。

    江面上很热闹,每隔七八百米,就有渔船。“大家都在等早潮,都是熟人,各自找下网的位置。”

    选好位置,抛下船锚,船在江中停妥,我和两位“渔二代”一起进入漫长的等待。

    船里有休息的床铺但大家都睡不着,夏天夜晚等潮来的这段时间很难熬。“没风的时候,很热,蚊子也多。”

    钱塘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钱塘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趁着空隙,两人安装起了空调。

    “这个夏天听说会很热。我们就买了一台空调到船上。”

    空调压缩机启动,冷风吹在船舱里时,东边天空出现朝霞。

    困意也在此刻袭来,附近几条渔船靠了过来,大家凑在一起聊天。

    沈华“炫耀”着新装的空调,邀请邻船的朋友来体验。

    沈华有两个儿子,大的读大二,小的读小学。

    家里人劝他别捕鱼,去找个班上,他没同意。

    虽然捕鱼夏天热冬天冷,但他喜欢这个行当,“时间自由,赚得也不比上班少。”

    早潮过后的收获

    5点05分,天已大亮,钱塘江早潮到来。

    “今天的潮水有点大。”渔船在潮水中摇摆,听着潮水拍打船身的声音,王立军在船舱里睡着了,沈华则在甲板上来来回回,检查渔网,检查船里的仪表。“等江面再次平静,就可以下网了。”

    潮水一冲,江里的鱼儿会被冲“懵”,下游的鱼被冲到上游,江面一平稳,鱼儿跟着江水往下游走,这时渔网一放,鱼儿就挂在网上。

    6点半,沈华和王立军开始下网。

    “水流速度还是快了点,可惜了。”江面看似平静,水流速度还是超过了沈华的预期,水流速度快,鱼就网不住。

    比起凌晨的第一网,这一网他们决定让网在江里多漂一会儿。

    下网后大约一小时,他们才开始收网。

    这一次,渔获丰富了很多,鲻鱼、钱塘江鲈鱼、包头鱼纷纷出现在了网上,大个头的刀鱼也有不少。

    刚出水的刀鱼,全身银白特别漂亮。“钱塘江水质好,鱼也漂亮。”接了好几个电话的沈华告诉记者,岸边,已有不少老客等着了。

    鲻鱼。谢春晖 摄

    谢春晖 摄

    4两左右的刀鱼。谢春晖 摄

    两条重达30斤的包头鱼。 谢春晖 摄

    今天的两网鱼,会卖掉一些,也会送给亲朋好友一点尝尝鲜。

    钱塘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钱塘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钱塘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渔船返回码头,两人将鱼转交给父亲们。他们要抓紧回家休息,下午三四点晚潮过后,还要继续出发。“刀鱼能捕个20来天,然后就是鲈鱼、鲢鱼、包头鱼的季节。”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