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看浙江丨从“浙”里好人,看文明浙江

潮新闻 王石川2025-06-30 23:30全网传播量114.2万
00:00
00:00
01近日,2025年首次“中国好人榜”发布,152人(组)上榜,浙江8人入选,如李学生、吴菊萍等,他们的义举汇聚成炬,让“浙”更明亮温暖,彰显“大爱无声声自远”。
02近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召开,浙江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县级总数、创成率均居全国前列,这得益于浙江源远流长的文化逻辑及精神文明、公民道德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频共振。
03浙江作为“礼让斑马线”发轫地,经验全国推广,现已成全国很多城市文明标配,是文明“金名片”,为全国文明建设提供标杆。
04“浙”里文明建设成果直击人心,以人为本的制度环境让当地人有自豪感,异乡人有归属感,地方魅力凸显。
05从古至今,“浙”里人们“崇实知”“崇义以养利”,永嘉学派思想在“浙”扎根,影响一代又一代人,为浙江文明建设奠定深厚文化基础。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文明浙江,源远流长,这背后逶迤着一条清晰的文化逻辑。同时,浙江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精神文明、公民道德建设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如今,“在浙江看见文明中国”,日见品牌效应,越加深入人心。

近日,2025年首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举办,152人(组)榜上有名,其中浙江8人入选。

这则带有温度的消息,让我蓦然想到与浙江“好人”的缘分。说是缘分,倒也没有直接跟他们打过交道,而是曾用笨拙的笔触,表达对“浙”里好人的礼赞和钦佩之情。

经简单梳理,笔者曾评论过的“浙”里好人,有舍身抢救两名儿童的李学生、徒手接住坠楼女童的“最美妈妈”吴菊萍、“徒手拉停奔跑的失控大货车”的“飞车侠”刘文忠、“弃10万元蟹笼救下16人”的船长沈华忠、“脚踩祥云”救人的沈东与陆晓婷,还有甘做“赔本买卖”的“早餐奶奶”毛师花、拾荒助学的教师王坤森,以及持续捐款的“金粟缘人”、“顺其自然”……

他们都是人们常说的好人,行止无愧天地。“大爱无声声自远”,点点星火,汇聚成炬,他们的义举让“浙”更明亮、温暖。

古人云:“一字之褒,宠逾华衮之赠;一言之贬,辱过市井之挞。”这样的好人,值得大褒特褒。每每走进他们的事迹,总是油然而生敬意,也忍不住想:“浙”里为何涌现出如此之多的好人好事?

不仅好人好事多,“浙”里的文明建设也可圈可点。可佐证的是,近日在京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表彰并公布了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以及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名单。浙江喜获丰收,获评的全国文明城市县级总数、创成率均位居全国前列。

究其因,文明浙江,源远流长,这背后逶迤着一条清晰的文化逻辑。比如,从古至今,“浙”里的人们“崇实知”“崇义以养利”,永嘉学派提倡的“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在“浙”里扎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浙江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精神文明、公民道德建设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浙江省11个设区市实现全国文明城市“满堂红”,绝非偶然。

如今,“在浙江看见文明中国”,日见品牌效应,越加深入人心。由此,笔者心头浮现一件往事:2017年6月16日,笔者曾为《北京青年报》撰写社评《“礼让斑马线”应成为文明常识》。随后,有浙江的朋友告诉我,杭州是“礼让斑马线”的“发轫”之地,经验正在全国推广。一查,果不其然。如今,“礼让斑马线”已经成为全国很多城市的文明标配。作为一张文明“金名片”,“浙”里打造的“礼让斑马线”,不仅提升了地方形象,也为全国文明建设提供了一个标杆。

一座城市,一个省域,打动人的不仅仅是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更包括直击人心的文明建设成果、以人为本的制度环境。如果一个地方,让当地人有津津乐道的自豪感,让异乡人有留下来的归属感,那么这样的地方无疑是有魅力的地方。但愿走进新时代的“浙”里,越来越美,美在风景,美在人心。

(作者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评论员)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评论员看浙江丨对千万工程的三个印象
评论员看浙江丨“关键一招”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