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9月,我怀着无比崇敬与自豪的心情,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如今站在这个时光节点回望,再过几个月,我的党龄即将迈入40年的里程碑。这四十年,承载着太多难忘的奋斗记忆,而故事的起点,要从那段充满激情与拼搏的企业党团岁月说起。
1983年7月,我踏上工作岗位,进入县计经委系统、县工业局主管的一家企业。这家企业主要生产衣帽挂钩、锅垫、鞋帽架、网架、折叠式钢折椅等产品,后来还涉足五轮转椅生产,逐步发展成为当年安吉“三足鼎立”的椅企之一 。
那时,企业仅有两名党员——书记和副书记。按照规定,不足三名党员并不具备成立支部的条件,但企业发展离不开坚实的组织保障,这让时任书记宋金淼心急如焚。当时企业员工已近百人,扩充党组织后备力量迫在眉睫。
宋金淼书记同时兼任厂长,他在招工选拔青年时,除了考量文化水平,更看重勤奋能干、吃苦耐劳的品质。经过层层推荐与考核,我幸运地被选中,并通过县劳动人事局属下的劳动服务公司办理了普工招收手续。
企业坐落于县城芝里的龙山岗上,每天上班我都骑着自行车往返。一到雨雪天气,龙山岗上泥泞的黄泥路便成了“拦路虎”,自行车轮子常常被厚厚的泥浆死死缠住,动弹不得,无奈之下,我只能背着车子艰难前行。我们这10名新招收的青年,是企业的第一批年轻力量。报到那天,眼前的景象让我印象深刻:几十亩缓坡地上,几座砖混和钢架结构的厂房用于电镀车间的除油去锈,以及为日用五金小产品镀铜、镀镍和镀铬工序;还有几幢简易用房,用作点焊、半成品存放和仓库。而办公室更是别具一格,竹台梁、竹柱子、竹桁条、竹椽子,就连墙身都是竹篱笆,糊上黄泥再用石灰粉饰。厂区许多地方杂草丛生,一片荒芜。但我坚信,有了这片土地,企业未来发展就有了根基。
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宋厂长把我叫到办公室的那次经历。当时我既激动又紧张,没想到他只是拿出一本便笺和一支笔,让我写些文字。
写字我并不犯怵,可一时却不知从何写起。
见我犹豫,宋厂长便说:“就写上你的家庭成员和一些社会关系吧。”
正当我认真书写时,他突然问道:“你会种田吗?”
我惊讶地反问:“这里还要种田啊?!”
他连忙解释:“不用种田不用种田。”
多年后回想起来,宋书记这看似随意的考问,实则意味深长。
进厂之后,宋书记专程前往递铺镇委。由于企业党组织的日常管理工作归属于递铺镇,他找到当时的团委书记,热情邀请对方到企业考察,并诚恳表示:企业新招收了一批优秀青年,希望能在条件成熟时帮助建立团组织。而我作为团员,曾在家乡担任团支书,还被列为党员发展对象。很快,镇团委经过深入调查、严格考察与审慎研究,助力企业成功建立了团组织,我也有幸成为第一任团支书。宋书记得知消息后,难掩喜悦之情,逢人便说:“企业有了团组织,党组织就有了可靠的后备军!”
1984年,安吉遭遇了一场罕见的大雪风暴灾害。递孝公路沿线许多高大的白杨树被积雪压倒,道路严重受阻。交通部门紧急动员力量,日夜奋战清理路障。而我们企业这边,一批老职工居住的毛竹结构房屋,因连日积雪积压,屋面严重下沉,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关键时刻,共青团的力量迅速凝聚。当晚,团组织一声号召,全厂团员青年纷纷响应,大家迅速集结,奔赴老职工宿舍,冒着危险爬上屋面铲除积雪。这些房屋的屋面虽是瓦片,但主体结构全是竹子,厚厚的积雪早已让房屋不堪重负,稍有不慎就会踩破屋面,造成更严重的后果。但团员青年们没有丝毫退缩,经过一番紧张奋战,终于排除了险情,保障了老职工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第二天一上班,老职工们纷纷向厂领导反映,强烈要求厂党支部表扬团组织和参与抢险的团员青年。当天,厂党支部便张贴出大红榜,对团支部和团员青年在此次除雪抢险中的突出贡献进行了通报表扬。
作为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企业团组织在各个方面都充分发挥着突击队的作用。为了记录和宣扬这份奋斗精神,鼓舞更多人,我执笔撰写了一篇通讯——《闪光的团徽》,发表在1992年6月18日的《湖州日报》“年轻人”栏目上。文章生动展现了安吉金属制品总厂团支部的奋斗历程与卓越贡献。
《闪光的团徽》刊发稿
自《闪光的团徽》首次刊发,悠悠三十三载光阴已悄然流逝。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企业历经改革阵痛,完成了从传统模式到现代体制的艰难蜕变,如凤凰涅槃般浴火重生,焕发出崭新活力。
回首往昔,那些曾在企业中经风雨、见世面,在实践中锤炼成长的优秀团员青年,如今大多已加入党组织。他们犹如从竹乡振翅高飞的金色信鸽,奔赴祖国大江南北。凭借在各自领域积累的专业知识与创新能力,为被誉为“中国椅子之乡”的安吉装上科技创新的强劲引擎,推动“安吉智造”产业集群实现跨越式发展,让“安吉制造”的金字招牌在国际市场上熠熠生辉,享誉全球。
“转载请注明出处”
潮客_wicf3y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