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是很大一部人对于精神障碍患者的称呼。这么多年来,似乎没有人想要了解他们,只想着如何躲避、逃离与疏远,其中也包括了他们的亲人。
近日,苏州制定发布了《苏州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建设标准(试行)》,到2021年,要达到100%的乡镇(街道)开展社区康复服务,有康复需求的居家患者社区康复服务覆盖率达100%。
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金阊街道的桃花坞康复驿站,是苏州最早一批的精神障碍患者日间照料中心,运营至今已经有44年时间。如今有49名患者长期在这里接受看顾,早上来,晚上回,就像普通人上下班一样。桃花坞康复驿站49名患者的生活,便是今后苏州4万多名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们生活的一个缩影。
苏州最早一批康复驿站,已经运行44年
桃花坞康复驿站位于一条沿河的小巷中,门面不大,稍不注意,就会被忽略过去。走入其中,别有洞天。虽然面积不大却也五脏俱全。550平方米的面积,要容纳49人的日间休息、工作,还设立了休息室、阅览室、心理咨询室、办公区域、食堂、手工制作间。
作为苏州最早一批精神障碍患者照料中心,桃花坞康复驿站自1976年成立至今,已经运营了44年的时间。如今的康复驿站站长王良玉,陪伴驿站走过了24年的时光,驿站从过去的萧条破败变得阳光敞亮,她付出了很多心血。
1996年,王良玉从一个负责经营的企业老总,被派到这里当站长时,她有很多个晚上都夜不能寐。“这里的草长得比人高,墙壁也都是用木屑板代替的,尤其是要面对一群此前没有接触过的精神障碍患者,心里落差太大。”回忆起当时的日子,王良玉还是记忆犹新。
王良玉的出现,让康复驿站焕发了新生机。她亲自上阵拉砖头,加水泥,为驿站修葺了墙壁,种上了绿植,让“阳光”能够照耀进来,让驿站看起来更像一个家。如今走进驿站里,有温暖的阳光,有花有草,还有一处小菜园能够让患者体验种植,培养动手能力。
来康复驿站像上班,周末也会约朋友出去玩
璐璐每天早上7点45分从家中出发,路上买了简单的早饭,乘坐公交车来到驿站。在这里做做手工活,和朋友们聊聊天,吃过中饭可能还会午睡一会。下午4点左右准时回家。
如果没有人告诉你,很难想象璐璐是一名一级精神障碍患者,是精神病伤残中最高的等级。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她,第三次发病出院后,就来到了康复驿站,已经在这里待了13年的时间。
璐璐把来康复驿站叫做“上班”,这也是大多数患者对自己生活的一个描述。49人,每天按时上下班,还有双休。平时王良玉会给大家找一些来料加工的手工活,患者多劳多得。到康复驿站,不仅看顾、吃饭都不要钱,还能赚钱补贴家用。
“每个月做手工可以赚100元钱左右,加上低保金,平时我自己一个人生活,已经足够了。”璐璐是一名单亲家庭成长起来的患者,如今自己一个人租住在廉租房中。虽然没有家人的陪伴,但是她在驿站中找到了归属。“在这里,认识了很多朋友,有些已经一起相处了十几年,我和其中一个关系比较好,周末的时候我们还会约着一起出门逛街。”
因为自身病情控制得好,生活规律。今年年初,璐璐的身份还有了一次“升级”。她从一位“康复员”,变成了“辅导员”,帮助一些患者,引导她们进行恢复治疗。
不过当记者问到她是否有想过出去工作时,璐璐的眼神有了一丝闪躲,她没有多想便拒绝了。“我觉得我找不到工作的。”
康复驿站只是一个中转站,不应成为他们的归宿
王良玉如今面临着两个困扰,第一是驿站面积太小,很多功能无法开展;第二是患者把这里当成了一个“归宿”,不愿出去回归社会。
老李,在这里生活了20多年,璐璐在这里生活了13年……在康复驿站中生活时间超过十年以上的,便有十几人。
“康复驿站,应该是患者在医院治疗出院后到归回社会的一个中转站,在驿站中,帮助患者找到提供社交与工作技能的培训,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帮助他们重返社会。”王良玉说:“目前驿站中精神障碍患者有39人,他们的工作技能完全没有问题,还有10位是智力残疾,慢慢训练,也能达到常人一般的工作量。”
让王良玉比较难受的是大多数企业宁可缴纳残疾人就业补助金,也不愿意给他们提供一个工作的机会。
“生病是没办法选择的,但大家能够选择怎么去对待他们。”在王良玉的心中,每一位患者都是她的家人。她希望,自己的亲人们都能够走出去,回到社会上,被大家接受。“驿站只是中转站,不应成为患者的最终归宿。”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