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高考查分四大陷阱如何识别防范?警方提示

    公安部网安局 2025-06-29 03:40全网传播量121.5万
    00:00
    00:00
    01高考查分期间存在网络安全风险,不法分子设计骗局窃取个人信息。
    02虚假查分网站为“信息窃贼”,案例中小李因点击虚假链接被盗刷2万余元,手法是仿冒官网诱导输入敏感信息,这些信息可能被用于非法借贷等犯罪活动。
    03钓鱼短信/链接是“木马陷阱”,案例中张三点击后个人信息泄露,收到大量骚扰,此类链接可能藏匿木马病毒,导致手机或电脑被植入恶意程序。
    04“内部人员”诈骗以“改分”“提前查分”为诱饵,案例中小张被骗转账,警方提示高考成绩发布流程严格规范,不存在“提前查分”“违规改分”操作。
    05伪造录取通知书是“学费陷阱”,案例中小陈父母转账后发现通知书系伪造,诈骗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考生信息,伪造录取通知书并要求将学杂费打入指定账户。
    06识别与防范方法包括认准官方查分渠道、保护个人信息、拒绝异常要求、不轻信“小道消息”,以保障高考查分期间网络安全。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高考查分,是十年寒窗的临门一脚,也是数字时代的一场“安全大考”。然而,不法分子也在伺机而动。他们精心设计骗局,利用考生和家长的心理弱点,企图窃取个人信息。今天,我们为你梳理高考查分期间的网络安全风险与防范指南,助你安全度过这一关键时刻。

    高考查分期间的“四大陷阱”

    1. 虚假查分网站:披着官方外衣的“信息窃贼”

    案例:小李收到一条短信:“您的高考成绩已可查询,点击链接输入准考证号即可提前查看。”他未核实链接来源便点击进入,随后页面提示“系统异常,需重新登录”,要求输入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及验证码。第二天,小李发现银行卡被盗刷2万余元。

    手法解析:违法犯罪分子仿冒教育考试院官网,制作高仿虚假查分网站,以“提前查分”“独家内部渠道”为诱饵,诱导考生输入身份证号、准考证号、手机号等敏感信息。这些信息一旦泄露,可能被用于非法借贷等犯罪活动。

    2. 钓鱼短信/链接:点击即中招的“木马陷阱”

    案例:张三收到一条带有高考查分网址的短信,点击后按要求输入姓名、身份证号、准考证号等信息,但查分显示错误。不久后,他每天接到十几个骚扰电话,收到几十条骚扰短信。

    风险提示:此类链接背后可能藏匿木马病毒,一旦点击,手机或电脑会被植入恶意程序,导致个人信息泄露、银行卡被盗刷,甚至被远程操控。

    3. “内部人员”诈骗:谎称“改分”“提前查分”的“神秘渠道”

    案例:小张收到短信称“可通过内部渠道提前查分”,添加好友后,对方以“成绩未通过,缴纳3600元可改分”为由实施诈骗。小张转账后,对方又要求继续转账1万元,他这才意识到被骗。

    警方提示:高考成绩发布流程严格规范,不存在“提前查分”“违规改分”的操作。凡是以“内部人员”身份承诺“特殊渠道”的,均为诈骗。

    4. 伪造录取通知书:真假难辨的“学费陷阱”

    案例:小陈收到一封印有“××大学”字样的录取通知书,要求提前缴纳1.2万元学费至指定账户。其父母转账后联系学校核实,才发现通知书系伪造。

    手法解析:诈骗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考生信息,伪造录取通知书,并要求将学杂费打入指定账户。考生和家长需通过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网”或高校官网核实录取结果。

    如何识别与防范?

    1. 要认准官方查分渠道

    ● 唯一权威渠道:各省教育考试院官网或指定公众号。

    ● 操作指南:查分前,官方会明确公布查分方式,务必通过官方入口查询,切勿点击陌生链接或扫描陌生二维码。

    2. 要保护个人信息

    ● 敏感信息“三不露”:身份证号、准考证号、短信验证码是个人“安全密码”,绝不随意透露给他人,也不在非官方网站输入。

    ● 社交平台“三不晒”:不晒准考证、身份证、考生号等信息(即使打码也可能被技术还原);不晒录取通知书内页;不晒含个人信息的家庭住址、学校名称等。

    3. 要拒绝异常要求

    ● 警惕“转账”“验证码”请求:凡是以“提前查分”“修改成绩”“内部指标”为由,要求转账、提供验证码的,一律拉黑删除。

    ● 核实信息真伪: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务必通过学校官网、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核实学校地址、联系方式。

    4. 不要轻信“小道消息”

    ● 官方信息为准:高考政策、分数线、志愿填报等资讯,以教育部门和学校官方发布为准,警惕“志愿预测”“内部指标”等虚假宣传。

    ● 理性看待AI填报工具:AI工具可辅助整合信息,但存在数据不准确、推荐算法不理解个性化需求等风险,最终决策需结合官方指南和自身情况。



    (来源:公安部网安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