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公交,正在经历“七十二变”

潮新闻 记者 祝依凡 通讯员 童玉峰 江婷钰2025-06-29 03:03全网传播量11.7万
00:00
00:00
01杭州公交为“通勤党”量身定做的第二批“5分钟接驳巴士”上线,实现“三个5分钟”承诺,已开通17条线路,日均服务乘客超1.5万人次,正尝试蹚出一条新的转型之路。
02杭州已建成530条地铁接驳线路,日均客运量突破70.27万人次,占全市公交客运总量的44.88%,致力于将乘客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变为“最快一公里”。
03杭州公交使用模式之变,从“人等车”变为“人约车”,如“西站暖巴”采取线上、线下预约模式,还有针对通勤人群、一老一小的“云公交”,网友戏称可像打网约车一样“打”公交车。
04杭州公交外观之变,8米以下车巴士占52.79%,不少特色公交“上线”,如520路双层巴士、1314路“中意巴士”等,满足个性需求。
05杭州市内形成“地铁+公交+出租+小红车”的立体换乘体系,助力“治堵”。今年“五一”假期间,杭州公交在西湖景区累计运送乘客215.51万人次,接下来将进一步拓展“公交+地铁”的接驳点位。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在杭州,公交车可以很百变。

近日,杭州公交为“通勤党”量身定做的第二批“5分钟接驳巴士”上线了。这款产品,实现了“家到公交车站约5分钟、高峰发车间隔约5分钟、接驳的最近小区至地铁站在途时间约5分钟”的承诺,截至目前,已开通17条线路,日均服务乘客超1.5万余人次。

除了这类定制产品,不知大家是否发现,杭州的公交车正在频频“上新”——外形上,越来越多8米长的“社区巴士”灵活地在巷子里穿梭;功能上,乘客可以用APP“约”上一辆公交,下了地铁后乘坐公交到家门口,甚至一些线路成了网红打卡线路……

在地铁网越织越密的情况下,杭州公交正在尝试蹚出一条新的转型之路。

公交变身,频频上新

如果把杭州公交的转型形容为“七十二变”,那么,它的第一变就是线路之变。

“地铁+公交”“出租车/网约车+公交”“小汽车+公交”“旅游大巴+公交”……现在,这些以“短距离、高密度、走街串巷”为特色的接驳线深入社区、园区、校区等,致力于将乘客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变为“最快一公里”。市民只要出了“门”就是公交站,抬脚就能上车,真正实现“下车即到家,出门即上车”。

地铁接驳线 图源:杭州公交

目前,杭州已建成530条地铁接驳线路,日均客运量突破70.27万人次,占全市公交客运总量的44.88%。

第二变,是使用模式之变,“人等车”的传统方式正逐渐变为“人约车”。今年春运和“五一”假期,杭州公交在火车西站上线了“西站暖巴”,采取线上、线下预约模式。不同于传统公交线路,“暖巴”仅设定大致方向,乘客只需通过“杭州公共交通APP”输入上车、下车点即可预约。

在杭州,此类“云公交”还有针对通勤人群的7170M路、针对一老一小的1306M路。因此,也有网友戏称:在杭州,可以做到像打网约车一样,“打”辆公交车。

1306M路云公交 图源:杭州公交

第三变,是时间管理之变。印象里,公交车总是慢悠悠地站站停,早晚高峰时,晚点时常发生。如今,这一现象正在改变。

“准时公交”,便是其中一例。2022年,杭州公交率先在丁兰街道推出这一服务。乘客可通过APP、线下公交站牌、车内折页等途径,掌握这6条线路到站时刻。此外,“响应式停靠公交”则通过听取乘客需求停靠站点,节约了不少“空等”时间。

第四变,是外观之变。越来越小的“社区巴士”上岗,数据显示,8米及以下车长的巴士占52.79%。同时,不少包装可爱或内饰特殊的特色公交“上线”,成了杭城别样的风景线。比如,刚刚凭借商务座椅出圈的520路双层巴士、贴满爱情祝福的1314路“中意巴士”……

个性需求,订制满足

这场“七十二变”始于2012年,彼时,杭州地铁1号线正式开通。当时80公里/时速的地铁在城市里飞驰,地面公交该如何转型?

“我们最先想到的,是对公交线路、车型进行便利化改革。”杭州公交集团客运管理部副经理毛屹波回忆,“地铁+公交”两网融合的做法正是在那些年提出,接驳市民地铁出行“最后一公里”成了公交车的新任务。

这一理念延续至今,截至2023年11月,杭州地铁已建成12条线路,共计262座车站,516公里轨道线网。目前,杭州市公交集团已实现50米“零距离”公交地铁换乘站覆盖率80.2%,150米“近距离”换乘比例98.3%,并在全市部分重要地铁接驳线上推出了“地铁一到,公交即发”服务。

从功能上来说,城市公交的小车轮还承载着大民生。惠民、便民、兜底是公交特有的属性。地铁站点是固定的,打出租车、网约车价格又高,那么市民们个性化的出行需求该如何满足?

公交“六进”计划,由此诞生:站台和线路进企业、学校、小区、医院、园区以及中心(行政中心、商业中心)。目前,杭州公交共计开通“六进”线路362条,日均客流可达16.81万人次。

“六进”进学校线路 图源:杭州公交

不过,在设计这些线路时,前期需要大量调研数据,开通后又要对线路的客流以及走向进行回顾和分析,来判断是否需要二次优化。“供需匹配,是判断线路是否合格最重要的一点。”毛屹波说,这些全流程的数据分析资料,离不开智能助手——“公交云”调度平台。

这一平台,可实时分析全杭州1100余条线路的客流数据和路况信息,实现“一线一策”的精准调度。通过精准调度,实现运营效果提升,比如以“进出场带客”方案上线后的运营数据为例,实施精准调度后,日均空驶里程约减少1574.5公里,早晚高峰时段发车班次增加32.28%,形成了资源节约与服务升级的良性循环。

多元换乘,助力“治堵”

如今,杭州市内形成的“地铁+公交+出租+小红车”的立体换乘体系,成了城市“治堵”的良方。

2024年6月,为了有效缓解西湖景区道路通行情况,给游客更好的旅游体验,杭州发布《关于实施西湖风景名胜区分时段交通管理和服务保障方案的通告》,也是杭州首次将工作日纳入西湖景区的交通管理方案中。

在此背景下,多种交通方式发挥各自所长,共同推动城市交通治理。

地铁凭借着遍布各区的成网线路成为当仁不让的“治堵”主力;公交依靠强大的地铁接驳能力将游客们点对点送至景区门口,大大缓解了私家车涌入景区造成的道路拥堵;“小红车”则凭借自身灵活便捷的优势,解决了公交出行后“最后100米”的接驳难题。

比如,游客想从火车东站前往灵隐寺,可以选择乘坐地铁至黄龙体育中心站,再乘坐直达专线或者278路即可抵达景区内部;如果游客选择通过出租车或者网约车前往灵隐景区,双休节假日可以在西溪路608号换乘点换乘灵隐接驳公交,最快7分钟即可进入灵隐景区……多元换乘,让游客“丝滑”出行。

今年“五一”假期间,杭州公交在西湖景区累计运送乘客215.51万人次,其中,5月2日,西湖景区公交总客流量达58.70万人次,为2025年景区客流新高。

接下来,毛屹波透露,杭州公交还将进一步拓展“公交+地铁”的接驳点位,“我们会分析还有哪些地铁站点有乘客出行需求,填补目前接驳能力薄弱或者空白的区域,进一步推出更多批次、覆盖范围更广的‘5分钟接驳巴士’,惠及各地的通勤市民。”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