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第十六届夏季达沃斯论坛落下帷幕。
作为洞察全球经济脉动和产业变革浪潮的重要窗口,本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参会人数创下历年之最,来自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800多名各界人士,都将目光再次聚焦中国。
天津国家会展中心的聚光灯下,宇树科技(机器人)、强脑科技(脑机接口)、云深处科技(机器人)、恩和生物(工业生物制造)、深度原理(AI+化学)等数家年轻的杭州科创企业成了全球商业领袖围观的焦点。
这是杭州企业家首次以如此密集的“含杭量”亮相达沃斯。如果从产业视角拆解,他们的共性不仅在于“浙商”标签,更在于一条清晰的城市产业逻辑:AI为基、制造为链、全球为场。
虽然与天津相隔1100多公里,但来自杭州的科技矩阵在世界舞台上诠释着中国式创新的“第三种可能”——既非硅谷的资本驱动,也非深圳的硬件优先,而是“数字经济+硬科技+全球化”三位一体的全新突围。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 潮新闻记者 陈颖 摄
含杭量中的年轻态
老一辈浙商用皮鞋敲开世界大门,而新一代浙商用论文和专利当敲门砖。这届论坛以“新时代企业家精神”为主题,一个“新”字很适合为杭州的企业家“画像”——
达沃斯舞台上,几位杭州企业家呈现出高度一致的人设:年轻态、国际化。
宇树科技的创始人王兴兴、强脑科技的合伙人何熙昱锦、深度原理的创始人贾皓钧,面孔都很年轻,贾皓钧甚至是95后。
在学术基因上,恩和生物的崔好是哈佛-MIT联培博士,贾皓钧则是MIT博士;他们也都喜欢用技术叙事,比如王兴兴爱用“机器人运动控制算法”替代“成本优势”谈竞争力。
“其实大家也发现,最近几年在中国的话,整个科技进步还是非常快的。”王兴兴认为,90后甚至是00后,从小接触的新兴事物多,再加上整个社会对于年轻人非常支持,对创新的态度要更加激进与丝滑。
这背后,是杭州政府“以才引技、以技聚产”的引才逻辑——这座城市,很擅长把年轻人的梦想变现。
杭州城区总人口已突破千万,人才净流入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每年有大批人才和企业纷至沓来,无非是杭州给予了更强的生存保障与梦想变现能力。引进一批人才,裂变一个项目,孵化一条产业……全球的人才,因杭州的包容而来,也成就了杭州的年轻态。
达沃斯上的含杭量,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年轻态、国际化的杭州。
云深处创始人朱秋国 图片来自云深处官方公众号
含杭量,更有含金量
本届论坛发布了一批最新的研究与合作成果:《十大新兴技术报告》,关注突破性的创新;2025年度技术先锋名单,囊括了全球100家初创企业,其中中国企业11家,杭州就有2家……
看似乱花渐欲迷人眼,实则是在用不同赛道反复例证:全球化竞争的下半场,比的不是谁更“大”,而是谁更“不可替代”。
杭州企业在达沃斯论坛上受到的关注,将这座城市“精准掐尖”的产业策略展现得一览无余:
强脑科技选择脑机接口中较为前沿的非侵入式深耕,直接挑战美国同行;
恩和生物用“生物计算+自动化平台”颠覆传统发酵行业,让跨国巨头主动寻求合作;
深度原理曾在成立半年多的时间里连续获得三轮融资,成为AI4S(人工智能驱动科学研究)领域的初创企业杰出代表……
这些企业的共同点是:员工不过千余人,但研发投入占比在两成甚至更高——在“窄赛道”打出全球统治力,这是一种典型的“杭州式突围”。摘选世界经济论坛的官方评论:“新入选的技术先锋企业标志着全球新兴技术的蓬勃兴起”,“这些企业正持续在全球范围内重塑行业和社会。”
《十大新兴技术报告》起草者之一、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Katherine Daniell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当深入观察中国的工厂与城市,协同传感技术展现出惊人应用潜力——车辆与交通信号系统的动态交互、无人机物流网络的精准调度,这些场景蕴藏着巨大合作机遇。”
这些场景,同样发生在杭州。智能物联是杭州五大产业生态圈中最先冲刺万亿级的一条赛道,在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双向推动下,杭州的街头涌现出诸多协同感知的应用场景。
比如,杭州有“聪明”的路,也有智慧的“站”。网约车进了高铁站停车场,车位相机系统迅速捕捉车辆信息,实时将数据传送给网约车APP,乘客跟着手机导航就能走到上车位置……被不少网友们评为“赛博朋克风地标”的杭州西站,就有杭州企业中控信息的助力。
当多数城市还在讨论“如何数字化”时,杭州已进入“用AI重构实体”的深水区:
宇树科技的四足机器人登上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背后是杭州以“链长制”培育的高端装备生态;
云深处科技的机器狗成功在海外电力系统中应用,替代了人工巡检,省时省力又高效;
深度原理用AI替代化学实验,与巴斯夫、陶氏这样的传统化学材料制造巨头同台竞技……
数字经济的最高阶段不是“流量变现”,而是用技术穿透实验室与工厂的边界。
图片来自深度原理官方公众号
达沃斯吹来的风
论坛期间,什么关键词最火?答案还是AI。
“AI+时代”“解读中国AI发展路径”“生成式AI加速临床研发”……三天的会期里,AI一词在多场分论坛的主题里出现。
当然,与会嘉宾频频谈及AI,还有更深层次的出发点——当前,全球发展处于关键十字路口。商界、政界、科学界等各界人士在达沃斯上聊起AI,也是在为科技与产业变革寻找终极驱动力。
“我们已经从AI迈向AI+时代,AI曾属于计算机科学领域,而AI+意味着AI成为每个人都能使用的技术,这是一次巨大的变革。”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资深专家委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朱民在“AI+时代”分论坛上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事实上,达沃斯上这股AI+的风,早早地就吹到了杭州。
“我们可以利用AI模型模拟多种实验过程,让效率大幅提升,直至找出适合的新材料。”贾皓钧所在的深度原理,针对化学材料研发过程中反应路线难以制定、人工实验试错低效等难题,通过AI算法等助力新材料发现,这种技术可以赋能医药、能源等多个产业。
“我们正在研发可穿戴的脑机接口设备,并且通过和社区、医院以及地方政府合作,让老年人可以在社区、家里等熟悉的环境里训练大脑,方便、省力、省钱地使用脑机接口设备。”强脑科技的合伙人何熙昱锦,则展示了脑机接口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福祉。
在杭州,AIGC正在催生数字内容生产、智能客服、数字人等诸多业态。前不久,全球最大AI开源社区HuggingFace发布开源大模型榜单,排在前三的是来自杭州的阿里通义千问、DeepSeek和群核科技。一个城市在同一时期拥有三个世界顶级开源模型,这在全球范围内并不多见。杭州,已然登上了争夺“开源大模型之城”的世界舞台。
这与杭州的顶层设计密切相关。6月初,杭州专门召开全市人工智能创新高地建设动员大会,发布《杭州市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实施方案(2025年版)》,围绕“算力+产业+应用”推出17项措施和20条政策,条条都是干货。
顶层设计“给力”,企业也很“拼”。在人工智能产业领域,杭州形成了涵盖数据、算法、平台、应用等多个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拥有包括阿里、新华三等在内的一大批人工智能核心企业。到今年年底,杭州力争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营业收入超3900亿元。
站在达沃斯讲台中央的杭州,实则更像是中国创新模式的一个微型实验场:从“给政策”到“给生态”,杭州的AI+场景开放示范工程已在达沃斯被多国询问。“杭州目前要求相关的国有企业、政府部门把场景开放给科创型的公司来训练AI和机器人。”达沃斯上,云深处科技创始人、CEO朱秋国的话印证着杭州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决心。
当超大城市陷入“大而全”的内卷,杭州正在证明“中等体量+AI专业化”是否会是差异化的最优解。
正如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刘刚在达沃斯上所言:“从城市创新资产的积累到产业效率的跃升,人工智能正以‘技术-经济’范式变革的力量,重塑经济增长的底层逻辑。未来,如何抓住这一战略机遇将成为城市与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命题。”
也许在下一个十年,我们会发现,向AI+要明天,或许才是这个达沃斯论坛上杭州带来的启示。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