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韦东奕再次成为话题人物,围绕着他的各种新闻、言论此起彼伏——
6月初,韦东奕在亲属的协助下在短视频平台开设了个人账号,原意是想之后做数学分享,没想到短短几天便吸粉2500万;随后,他的账号评论区成了“许愿池”,考生们在其下祈愿“考神附体”。各平台还出现了许多打着韦东奕名号的假冒账号,吸粉引流、恶意营销牟利;
接着,网络上出现一则韦东奕在学校食堂吃饭,旁边一圈人围观轮番拍摄的视频。北大校方出面请网友们不要打扰宁静的校园,称已给韦东奕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困扰。
再接着,韦东奕连续三天去听王虹教授的讲座这样一则正常的学术交流新闻,居然也引起了两波网友间的莫名嘴仗。
实际上,自2021年韦东奕不经意间走红以来,关于他的话题讨论渐渐走偏,甚至出现了各种谣言。关于韦东奕的话题已经逐渐演变成了对韦东奕的流量消费。
由此,一场网友自发的对青年学者的尊敬和欣赏、对北大数学学院的景仰,在互联网流量消费的冲击下,面目全非。
这样扭曲的现象是怎么形成的?
2
最初,对于韦东奕的走红网络,人们都抱着好奇及欣赏的态度。因为他的出名是缘于电视台的一段新闻采访:2021年高考前夕,电视台在北京大学校园采访师生,正好路过的韦东奕手拎一瓶矿泉水两个馒头接受了采访,他说自己“参加过高中数学联赛,是山东省第一名,然后拿了数学奥林匹克金牌,最后保送北大”,并且给高考生打气:“加油,欢迎来到北京大学。”
采访视频一出,立刻引起了网络轰动。
清北作为中国最高学府,对普通人一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里面的人和事都天然地具有话题性。几年前北大励志保安考上大学本科的新闻,也一度引发人们对北大“扫地僧”的关注。
而韦东奕的朴素形象与学术成就的巨大反差,更符合人们心目中关于“扫地僧”的想象和设定。一时间,韦东奕的学习经历和竞赛成果开始被挖掘,顺带着,被民间称为“北大四大疯人院”之首的数学学院也一时为人熟知。
此时,对韦东奕的好奇和热议还属正常,他的个人经历带来的励志效应也很正能量。但随着自媒体的不断加入,对流量的疯狂追逐,画风开始逐渐渐偏离。
因韦东奕的低调和北大对青年学者的保护,关于韦东奕的新闻并没有持续曝出,为了保持话题热度从而引来流量,同时为了迎合读者的猎奇、偷窥心理,网络上出现偷拍韦东奕在校园里走路、吃饭甚至上课的短视频。
甚至一些无良自媒体开始炮制不实假新闻,以达到吸睛引流目的。
第49届国际奥数赛中国获团体总分第一。左为韦东奕
比如为了迎合一部分读者看“爽文”的趣味,就说哈佛大学为招睐他打破校规结果仍被韦东奕拒绝了;
为了打造完美人设,就说韦东奕为洞庭湖遭水灾群众捐款千万;
为了烘托韦东奕不惜踩别人,比如4个博士研究半年没解决的问题,被韦东奕一个公式就搞定了;
还有诸如韦东奕的前女友谈韦东奕等等,几乎是对韦东奕从工作到生活进行了全方位的造假、造谣。
此时网络上的韦东奕,已不再是北大师生们眼里那个熟悉的纯粹学者,而是“韦神”。甚至有人喊出了“护韦神尊严,就是护国之尊严”的口号。
3
这是自媒体因为欣赏、喜爱韦东奕而造的神吗?不是的,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可以给他们带来流量的人物。也为此,他们将娱乐圈不良的“饭圈”风移植到了韦东奕身上,发展到此时,成了消费韦东奕的狂欢。韦东奕不会是最后一个能吸引流量、引发话题的科研人员。
实际上,这些年来,一些娱乐圈里的不良现象正在向其它行业蔓延,滋生了一些不良的饭圈文化,许多行业的人们不胜其烦。比如有段时间,各种污水、阴谋论以及畸形饭圈文化的那一套纷纷扑向国乒选手。为了避免体育极端饭圈化,为此微博解散了相关运动员超话。最终,多个平台集中整治体育饭圈,六千多个账号被处置。
在这些新闻的后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网友的忧虑,大家都在忧虑什么呢?对青少年的伤害!
网友们说——“有些短视频已经到了为利益冲破道德底线的地步。”“有些短视频有很多错误、低俗的内容,小孩无法分辨,还以为世界本该是那样。”
……
青少年阶段是自我认同的时期,许多人不再只满足于从父母、老师那里得到教诲和知识,还需要更多地从外界获得认知。这个阶段,榜样的作用是重要的,可以从他们的身上汲取正能量,获得动力。这些都是很美好的体验,对生活有正向作用。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是一种补偿心理,是一种移情,从偶像的成功得到成功的快乐。
但是同时,不良信息又会对青少年的思想产生巨大的影响。当人生观与价值观尚未成熟时,青少年的思维很容易被带偏。
由此,韦东奕的二次走红所带来的影响和反应并不简单。对于韦东奕个人,造成的困扰不言而喻,他希望不被外界关注和打搅,曾说“可能不理我,就是最好的”。
爱护他,就请给这位简单、纯粹的青年学者一个安静的学术环境,数学王国,才是他最应该待的地方。同时他做出的成就,才是所有国人的骄傲。
爱护很难,毁去却很容易。正如“看杀卫玠”,晋朝美男卫玠,一出门就会引来人们奔走相看,堵塞一条街。为了突出重围,每次卫玠都要费半天劲。偏偏卫玠体质很虚弱,出一次门就跟打一次仗似的,根本招架不了,还别说时不时有鲜花瓜果之类的东西砸在他身上。年纪轻轻的时候,卫玠就死了。大家都说他是活活被大家看死的。
如今许多人对待韦东奕的态度和猎奇心理,不也如此吗。
很多年前,有个美国读者希望拜访钱钟书以表达对 《围城》 的喜爱,钱钟书回复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如今,将这句话送给关注韦东奕的人们同样适用。
对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好的偶像是光,是星辰,照亮未来的人生道路。韦东奕,对广大青少年来说,就是这样的好的偶像。拨开那些纷繁喧嚣,他对数学的持之以恒的努力,对研究的专注,为人的纯真质朴,才是最吸引人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