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南浔不难寻

    浙江宣传 湖轩2025-06-28 00:30全网传播量17万
    00:00
    00:00
    01南浔旅游近年来火热,2024年客流量突破2000万人,2025年至今已超1500万人,具象了人们期待中的江南,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等意象在此尽显,漫步其中如踩水墨画,多古镇串联成线可触摸“江南封面”。
    02南浔作为“桑文化重要发祥”,运河滋养渔业文化,春秋范蠡筑塘养鱼,创造桑基鱼塘生态模式;近代“四象八牛七十二黄金狗”丝商群体将丝绸带出江南,湖笔也因当地水土成就千年风雅,独特历史不可错过。
    03南浔读书藏书成风景,刘承幹散千金建嘉业堂藏书楼,鼎盛时藏书16万册、60万卷;张颂贤所建尊德堂楹联体现耕读传家观念,浔商崇商重教,将商道与仁德交融,精神值得传承。
    04南浔砖瓦中深藏中西合璧美学,张石铭旧宅中式厅堂配地砖,留声机飘老上海爵士;刘氏梯号太师椅与西洋沙发讲述开拓故事,是商人“睁眼看世界”见证,开放胸襟大气尽显。
    05南浔美食可慰风尘,“三道茶”仪式感足且刺激味蕾,定胜糕寓意美好,红烧湖羊肉驱散严寒,菱湖“百鱼宴”上百种技法吊人胃口,来此味蕾不会吃亏。
    06南浔江南不“难寻”,因其有浓郁烟火气息,可赶水上婚礼、划菱桶、看船拳和高杆船技,在“一元茶馆”交换生活日记,来此可遇见“不一样”的江南。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江南何处寻?

    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有人说,江南在古镇连绵不绝的烟雨里。也有人发出疑问:古镇那么多,为什么还是难寻江南?

    而在互联网上,有一句爆火文案藏着这个问题的答案——若问江南在何处,一路难寻到南浔。这几年,南浔旅游火了。2024年,仅是南浔古镇客流量就突破‌2000万‌人,而2025年至今,南浔古镇客流量已超过1500万‌人。

    南浔,究竟有何魅力能让江南不再难寻?

    6月21日,第七届南浔古镇桨板公开赛长程赛现场 图源:潮新闻客户端

    一、具象了期待中的江南

    很多人心中的江南,大抵是逃不过小桥流水、粉墙黛瓦这些意象。南浔,恰巧具象了人们心中的这份期待。

    南浔作家徐迟曾用‌66个“水晶晶”‌来描摹故乡。这里有水晶晶的水、水晶晶的天空、水晶晶的日月、水晶晶的星辰、水晶晶的朝云、水晶晶的暮雨……

    在爱南浔古镇的人眼里,这里的一切都是诗意的。即使是令人生厌的下雨天也会变得浪漫,漫步青石板,看雨帘从黛瓦垂下,每一步都如同踩在江南水墨画上;还有夕阳也会成为温暖的信号,华灯初上,在波光粼粼的桨声灯影里,是人们抖落了一日的奔忙;更别提这样的古镇,在南浔还有多个——大运河将境内的几大古镇串联成线,每一个都能让你触摸“‌江南的封面‌”,收获“不期而遇”的意外之喜。

    这样的江南,谁能不爱?

    南浔古镇 图源:视觉中国

    二、孕育了独特的农耕智慧

    有些人是从一条运河、一根湖丝、一支湖笔读懂南浔的,作为“鱼桑文化重要发祥地”,这片水土耕织的传奇,远比想象中更动人。

    运河滋养的不只是阡陌舟楫,更孕育了渔业文化。早在春秋时期,范蠡便在此地筑塘养鱼。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人们创造和发展了“桑叶养蚕,蚕沙喂鱼,鱼粪肥塘,塘泥培桑”的桑基鱼塘生态模式,造就了菱湖古镇“中国淡水鱼都”的名头。

    在近代南浔,“‌四象八牛七十二黄金狗‌”丝商群体曾有着叱咤风云的传说。当年,他们借助頔塘运河,将丝绸带出江南,辑里湖丝一度成为紫禁城里的“宫廷时尚”,闯出了“湖丝甲天下”的响亮名号。

    这片沃土滋养的生灵,也成就了湖笔的千年风雅。“文房四宝”之一的湖笔,选用的便是饮苕溪水长大的山羊毛。到笔都‌善琏的作坊里体验湖笔制作八大工序,流淌千年的文化血脉便在笔尖苏醒过来。

    “一笔写春秋,千帆运丝绸”,这样独特的历史,可不能错过。

    辑里湖丝手工缫丝技艺 图源:“趣南浔”微信公众号

    ‌三、浸润着心忧天下的文脉

    在南浔,读书和藏书都是好风景。

    从清末到近代,南浔实业家刘镛之孙刘承幹从商贾到藏书家的传奇令人神往,他散尽千金建起嘉业堂藏书楼只为保管典籍,鼎盛时期收藏的书目达16万册、60万卷。

    无独有偶,在南浔巨富张颂贤所建的尊德堂,有副楹联十分有名——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这句话既是张家的传家观念,也是南浔人耕读传家的生动注脚。

    有人评论说,从独善其身到心忧天下,先富起来的浔商,崇商重教,将商道与仁德交融,在“做生意和做人”之间,作出了榜样。

    因此,在庞宅“树德莫如滋,唯善以为宝”的对联中,依稀可见当年药铺给贫者赊药的过往;而顾家坚守“得诸社会,还诸社会”理念创办的“叔蘋奖学金”,八十多年了仍在延续。

    如果来南浔,这样的精神值得传承。

    ‌四、深藏着“中西合璧”的胸怀

    在南浔的不少砖瓦里,还深藏着跨越重洋的对话和中西交融的美学:中式骨架却搭配西式妆容,而西洋纹样里洋溢着江南风情。

    走进张石铭旧宅,你前脚刚穿过中式厅堂,后脚便会踩上百年前法国进口的地砖,耳畔听着留声机里飘出的老上海爵士,往外一瞥还能看到两株高耸的美洲荷花玉兰亭亭玉立。而在刘氏梯号,太师椅和西洋沙发絮絮叨叨着讲述当年“以土产换洋货”的开拓故事。这些都是南浔商人当年“‌睁眼看世界‌”的见证者。

    ‌“一样的古镇,不一样的南浔”‌的底气,正是来自这份“既守得住江南风骨,也容得下八面来风”的开放胸襟。

    这样的大气,只有到了实地才能真正领略。

    张石铭旧宅 图源:“湖州市南浔区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五、私藏着可慰风尘的美食

    有人说,走过了千山万水,唯有美食可慰一路的风尘。在这方面,南浔不会让你失望。在千年时光里,这里氤氲出了“一甜二咸三清淡”的“三道茶”——

    第一道,风枵茶,香脆的糯米锅巴化入糖水,入口香甜恰似初见时的热情;第二道,熏豆茶,青豆、萝卜干、芝麻与陈皮在茶汤中沉浮交织、咸香回甘,如同江南人的情谊绵长;第三道,清茶,澄澈的绿茶在唇齿间悠悠留香,带给你“淡中品真味”的清醒。

    “三道茶”,不仅拉满仪式感,更刺激了味蕾。偏爱糯叽叽糕点的游客,可以先咬一口定胜糕,在舌尖打转的不只有细腻米香与绵密甜味,还有南浔人“出征定胜、赶考高中”的美好祈愿。

    如果是冬日,一份热气腾腾的红烧湖羊肉,入口就能驱散严寒,通体暖意。若是为了江南鱼鲜而来,不妨来菱湖的“百鱼宴”做一回“水乡鲜味”的讲究人,清蒸、爆炒、油煎、红烧等上百种技法,光听着就足以吊人胃口。

    来南浔,味蕾肯定不会吃亏。

    三道茶 图源:“文旅湖州”微信公众号

    六、展示着浓郁的烟火气息

    南浔的江南为何不“难寻”?其实,答案并不难找。除了景色宜人,最重要的是这里没有刻意雕琢,而有着浓郁的烟火气息。

    在南浔古镇石拱桥下,你可以赶一场江南味水上婚礼;在菱湖池塘里,你能划着菱桶晃悠丰收的喜悦;漫步河岸,你还可以一睹练市船拳和“高杆船技”的惊险,从中探寻水乡先民的生存智慧与革新精神;在清早的“一元茶馆”里,你可以沏一壶家长里短,在南腔北调和本土方言中,交换来回奔波的生活日记……

    东寻西寻,不如亲临南浔。在南浔,‌你会遇见一个“不一样”的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