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令茶点 受访者供图
桃花糕,桂满茶山糕,龙井茶糕……面前的“十二月令茶点”,企图在小小方寸间把西湖四季名胜装盘。
这座藏在萧山的厂房,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七月的“特贡”茶点:荷花芸豆糕。
把茶点玩出这般花样的是什么人?
“其实,我本来并不爱吃甜食。”90后温州姑娘滕央央说,“以前参加温州婚宴,面对一大盒喜糖,我只会挑里面的咸牛肉。”
这位不爱甜食的温州姑娘,却偏偏选择在“甜”的世界里创业,创办了茶点品牌“执贝”。这份近乎矛盾的坦诚,恰是她颠覆传统茶点市场的原点。
滕央央 张迪 摄
温州姑娘打造“茶歇叙事”
2013年,刚毕业的滕央央一脚踏入社会。彼时,新中式茶饮的春风刚拂过市场,西湖龙井拿铁、抹茶拿铁等产品崭露头角。她敏锐地察觉到“中国茶”概念的巨大潜力,但并未立刻投身其中,只是谨慎地投资了茶饮小店。
真正点燃她创业火花的,是会展专业背景带来的独特视角。
在参与无数高端商务活动后,她目睹了一个被严重忽视的痛点——那些堆满廉价慕斯蛋糕与香蕉苹果的茶歇台,往往沦为华而不实的摆设。“东西浪费严重,参会人士不爱吃,拍照也不好看,更无法传播心意。”这种普遍存在的敷衍,让她嗅到了变革的气息。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尝到一款龙井茶慕斯。茶香巧妙中和了甜腻,让这个“甜食绝缘体”第一次对甜点产生了探索欲。“茶居然可以把甜度降下来,是个很巧妙的事。”她惊觉。对传统文化的天然亲近,更让她思考:是否能做出中国风的茶歇?这份文化联结的缺失,成了她创业的深层动力。
茶点 张迪 摄
2015年,“执贝”悄然诞生。滕央央决心让茶点成为心意与文化的载体,而非果腹之物。她大胆舍弃了传统茶歇的千篇一律,开创了主题定制化茶歇服务——为不同企业量身打造“茶歇叙事”。
为MINI做服务,她挖掘其英伦血统与“奢野”文化,从摆盘到点心都浸染着复古优雅的英伦格调;服务保时捷,则提炼其高奢基因,以纯粹的黑白主题色贯穿全场;为药企打造时,又转向简洁高效的商务风。每一次茶歇,都成了一次精准的品牌文化演绎。
杭州这座城市赋予她更深层的灵感。她捕捉到杭州独有的“松弛感”与包容性,将其注入茶歇设计。
“茶歇那5分钟、15分钟,需要的是沉浸式的放松,不是为了装放松而放松。”滕央央认为,真正的松弛能自然催生社交——让高高在上的大咖在自取点心的瞬间,与参与者拉近距离。
如何实现这种“松弛”?她颠覆了传统点心的设计逻辑。执贝的点心被严格控制在15-25克之间,小巧精致,入口无负担;甜度与香气被刻意收敛,“不要抢夺味蕾心智”,只留下舒适熨帖的余韵,让人真正在短暂休憩中“松”下来。
茶点 受访者供图
怎么能只有英式下午茶?
创业之初,茶歇市场几乎一片荒芜。2015年的杭州,工商注册中提供专业茶歇服务的不超过50家,连“茶歇”这个词在发票上都难以体现。
“说到茶歇,当时大家想到的都是英式下午茶。”滕央央说,“可其实我们从宋代的茶宴,到民国的茶话会,老祖宗的文化基因里早就有了这条脉络。”
滕央央坚信这个市场的潜力。她带着精心设计的方案,直接敲开了宝马的大门。
“当时他们听得云里雾里,”她回忆道。但执贝团队没有退缩,“给我一个尝试的机会,这单生意我们亏钱也要做!”
最终,在宝马中华区的经销商大会上,执贝的别致茶点惊艳亮相。宝马的Logo被制成了巧克力,西湖龙井慕斯、桂花糕系列的杭州风物也让外地经销商们大开眼界。
这场充满在地特色与文化巧思的茶歇,瞬间在与会者中引爆口碑。消息如涟漪扩散,奔驰、保时捷等品牌纷纷抛来橄榄枝。
茶点 受访者供图
执贝的名字取自古意——“执”为持守,“贝”指代珍贵情谊。滕央央希望借由一方茶点,传递古人“三日下拜帖”的郑重心意,让每一场茶歇都成为主人无声的尊重与欢迎。
随着客户遍布全国,新的挑战出现:如何打破地域限制?执贝开始了艰难的“产品远征”——研发预包装产品,实现标准化生产。
每一场活动后,团队都会严谨复盘:点心消耗量、参与者反馈、摆台合理性……大量数据被积累分析。最终他们提炼出科学模型:50人以内的茶歇,人均3-4块点心最适宜;3.6米×0.8米的摆台最为合理。
令人意外的是,滕央央主动将这些宝贵经验无偿分享给同行。她走进高校,向会展专业学生传授数据与心得;当新疆、内蒙的同行来电请教时,她倾囊相授。在她眼中,竞争不是威胁,而是繁荣的号角:“只有一个企业做的市场是伪市场。同行越多,市场越大,最终受益的是消费者。”
茶点 受访者供图
茶点催生了“茶生态”
在执贝的产品宇宙里,点心不仅是食物,更是流动的文化艺术展。滕央央为产品研发设立了四大铁律:安全健康、顺时而食、表达情绪、承载文化。
于是有了“十二月令茶点”。一年十二个月,每月一款。
夏日以荷花、莲蓬、鲜藕为灵感,推出清润解燥的芸豆糕;秋冬则以温润板栗传递暖意。这里面还融入了西湖的名胜,看到桂花龙井糕,顿时品出杭州基因。
十二月令茶点之十月:桂满茶山糕 受访者供图
执贝的巧思层出不穷。
他们推出了“五大名窑”系列点心,将宋代瓷器美学凝于方寸之间。
“五大名窑”之哥窑糕 受访者供图
更有惊艳的“活字印刷”礼盒——内配毛笔、可食“墨汁”,让使用者蘸墨“印刷”并吃掉祝福,在互动中体验文明智慧。
甚至从宋徽宗《听琴图》中汲取灵感,以“宫商角徵羽”五音为核,创作出内含箜篌、排箫、中阮意象的雅集茶点。一枚枚点心,成了可食用的文化密码。
滕央央从不将茶点视为茶的附属。她提出“茶点是茶生态的催化剂”,并身体力行地改变着茶空间的体验形态。当大多数茶馆仍依赖瓜子蜜饯时,执贝以契合空间气质的精致茶点,成为茶馆生活方式的点睛之笔。
茶点 受访者供图
“某种情况下,男性其实蛮可怜的,零食选择权往往在妻子手中。”她敏锐观察到男性未被满足的饮食需求,如同当年洞察茶歇空白。开发带有咸香风味的“萧山萝卜干”茶点,除了可以结合在地文化等,也是为了给男性茶客多一个清爽的选择。
如今,站在创业十年的节点,滕央央将目光投向更远方。杭州西湖茶食茶饮创新发展研究院的成立让她欣喜:“很多事非一己之力能完成,需要行业共同托举。”她梦想在杭州这座“茶都”,诞生一款能代表中国茶点高度的作品,如同西湖龙井之于中国茶。
回望执贝的成长,恰似一场Z世代的创业隐喻:以文化自觉为根,以用户洞察为脉,以开放共享为翼。滕央央们不再满足于复制成功模板,而是以松弛的姿态,在传统与现代的缝隙间开凿新路——让商业承载人文温度,令消费成为文化体验。
回望来路,滕央央对团队说:“清空过去的十年,想象未来十年。”这位不爱甜食的变革者,正以更从容的曲线攀登,只为将更多中国茶点的诗意风景,装入世界生活的行囊。当年轻一代创业者如她这般,将商业野心与文化深情熔于一炉,属于东方的消费叙事,便悄然翻开了清新的一页。
活字印刷造型的茶点 受访者供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