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季,广西用扁担挑行李回家的“扁担女孩”刘燕受到网友关注,在她身上,坚韧、朴实、自强的品质令人动容。
对于家庭并不富裕的学生来说,高考后是第一次走出家门,用自己的力量拼搏属于自己的天地。前不久,浙江理工大学评选“感动理工自强自立十佳大学生”,不少学生自立自强的故事让人感动。
评选现场 学校供图
从助学贷款到军营淬炼,从陇东山区到国际舞台,一代代学子被学校托举完成人生的“逆风翻盘”,而背后是一套贯穿成长全周期的资助育人体系在默默支撑。当毕业骊歌响起,浙江理工大学的校园里,一场跨越20年的“温暖接力”在延续。
12小时的求学路和一张助学贷款单,他们的大学这样开始
浙理工2025届毕业生小李,来自山西省大同市一个贫困的家庭,得益于国家对当地的专项计划、营养餐和助学金等帮扶政策,他得以顺利完成小学和中学学业。
2019年的夏天,怀揣助学贷款单的小李来到浙江理工大学报到,微蹙的眉头和紧抿的嘴角让他看起来比同龄人要多出一份沉稳,而这个看似寻常的入学时刻,正是他“逆袭之路”的起点。
因为家庭经济压力巨大,小李无法筹齐学费,但浙江理工大学为像小李这样的新生设立的一项资助制度。凡是经学校审核同意通过“绿色通道”入学的新生,可暂缓缴纳学费,直接办理入学手续。后续,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资助。
入学后,一张助学贷款,让小李没有学费上的后顾之忧。
小李作为“感动理工”自强自立十佳大学生发言 受访者供图
那年夏天,另一位怀揣梦想的学子小米也收拾好行囊,从甘肃庆阳前往浙江杭州求学。
小米的家庭条件一直比较困难,“从家到杭州,我要坐9个多小时的高铁,再加3小时汽车,单程就将近要12小时。”作为单亲家庭的孩子,她报考浙理工时,父亲很担心学校离家太远,“但或许是因为从小生活在这里,知识面都比较受限,所以就我就特别想去外面看看。”
初入大学时,小米戴着圆圆的眼镜,习惯性地把头发扎成简单的马尾,镜片后的那双眼睛明亮有神,却也流露着一丝拘谨。面对陌生的一切,她一度有点焦虑,“大一的时候我特别不适应,甚至有点排外。”
小米 受访者供图
但她没有就此陷入焦虑的漩涡,浙江理工大学“奖贷助勤补减”的资助体系为她提供了坚实的后盾:通过助学金、奖学金和勤工助学岗位,她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
没有后顾之忧,他们在各自赛道上闪闪发光
不光靠学校“一对一”的贫困生帮扶,小李在课余时间主动报名勤工助学岗位,一个月下来,他能攒到800元的生活费,再加上学校一年3700元的助学金,“这之后就基本没有向家里再要过钱了。”小李告诉记者。
这也让他有了加速向前追梦的底气。大一期间,他选择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大学生军人。
小李 受访者供图
在部队的两年,他参与了建党百年安保和北京冬奥会执勤的任务,从“跑武装五公里到呕吐”的新兵成长为骨干,“军营生活让我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战斗力。”小李骄傲地说。
复学后,他从化学转专业攻读计算机。照片里,身着军装的小李站姿笔挺,利落的短发下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即便已经退伍,他依然保持着军人特有的精气神。如今,小李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人民警察。
而小米,则走上了科研道路。
“我把这些奖学金、助学金当成自己的生活费,当然也补贴家用,为家里缓解了很大的经济压力。”不同于刚入学时的拘谨,小米学会为自己规划学业,主动申请进入浙江理工大学的“卓越自强班”。
加入“卓越自强班”后,小米获得了赴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研学的机会。“我们去那里学习人工智能、大数据,学到了很多领域前沿的东西。我觉得还是要向外走,去感受外面世界的那种美好。”
从新加坡研学归来,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小米开始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展开科研。“白天去上课,上完课抽课余时间去实验室。”小米说,“当时经常在实验室待到凌晨一二点。”
到了寒暑假,她也依旧留校做科研。假期短暂的相聚让父亲很不舍,小米也感到有些自责,但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
如今的小米身姿挺拔,眼神里透出的是自信与从容。她参与发表了国际SCI论文七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一区TOP期刊论文一篇,除导师外以第一发明人受理国家发明专利一项,主持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各一项,同时带领团队拿下“挑战杯”省级金奖。
小米参加“挑战杯”省赛 前排右二为小米 受访者供图
二十年如一日,让每个学生都看到出彩的可能
如今,小李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学校和社会,“浙理教会我,每个不曾退缩的日子,都是在为梦想攒能量。”
面对回顾四年求学路,小米说:“很感谢我们学校给我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让我遇见了更好的自己。”如今,她选择继续在本校攻读研究生,深耕纺织材料这一领域。正如小米所言,“学校给我的不仅是土壤,更是向上生长的支点。”
在浙理工,像他们这样励志的学生还有很多,新疆姑娘小艾跨越四千公里求学,曾因汉语薄弱和专业差距陷入迷茫。“是学校的资助和老师的耐心,让我有了坚持的勇气。”她以“提前预习+反复请教”为方法,连续三学期绩点突破4.0,斩获国家励志奖学金,还成为“优秀少数民族学生”。
作为学生发展性资助项目负责人,她带队调研新疆文旅,当她身着新疆棉礼服站上亚欧时装周时,她向世界展示“丝路霓裳”的魅力。“资助不仅改变了我,也能助力家乡发展。”她深深感叹。
记者了解到,自2005年首届“感动理工”评选启动,这场活动已演变为一套“精神培育系统”。从“绿色通道”到就业护航,从国家奖学金到校友助学金,从省级一流课程到国际研学,学校构建起精准识别、动态跟踪、多元赋能的资助网络。
“资助不是单向给予,而是双向成长。”浙江理工大学党委学工部部长祝莺莺表示,“我们要让受助学生从‘接受者’变为‘奉献者’。”
二十年如一日,浙江理工大学“幸福理”服务大厅的“绿色通道”始终敞开。学校党委副书记缪鲁加在谈及该项目初心时表示,教育公平的核心,是让每个孩子都看到出彩的可能。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