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一画一展一标杆——李一“一画心源”书法展观后感

    美术报 斯舜威2025-06-26 09:30全网传播量423
    00:00
    00:00
    01“回归传统,固守本体,甘于日常,文采风流”是对书法展的基本判断。文化传统曾被割裂,李一坚定走传统道路,以治学安身立命,书法探源溯流,尤其擅长章草,实打实在山上题写摩,体现扎实传统功力。
    02李一作品固守书法“本体”,展览名称“一画心源”已回答“何为书法”问题,其“一画”源于“心”,达于“无限”。书法展览分四大板块,都是原创,体现发自内心的表达,实质是文本内容的映照。
    03李一甘于日常书写,把书法活动融入日常生活、学术研究、人际交往之中,有“大”有“小”,更多的是“案头日常书写”,体现甘于平淡、寂寞,即使身处聚光灯下也依然谦逊。
    04李一作品文采风流,工于诗律,与作者相互唱和二十多年,互通手札无数。他几乎无日不书,无事不书,题跋众多,与苏东坡文采风流一脉相承,让书法有广阔而厚实的生长土壤。
    05作者与李一同龄,在学术、书法上,李一始终是兄长,起着引领作用,作者明确要向李一学习的方向,将于6月7日开幕的书法展一睹为快。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一个具有标杆意义的书法展”!这个基本判断,并非出于我和李一兄是多年好友的溢美之词,而是身临其境有感而发的由衷赞叹。

    这个基本判断基于16个字:回归传统,固守本体,甘于日常,文采风流。

    “回归传统”四字看似寻常,要做到却大不易。在很长时间里,我们的文化传统,特别是书画传统,呈现一种被割裂、被疏离,甚至被抛弃的状态。自从清末激进派喊出“打到四王”“革王画的命”以来,书画的“传统”似乎变成了过去式,成了负面词,高喊“创新”“超越”才显示出“进步”。民国以降,尚有一些从清末过来的靠卖字卖画为生的老先生装点着传统书画的门面,之后,传统道路上前行的人便渐行渐远、渐行渐稀。而当下活跃在书坛的不少书法家,都是在十年动乱时期荒废了学业的一代。“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盛名之下,其实相符的少之又少。李一兄在传统的道路上,却走得坚定而扎实。他以治学安身立命,以美术史论家为主业,书法则是他的“馀事”,尽管如此,他在书法上却做足了探源溯流的功夫,以碑学筑基,尤其擅长章草,涉笔便成古意。他自称“鲁人李一”,这个“鲁”,既是地域名称,也是鲁钝、朴鲁的谦称,无论做学问,写书法,他下的都是“笨功夫”,日积月累,便夯实了传统的真功夫。以“写山”为例,当代人题写摩崖的也不乏其人,但一般都是写在纸上,供刻工们放样勒石,有的还少不了用电脑调整修饰,美化一下。他则实打实在山上、悬崖峭壁上搭起架子,直接写上去,完全原生态,不玩虚的。这样做,没有扎实的传统功力是无法驾驭的。

    李一 作品

    固守本体。“书法本体”这个问题,可以上升到哲学范畴,即“何为书法”,具体一点就是如何认识书法、创作书法。李一这次展览名称“一画心源”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10年前他在浙江美术馆办展他用的是“一以贯之”。“一”即是其名,也是万物本源。石涛有“一画论”,李一的“一画”,源于“心”,达于“无限”。每一座山上留下的墨痕,都是“一画”,都散发着无限的可能。我想说的是,他对“本体”的固守,并不局限于笔墨精神,更落实在文本上。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不管什么书体,书法都是工具,都是手段,都是“筏渡”,而实质却是文本内容,文本内容来自心源,是精神世界的映照。李一这次书法展览分四大板块:摩崖、绝句、楹联、题跋手稿,都是原创的,都是属于“自己的”。这才是真正的“本体”,书法艺术家发自内心的表达。

    甘于日常。圈内的同道都知道,李一兄是有累累学术成果可以“高调张扬”的,但他却始终低调内敛。这或许是性格使然,实际上更是一种一览众山之后的返璞归真。我们还是只说他的书法和书写内容,他的书法能“大”能“小”,“写山”自然是“大”,有一股独立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但他更多的是“案头日常书写”,诗笺、手稿、题跋,把书法活动融入到日常生活、日常学术研究、日常人际交往之中。这种甘于书写的日常,是一种甘于平淡,甘于寂寞的表现。我欣赏作为“日常人”的李一,即使走到了主席台上、走到了聚光灯下,他依然显得普通“山东老汉”般憨厚,有那么一种手足无措,期待他慷慨激昂一番,想不到却是几分腼腆木讷的谦逊。

    李一 作品

    文采风流。如果觉得李一兄不善言辞,那其实是错了,他激情如涌,却更喜欢付诸笔端。他工于诗律,我是早就知道的,我和他相互唱和,也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互通手札,也已经数不清有多少封。但是,他写了那么多题跋,我虽然有所知,但这次看了展览,看了作品集,还是吃了一惊。他几乎到了无日不书,无事不书的地步。这一点与苏东坡可以一比了。我通读过东坡题跋,常常忍俊不禁,比如他收到别人送了一块老墨、一方砚、几张好纸,便要题跋一番。他即兴写几句话,将一段佳话趣事留给将来,将友人的情谊传给后人。他自信他的书法和文章是不朽的,所以他要用他的笔让友人也不朽,“故书此数纸以报之” “托此以不朽也。”李一兄或许没有苏轼的“不朽观”,但动不动就“题跋”一番,也委实是苏东坡文采风流的一种传承。这样的文字表达,如同花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散发。

    我是非常赞成书法家“我手写我心”的,立足于学养修炼,立足于文章辞赋,让书法有广阔而厚实的生长的土壤,而不是把书法孤立为纯粹的“线条”。须知,“一画”,永远要立足于“心源”。

    前几天我还在澳洲,李一兄告知我6月7日举办开幕式,我便乘兴而来,一睹为快。写下这些感想,只是我进一步明确要向李一兄学习的方向而已。我和李一兄同龄,都是“奔七”的人了,但在学术上、书法上,他则始终是兄长,跋涉于前,起着引领作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

    厉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