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泉子做客浙江文学馆:在西湖的圆月和枯荷中,寻找当代诗歌的重塑

潮新闻 记者 宋浩2025-06-26 08:39全网传播量1881
00:00
00:00

上一个整日在西湖边游荡、书写西湖的人,可能是明末的张岱。

6月21日,诗人泉子新书分享会上,诗人飞廉说。泉子多年来有个习惯,每周末在西湖边漫步、沉思、读书、写作,他把西湖的景色和思考写进诗歌,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卢山、孙昌建、常青、泉子在台上

这是浙江文学馆“江涵读书会”第一期,杭州市作协副主席、诗人泉子携新书《杭州书》《圆月与枯荷》,与浙江省油画院院长、中国美院教授常青,浙江省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杭州市作协副主席孙昌建,浙江传媒学院教授、评论家赵思运,诗人飞廉,“老董唱诗”主唱老董等人现场对谈,诗人卢山主持。

(老董弹唱泉子的诗《长啸者》《中年人》,歌词如下:)

《长啸者》

那从黑黢黢的宝石山顶上传来的长啸,

让人心惊。

他是否找到了前世的自己?

他是否找到了,

一双千年之后的耳朵,

一颗埋藏在另一个身体中的,

他此刻的心,

他此刻的寂寞,他此刻的绝望,他此刻的孤独!(2015)


《中年人》

这座山已不是二十年前的那座山,

甚至不是我昨日刚刚登临过的那座山了。

就像我已不是二十年前的我,

甚至也不是昨日那被这满山的苍翠与苍茫

所震惊,

而被从心中漫溢出的泪水所阻隔的中年人。(2013)


中年变法:从西方到东方的诗学转身

孙昌建最初认识泉子,是31年前做编辑的时候。在众多青年作者中间,泉子给他的印象是“谦逊”。

泉子早年的诗歌深受里尔克、艾米莉·狄金森、米沃什等西方诗人的影响。30多年过去,泉子把写诗作为自己的事业,自律自觉地持续写作。他的诗歌越来越有辨识度,“把他和别人的诗名字抹去、次序打乱,我八九不离十能选出他的诗。”在孙昌建看来,这对当代诗人很重要。

这种辨识度怎么来的呢?2013年前后,泉子步入不惑之年,诗歌风格产生变化。他从西方回到东方传统,从四书五经到朱熹、王阳明系统性地补课。于是,江南、杭州、西湖、孤山、保俶塔成为他笔下的重要意象,也成为东方美学的象征。

孙昌建对泉子的诗进行文本分析,梳理了泉子诗集中的高频词汇:“人世”出现了109次,题目中就有14次;“孤独”出现25次,“青山”20次,“宇宙”18次,“伟大”21次,“悲伤”11次,“尘世”15次,“寂静”29次,“欢喜”19次等……

老董弹唱泉子的诗

赵思运总结说,泉子是写作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在西方艺术碰撞中辨认自我;二是用西方方式融合中国文化,达成中西文化整体性关照。

泉子也慢慢有种体会:“我们这一代诗人,或我们之后的一代代诗人,能否通过对西方言说方式的借鉴来说出一种属于我们东方人的对这世界的最精微的理解,这或许决定汉语的未来。”

艺术史上,齐白石曾经历“衰年变法”——在陈衡恪的影响下,他将民间艺术融入文人画,为民族艺术注入更广阔的人文内涵,由此在艺术之路上更进一步。

与齐白石类似,泉子中年时期的风格转变也来自内心。在他看来,长诗是儒家的传统,短诗契合道家或禅宗的刹那间感悟。几千年来的东方传统没有过时,而是需要用当下的语言去激活。

这也是泉子在《杭州书》《园月与枯荷》等新作中一直探索的方向和意义。

反复琢磨:每一首诗打磨100遍

常青从绘画角度欣赏泉子的诗,“发现诗歌和我们绘画很像。我们都是先观察、再记录,然后表达。他的表达很新奇,用字简洁扼要,我很难重复。就像‘落日,不朽,永恒’,我能体会意思,但自己说就乏味。”

苏东坡评价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观点,对后世诗歌和文人画创作影响深远。在常青看来,美的东西,不管是文字的、画面的、还是声音的,本质上都是一致的。

泉子深表赞同:诗与艺术、哲学殊途同归,通过色彩、线条也好,通过文字也好,都是在回应关于人的根本问题。

画家、中国美院教授常青在分享

对于常青提到的简洁洗练的特点,泉子现场透露了一个创作习惯:40岁之后,他几乎每一首诗都会过上100遍。先记录下来,几个月后在回头整理,每天过一遍,调整语词、变换断句。如果100遍之后还觉得不满意,那就放弃这一首。

主持人卢山表示,一首诗要过100遍才过关,这太值得年轻人学习了。诗歌在简短中蕴含巨大的能量,唯有不断打磨,才能更深刻、丰富。

为什么不像年轻时写诗一气呵成?活动结束后,一位读者举手提问。泉子答,年轻时更相信刹那感觉,随着成长和阅历增加,他愈加体会到人生的复杂和丰富。

赵思运感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缺乏震撼、生命麻木、感受不细腻,灵魂就像陷入沉睡。时常行走在西湖边的泉子,恰恰从山水和城市之间找到了罅隙,对应在诗中,“孤绝”“深情”“饱满”“惊觉”等词语,呈现了泉子的一种敏感——既是语言、诗感的敏感,也是心灵的敏感。

赵思运分享

湖山如镜:在杭州山水照见自己

分享会的前一天晚上,在纯真年代书吧,泉子参加了纪念诗人郑愁予的活动。

郑愁予以《错误》等诗歌影响了一代人,6月13日去世后引发了广泛怀念。“打马从江南走过”的郑愁予,生前与泉子有交往。在纪念活动上,有人提到了泉子与郑愁予的相似处:泉子同样植根于江南资源、美学,他是在江南山水人文中汲取精神思想的写作者。

飞廉在分享

飞廉认为,《杭州书》是杭州的山水与城市之书,他把这些作品放在文学史的脉络中,指出从谢灵运、陶渊明到王维,从柳宗元到与近代的郁达夫等人,中国文学中山水作品的传统源远流长。

泉子继承了这一传统,并在精神层面上,把山水写成自画像。飞廉提到,泉子与山水对话,与吴山、云亭、西泠桥相互辨认。在此之前,上一个把西湖反复吟咏、终日游荡湖山之间的,是张岱。

正如泉子在《我终于没有走出这山水》一诗中所写:“山水与人心互赠的千古”。泉子既是观察者,也是被观察者。再如《孤山》中那句“你蓦然回首看到的孤山并非孤山,而是那个泪流满面的自己”,都是他内心投射的写照。

作为相识于大学时代、一起写诗20多年的朋友,飞廉认为,在泉子这里,湖山如无处不在的镜子,见证着他从青涩少年到丰盛中年的变迁,也见证着了他自信淡然心境的形成。

泉子笔下的杭州山水,常让飞廉想起南宋山水画家马远。作为边角构图的开创者,马远善于以小见大,以山水一角表现广大的空间。泉子的短诗在写法和视角上与之类似,同时又融入了西方文化、宗教思想,呈现出自家的面目。

活动结束后,粉丝纷纷请泉子签名。有一个女粉丝表示,她常常带着孩子去西湖边。读了泉子的诗,她也曾去寻找诗中的场景:保俶塔“针尖般的塔顶融化在了那潮水般稠面通透的蔚蓝里”。

给读者签名

(浙江文学馆供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