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晚潮|三十赴考

    潮新闻 吴五六2025-06-26 04:30全网传播量3108
    00:00
    00:00
    011979年4月,浙江省为解决师资紧缺问题扩招民师大专班,30岁的作者决定报考文科。在无系统复习资料、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作者通过见缝插针的方式复习,最终参加高考,虽遭遇考场分配错误,仍坚持完成考试。
    021979年8月下旬,作者收到浙江师范学院绍兴分校的录取通知书,消息传遍公社,亲朋好友纷纷祝贺,曾讥讽者态度转变。作者虽考上大学,但担忧家庭重担,在亲人的鼓舞和支持下,增添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03作者在接到录取通知后,需办理户关系迁移手续,此过程繁琐,但作者内心乐滋滋。待一切上学准备工作就绪后,作者邀请亲朋好友吃饭答谢,真情流露。
    04作者吴五六,1949年3月出生于浙江诸暨,著有《藏在心头的记忆》《名人好见》《戏剧中的西施(上、下册)》等文集,其高考经历体现了坚持与努力的价值。
    05作者在高考考场遇到老同学梁序律,两人交谈缓解紧张情绪,约定考一门丢一门,考后不谈论。梁序律为复习迎考,将妻儿送到丈母娘家,作者羡慕但无条件。考试中,梁序律猜中部分英语题目,作者收获颇丰。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1979年4月,我听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浙江省已发文件,为解决初、高中师资紧缺的问题,决定扩招民师大专班。凡政治条件符合、年龄不超过30周岁的民办教师,可参加当年的高考。那年,我刚满30岁,闻此消息,我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10多年后我终于盼来了希望,现在有了让我去闯一闯的机会。担心的是,自己只有初中毕业,文化知识基础薄弱,要去高考谈何容易。

    是报考理科还是报考文科的问题,让我心里十分纠结,足足考虑了两个星期。

    我没上过高中,虽然在读电大化学,但高中的数学、物理知识却是空白,考理科肯定不行。文科没理科难,知识面比较宽泛,高中地理、历史虽未系统读过,但不少知识平时常常接触也有积累。最后,我决定报考文科。

    双桥公社高考报名汇总上报的负责人周绍树老师是我多年的好朋友,我委托他给我报名。他二话没说,一口应承,连2元钱的报名费也是他给我垫付的。

    报名后,我就开始做考试准备工作。

    首先,是寻找复习资料。当年,基本无系统的复习资料,能找到几本初、高中地理、历史的教材已属不易。为了找语文复习资料,晚上我骑自行车到诸暨师范学校某老师处,但结果一无所获。政治复习资料只找来几张报纸,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内容。

    接着,我就进行复习。我的复习时间极为有限,平时要上课,一周中休息时间仅星期日一天。我家在农村,家里的事务繁杂,自留地要种植、猪饲料要购买、母猪生的小猪要去卖、生产队分的麦草要拉到造纸厂去卖等等,每个星期天都有干不完的活。家里的活儿不能不干,因为仅靠每月30元的工资是维持不了一家生活的。

    在一无资料二无时间的情况下,我只好“盲人骑瞎马——乱闯”。我采取了见缝插针的笨办法,把一些题目抄在一张张的纸条上,放在衣袋里,平时一有时间就拿出来默读,即使是在回家或返校的路上,我骑着自行车也在背诵思考题目。另外,我用毛笔把历史大事年表抄录好,并用大头针别在蚊帐上,晚上睡觉前先看几遍,直到眼睛闭上为止。

    当年,双桥公社参加高考的民办教师有两人。另一位,他读过高中,报的是理科。人们普遍看好他,认为他读高中时成绩在班上数一数二。而我,却被有的人嘲讽“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他是去凑凑热闹的”。我心里明白,我没有后援团,我只有奋力去搏一搏。我想,在考试结果没有出来之前,别人想怎么议论就怎么议论,我也完全没有必要去给别人做过多的说明。一考见分晓,用事实证明吧!

    1979年的全国高考时间是7月7、8、9三天,我们浣纱区考生的高考地点在诸暨中学。

    7月6日下午3点多,我带着准考证骑自行车来到诸暨中学。我曾在诸暨中学度过3年青春时光,想不到13年后,我是以一位高考考生的身份再次踏进诸暨中学校园的。这里的一切,我是多么的熟悉,第一教学大楼、第二教学大楼、办公大楼、科学馆、大礼堂、东斋、红斋、大操场……而今,物是人非,眨眼间岁月流逝,这场景却依然如旧。我心里无限感慨,按照正常的情况,我应该在10年前20岁时参加高考,可是,历史却给我开了个玩笑,让我在而立之年才进考场。

    文科的考场设在第一教学大楼,我按准考证上编号,从一楼到三楼逐个教室寻找过去,找了一遍没找到,第二遍仍未找到,第三遍再找,结果还是没有。正当我十分纳闷之际,有一位考生模样的人对我说:“这里全是文科试场,旁边新楼的一楼有2个英语试场,你可去那边看看。”听他一说,我立即跑到旁边英语试场,很快就找到了座位。天哪!我报考的明明是文科(中文专业),却为什么变成了英语专业?

    我心急火燎地赶到办公大楼的考务室,向一位负责考务的老师反映情况:“老师,我的考场是不是弄错了?我报的是文科中文专业,现在怎么变成英语专业啦?”那位老师耐心地对我说:“你为什么不早点来反映呢?”“我只知道我报的是文科,根本想不到会变成这样,这怎么办?”“中文和英语专业都属文科,明天都要考试了,这还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改专业是绝不可能的,要么,明年再考。”听到此话,我大惊失色,手脚瘫软,怔怔地站在原地,过了好一会才缓过神来。我自嘲,我是晦气人碰到了倒霉事,怪不得前几天鸟粪会落到头上。放弃不考?不,绝对不能!我一直向往有一次高考的机会,如今怎能轻易放过?最后,我决定参加考试,哪怕英语考零分也无所谓,总不能给自己的一生留下遗憾!

    7日早上,我提前一个多小时来到考点,在第一教学大楼前遇到了梁序律。他是我读诸暨中学时的同班同学,也是来参加高考的,报的是文科英语专业。我未曾想到,这位老同学竟会在高考时重逢,而且我俩还在同一考场。双方寒暄一番后,他就直截了当地问我:“你语文考试准备得怎样?”我说:“没怎样,我连一张复习资料也没有!”“你知道釜底抽薪这个成语吗?”“不很清楚。”听我回答后,他给我解释:“釜,锅;薪,柴火。釜底抽薪的意思是,从锅底抽掉燃烧的柴火,使水停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接着,他问我:“作文题目你猜过没有?”我摇摇头回答:“没有。”“我猜,今年高考的作文题目一定是《计划生育就是好》,我曾以此为题练过笔呢!”我嘿嘿一笑,质疑:“计划生育对你我已30岁结过婚的人来说,也许有点针对性,可是,对20出头未婚的年轻人呢?这题目未免显得有点狭窄。”

    与老同学一番轻松愉快的谈话之后,缓解了我临考前的紧张情绪。进入考场的铃声响了,我和老同学肩并肩地走进考场。

    考一门丢一门,考后不谈论,马上进入下一门的复习准备,这是我和老同学事先的约定。直到第三天上午,他约我等考试后到他家去吃中饭,我欣然答应。

    9日上午,在考完历史后,我和老同学一起骑车仅20多分钟,就来到了王家堰他的家。趁中饭还早,他叫我去楼上看看。一到楼上,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张大木床挂着蚊帐,床上摆着一张小桌子和一把小椅子,桌子上放满书籍及资料,帐顶上悬着一个灯泡。正当我猜疑时,老同学开口了:“这就是我复习准备考试的地方。夏天蚊子多,我就把桌子、椅子搬到床上,把电灯拉到帐顶,这样就不怕蚊子咬了。”我实在佩服老同学,他确实比我聪明,连这种办法都能想出来。他还告诉我:“为了复习迎考,在一个月前,我就把老婆和孩子送到丈母娘家去了,这样我就可以安心复习了。”听得我直羡慕,可我压根儿没有他的条件。

    吃中饭时,我边喝啤酒边听他复习英语。他猜想,有的题目一定会出现,并举例讲解了单数变复数的规则、动词的时态和语态等等。一瓶啤酒落肚后,我有些昏昏欲睡的样子,他让我坚持一下,可我却无法坚持,摇摇晃晃地独自上楼午睡去了。等我睡醒下楼时,他还在朗读英语课文。

    下午的英语考试,等考卷发下来,我一看大喜过望,果真有几道题目被他猜中了。出乎意料,这餐中饭对我来说,收获真是大大的!

    8月下旬,我收到了浙江师范学院绍兴分校的录取通知书。那一刻,我兴奋得心都要跳出来了,捧着挂号信封的双手也在微微颤抖。

    一传十,十传百,不几天我考上大学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公社。亲朋好友络绎不绝,纷纷来我家拜访祝贺。我备好糖果和香烟,在家一批一批地接待访客。走在路上,村里的人们都对我刮目相看。甚至于,过去曾讥讽过我的那些人,一夜间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竟然说起“你们看,人家五六考上了大学,书到底没有白读!”的奉承话。我鄙视这几个小人,想当初,他们是怎么奚落我的?也许,这就是古书上说的世态炎凉!这世道,实在太现实了:不好,看不过;一好,气不过。还有,我也发觉,那些曾说我参加高考是凑热闹的人,见到我时也有些面颊泛红。

    高兴了几天后,家里的生活逐渐恢复了平静。想起不久我将离家上学,一家老小的生活怎么办?家庭的重担谁来扛?我和妻子忧心忡忡,真是“又是欢喜又是悲”,心情沉重复杂。那年,我的两个女儿,一个9岁,一个7岁,都已上学。老母亲已年过六十,虽与我哥一家生活,但我也要负担一半的抚养费。我一走,两年间没有了我的工资收入,只靠妻子一个妇女劳动力,在生产队挣点工分来养活一家,实在难以支撑。看着妻子一脸倦容,我也有些手足无措,不知用什么话来安慰她才好。我极力引导妻子“向前看”,给她描绘今后的“光明前景”。毕竟,考上大学是件好事,这是大家梦寐以求的,从此后我跳出了“农门”,变成“国家户口”了。

    亲属们都以我为荣,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年老的母亲表示:“家里的事,你不必牵挂,两个小孩我会照看着的。”岳父岳母说:“你去读书我们全力支持,家里有什么重活,我们会干的。”哥哥姐姐态度明确:“放心吧!两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有什么困难,我们帮你一起克服。”亲人们的鼓舞和支持,使我的心里觉得踏实了许多,增添了我克服困难的信心。

    接下来,我按照《报到须知》,带着《录取通知书》到大队、公社、县公安局、区粮管所、县粮食局办理粮户关系和户口迁移手续。这是一件十分繁琐的事,我骑着自行车,跑东跑西,来来往往,这里打证明,那里盖公章,足足忙了一个礼拜。跑断了腿,累坏了腰,苦虽苦,但心里却是乐滋滋的。

    待一切上学的准备工作就绪后,我邀请亲朋好友到我家吃了一顿便饭,以答谢大家对我的帮助和支持。亲情永在,友情不忘。那晚,虽无好酒好菜,但大家兴致勃勃,喝了不少酒,说了许多话,这些都是大家真情的流露。

    作者简介:吴五六,1949年3月出生,浙江省诸暨市人。大学学历。著有《藏在心头的记忆》《名人好见》《戏剧中的西施(上、下册)》等文集。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晚潮: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