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南太湖·镇街湃丨“吾爱邻”,让小日子里的幸福感触手可及

潮新闻 记者 孟琳 通讯员 王青青2025-06-26 02:49全网传播量9.3万
00:00
00:00

清晨的楼道里,湖州南太湖新区仁皇山街道的社区网格员轻声叩开独居老人的房门问候安康;傍晚的小区广场,社区书记耐心调解着邻里小摩擦;深夜的值班室,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电话里传来居民急切的求助……

社区,是群众共同的家园,每天上演着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

然而,“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每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连着最鲜活的民生脉搏,影响着群众的幸福感与归属感。社区虽小,却承载着千家万户的期盼,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仁皇山街道深谙做精做细社区服务的内在要义,创新打造“吾爱邻”品牌,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及时感知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并一件一件加以解决。近日,记者蹲点仁皇山街道,切实感受一个个社区如何摸准居民群众需求,打通这至关重要的“最后一公里”。

俯瞰仁皇山街道。仁皇山街道供图

小烦恼有人管,办事不再“赶时间”

“小学门口接娃的不少是爷爷奶奶,周边没地方歇脚,站久了腿脚真有点吃不消。”天成社区工作人员在走访中接到群众反映:爱山小学仁皇校区门口接送孩子的老人常常无处歇脚,周边人行道地砖破损也导致雨天积水难行。这些细微问题当即被纳入“美丽街巷”创建清单。

很快,解决方案落地见效。校门口的空地增设了公园长椅,破损的人行道地砖也得到及时修补,雨天不再“步步惊心”……一连串暖心举措,引来周边居民纷纷点赞。

群众利益无小事。在深入基层过程中,街道工作人员发现,除了像“歇脚难”这样具体的痛点之外,也有让众多居民头疼的共性难题。仁皇山街道党工委书记卢晔佳说:“2023年开始,在深入搜集居民诉求时,我们发现‘社区工作时间和居民办事时间凑不上’成了高频痛点。‘上班没空来、下班没处办’,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时间差。”于是,街道率先在湖州市探索实施“延时服务”机制,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时间延长至工作日晚八点,并且覆盖了周末的白天时段。

社区延时服务,晚上的党群服务中心成了居民的阅读区。仁皇山街道供图

服务时间的延伸解决了“何时办”的问题,而“在哪办”同样关键。为此,街道因地制宜推进社区网格服务站点建设。在居民日常活动频繁的商圈、农贸市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增设服务点,构建起“中心+站点”的服务矩阵,让居民在家门口、购物途中就能就近办事。同时,合理分配社区、执法、市监等服务力量下沉到网格、常驻站点。

线上渠道也得到拓展。街道与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合作,开通了民生服务热线 2881890(谐音“你拨,拨一拨就灵”),探索建立“一个民生热线号,政务服务全咨询”的线上服务模式。

时间、空间和线上渠道的“三维拓展”举措,让不少居民受益。仁皇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施洁介绍,延时服务和网格服务站点推行以来,已累计为居民代办事项8800余件,提供咨询服务1.5万次;民生热线开通至今,已累计受理咨询近2.8万件,居民诉求办结率为98.1%,受理满意度达到98.7%。

需要办理医保事项的居民张泽华深有感触:“平时工作忙,请假不容易。现在晚上、周末都能办,方便多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多功能活动室开放时间也随之延长,为居民提供了更灵活的活动空间。作为首个开展“延时服务”的潜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其二楼舞蹈室如今在下雨天便成了居民跳广场舞的好去处,也有不少居民聚在这里聊天喝茶,服务中心的“人气”在晚间和周末更旺了。

卢晔佳介绍,通过服务时间延长覆盖“黄金时段”、服务空间下沉延伸至“家门口”、服务热线畅通线上咨询渠道,仁皇山街道有效延伸服务触角,让社区服务跟上了百姓生活的节奏。

社区延时服务,让居民办事更方便。仁皇山街道供图

吃饭维修不发愁,能人就在家门口

在仁皇山街道,老百姓生活中那些琐碎的烦心小事,正迎来创新解法。社区像个“牵线搭桥”的热心人,把市场上的能人、身边的巧手、专业的行家都招呼起来,精准对接大家的需求,让原先“办不了”的事儿,变得“能办好”、“办得巧”。

刚住进燕澜府、伴山华府等新小区,不少居民就遇上了吃饭的麻烦。“子女白天上班,我们老两口中午做饭嫌麻烦,买菜也折腾。”家住燕澜府的汪炳泉老两口说出了很多邻居的心声。社区书记严欢欢点出了关键:“这几个小区住得分散,中间还隔着几个坡道,交房不到三年,周围开起来的饭馆没几家,点外卖又常常‘超出配送范围’。”

燕澜府社区引入社区食堂,居民吃饭有了好去处。受访者供图

社区想方设法寻求“外援”,引入了经验丰富的“社区合伙人”周建辉。没过多久,社区食堂“食尚书舍”开张了。汪炳泉、章梅英老两口几乎天天中午都来报到。端着热气腾腾的餐盘,汪炳泉说:“两菜一汤加米饭,只要9块钱!有荤有素,味道也好。关键是不出小区门,就能吃上这口热乎、放心的饭菜,省了很多事儿。”

走进社区食堂,窗明几净,午餐高峰期几乎坐满。周建辉一边忙着招呼熟客,一边介绍:“每天供应12个热菜,像今天的糖醋大虾、清炒时蔬就挺受欢迎。”为了抓住街坊邻居的胃,他每周都在社区群里问:“大家这周想吃点啥?”根据大家的意见更新菜单。更贴心的是,不方便出门的老人和带小孩家庭,只需在微信群里喊一声“今天送一份”,热饭热菜就会送到家门口。

衣食住行,社区琐事还有不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小修小补”找谁去?仁北社区充分发掘身边的“宝藏达人”,把社区里的能人找出来,就近给街坊邻居提供方便又实惠的服务,“达人坐诊”、“邻里仁情便民服务”轮番上阵。

山水新城社区居民体验医生志愿服务队上门服务。山水新城社区供图

不仅生活服务搞得好,文化健身达人也纷纷出力,让居民生活更多彩。退休的书画名家王觉,自己筹资在社区办起了湖州仁皇山书画院。走进这间窗明几净的书画院,墙上挂满了装裱精致的山水、花鸟和书法作品,足有百余幅。几乎天天都有爱好书画的居民来这里串门,驻足细看、交流讨论。王觉告诉记者:“除了定期邀约书画家团队来开公益课,暑假临近,还将延续去年的公益项目,免费教授社区青少年学画画、练书法。”

仁北社区健身气功队的领头人潘薇,退休后考取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常年免费教大家打太极拳、练八段锦。跟着她锻炼的几十位居民,都成了她的“铁杆粉丝”。

山水新城社区则集聚了一批专业力量服务居民。其中“家有医站”项目尤为受欢迎,60多位从事医疗相关工作的党员组成家园志愿服务队,带着市级医院资源与心理专家团队,将专业诊室延伸至小区楼下乃至居民家中。社区党支部、党员医生和居民代表每月组织义诊、健康讲座、急救培训。“义诊摊位就在小区里,居民下楼就能量血压、测血糖,让我们生活很安心!”山水新城社区居民秦美华阿姨说。

湖州仁皇山书画院内,王觉为青少年义务教授青少年练习书法。受访者供图

亲邻温情看得见,品质生活更有感

在湖州全力打造“低成本创业之城,高品质生活之城”的进程中,南太湖新区仁皇山街道以党建为引领打造“吾爱邻”品牌,提升为民服务水平,让居民切实感受社区温度、小区温暖、邻里温情,也成为构建“品质仁皇山”的生动注脚。

最近,太湖路吾悦广场周边多了一片醒目的“外卖停车站”。这小小的改变,源于三欣社区工作人员细致的观察。“平均一天有150多位骑手在这片区域流动。”社区党支部书记茹洪顺说,“高峰期停车乱象不仅造成拥堵,还时常引发事故和摩擦。”社区迅速行动,协同吾悦广场管理方及外卖平台共同改造路段,辟出专属停车区。

效果立竿见影。“有了专属停车区,我们再也不用‘插缝’停车,进出省时,取餐效率高了,每天接单量也上去了!”从业7年的骑手黄立武深有体会。更让他感到暖心的是旁边设置的休息凉亭,“空调、饮水、充电一应俱全,高温天终于有地方歇脚了,想得太周到!”

太湖路吾悦广场周边设置的外卖骑手专属停车区。记者 孟琳 摄

民生温度,同样体现在居民最关切的“家园”建设之中。“好房子”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但居民更关心“好小区”如何建。住在翰林世家的张林发说:“现在业委会公众号上啥都清清楚楚,能耗费都退了两回,心里踏实!”这份踏实感,源自旄儿港社区党建引领下的社区、业委会、物业三方协同治理。创新的“134”工作法(一个核心、三个主体、四共工作法)和严格的“五议两公开”流程,确保了公共收益的透明使用。“花在哪,大家说了算,环境眼见着变好。”社区更主动管起公共能耗费,两次退还超300万元。面对停车难,拓展共享车位、盘活人防车位年增收约18万元。“感觉钱花在刀刃上,小区越管越好。”居民张林发说。

潜山社区党委书记陆枫与小区业委会成员坐下来,共同议事。潜山社区供图

让服务更“有感”,还需推动力量下沉与服务模式创新。卢晔佳介绍,党员服务不止于日常行动,街道在7月前后集中开展“党员服务月”活动。通过“出摊办公”现场解难、“认领五岗”领办关键小事、“服务他乡”点亮微心愿,推动服务从“一时”走向“常态”,从“泛泛”走向“精准”。

在这一理念引领下,服务创新的智慧不断涌现。潜山社区推出的“书记下午茶”便是生动一例。社区党委书记陆枫介绍:“三道茶”各有深意——第一道“共建茶”链接多方资源,打造“五心”主题日服务;第二道“连心茶”以茶为媒化解矛盾,在平和氛围中促成和解;第三道“功夫茶”畅通渠道,组建“居民观察团”,征集治理“金点子”。这杯茶,泡出的是柔性治理的智慧。

品质生活的高度,取决于治理触角的精度与民生回应的温度。在仁皇山街道,品质生活蕴藏在“吾爱邻”品牌串联起的细微之处:当外卖小哥不再为停车犯愁,当居民在“社区客厅”舒展身心,当小区账目运行在阳光下,当邻里难题在“下午茶”中消融……幸福感就在这些被看见、被回应、被温暖的小日子里触手可及。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