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之江观察丨肥水也流外人田

    潮新闻 评论员 逯海涛2025-06-26 00:14全网传播量124.6万
    00:00
    00:00
    01建德草莓等浙江“土特产”特色足产业强。1月20日,杭州建德市金莓果合作社工人忙碌采摘等,浙江正探索“土特产富”全产业链发展新打法,不少“土特产”成为致富新路子。
    02建德草莓师傅技术输出助力增收。本月初建德草莓师傅技术交流活动现场,湖北孝感种植户感谢信引发关注,200多名孝感农民去年增收3000多万元,1.5万名建德草莓师傅足迹遍及全国27省,带动近5万人就业增收。
    03安吉白茶等浙江“土特产”造“富”八方靠过硬招牌。吉严格检验茶苗,派干部和技术人员蹲点指导,重视提纯复壮,以过硬品质擦亮农业“金招牌”,确保“土特产”在各地茁壮生长。
    04浙江“土特产”靠完整产业链发展。浙江提出到2027年底,建成单条产值超十亿元、超百亿元的乡村“土特产”全产业链分别达150条和20条、总产值达3600亿元,产业链的根在浙江,是农业产业底气所在。
    05浙江推进共同富裕积累经验助力“土特产”发展。浙江在省域内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差距,也在更大范围探索可复制模式,通过技术传播等形式“先富带后富”,实现内生性增长,助力各地发展,共富情跨越千里。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建德草莓、黄岩蜜橘、安吉白茶、庆元香菇、金华两头乌……浙江物产丰饶,有不少“土”掉渣、“特”色足、“产”业强的“土特产”。

    1月20日,在杭州建德市杨村桥镇的金莓果类专业合作社里,工人们正忙着采摘、拣果、分装、装车。记者 姚颖康 吕之遥 拍友 夏云

    让更多“土特产”成为“富产业”,当下浙江正探索一条“土特产富”全产业链发展的新打法。笔者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浙江不少的“土特产”,不仅富了自家人,还惠及省外的不少种植户、养殖户,成为当地一条致富新路子。

    本月初,在中国(建德)草莓师傅技术交流活动现场,一封来自湖北省孝感市草莓种植户邹小霞的感谢信引发关注。正是得益于建德草莓师傅的技术支持,200多名孝感农民去年通过草莓销售、采摘游玩等项目共增收3000多万元,30户曾经的困难户建了房、买了车。这些年,1.5万名建德草莓师傅的足迹遍及全国27个省份,全产业链产值超50亿元,带动全国近5万人就业增收。

    红红的草莓,就这样一路从建德“甜”到大江南北莓农的心窝。类似的故事还有不少。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安吉白茶,当地茶农无私捐赠茶苗、输出技术后,如今在湖南、四川、贵州多地种植,“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故事续写成了“一片叶子富多方百姓”。上个月,上百万只三门青蟹蟹苗,在浙江省科技人员的技术支持下,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实现规模化养殖,为当地群众增收又添新途径……

    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采茶工趁着晴好天气采摘安吉白茶。拍友 潘学康

    这些浙江“土特产”能够造“富”八方,靠的是什么?

    首先,有过硬的“招牌”。招牌亮、资源好、技术强,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也不会“南橘北枳”。比如为保障捐赠出去的茶苗种植存活率,安吉白茶集团严格检验茶苗,要求每捆茶苗苗高在12厘米至20厘米之间的占80%以上,叶片也要求达8张。此外,该集团还联合安吉县白茶专班派出干部和技术人员,前往三省五县受捐地蹲点指导。本就天生丽质,再加上过硬的种植养殖技术作为保障,来自浙江的“土特产”才能在各地茁壮生长。同时,浙江也重视对地方特色品种和优异资源的提纯复壮,以过硬品质不断擦亮自家农业“金招牌”。

    其次,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如今的农产品生产,已逐渐打破“一产”思维,更强调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工文旅贯通。近年来,浙江着力做深做透“土特产”文章,打造“土特产富”全产业链发展标志性成果。浙江提出,到2027年底,全省将建成单条产值超十亿元、超百亿元的乡村“土特产”全产业链分别达150条和20条、总产值达3600亿元。生产、加工、流通、服务……每一种土特产背后其实是一条条产业链,小小一片叶子才能富一方百姓。因此,不管种在哪里、养在哪里,产业链的根其实仍在浙江,这正是浙江农业产业的底气所在。

    第三,浙江在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年来,浙江不仅在省域内推动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也在更大范围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从“土特产”切入,通过技术传播、市场开拓、产业链整合、就业机会创造等形式“先富带后富”,实现内生性增长,也是一种助力各地发展的致“富”之道。

    乡村产业振兴,“土特产”是一篇大文章。那封感谢信中说,“浙鄂两地的草莓田,种出了跨越千里的共富情。”大家富才是真的富,是乡村振兴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的最好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