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以“解码二叠纪李家生物群与生态环境”为主题的“科学咖啡馆·大师对话”活动在杭州建德市李家镇举行。
活动现场,来自浙江省内外的院士专家团队、古生物学科研团队以及企业代表齐聚一堂,聚焦二叠纪(距今3亿-2.5亿年)李家生物群落演化、古生态环境变迁、化石保护利用三大核心议题,通过跨界思维碰撞,共同探讨关键地质事件研究和古生物化石保护的机遇与挑战。
其中,此次专题研讨形成的《李家生物群研究保护白皮书》,围绕李家化石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从规范保护、科学研究、文旅发展和机制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建议。这些措施旨在更好地支持李家生物群的化石科研和保护工作,确保这一珍贵资源得到长久存续,同时也探索如何让李家化石生物群在科普教育和当地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这次活动也并非院士们首次到访李家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赵金科院士为代表的专家团队,多次赴李家镇开展野外地质调查;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戎嘉余、徐星也实地指导过李家生物群研究和化石保护利用工作。
李家生物群有怎样的吸引力,能让院士们多次关注?
“李家生物群完整展现了华南二叠纪中期(罗德期—沃德期)的海洋生物群落,填补了地球生命演化史上的关键研究空白。”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沈树忠介绍,尤为珍贵的是,李家生物群处于地球生命演化史上影响最大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之前、古地磁发生倒转的关键演变时期,是反映这个时期海洋生物繁育情况和当时大气、地质(如火山活动)以及地貌环境变更的珍稀窗口。
近年来,李家镇又陆续发现软体动物(菊石、鹦鹉螺、双壳类、腹足类)、棘皮动物(海百合)、苔藓动物、珊瑚、脊椎动物(鱼类、牙形石)等多门类海洋生物群落的化石。其中,以黄铁矿化菊石化石最具特色,化石保存完好,观赏价值高,为世界同期所罕见。
认识到化石资源的珍贵与不可再生性,建德市和李家镇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科学利用”的原则,划定了化石保护区,设置了保护设施,并建立了乡村化石馆,对化石标本进行科学管理和展示。
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李家镇也积极探索将化石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依托独特的化石资源,李家镇开辟“化石+文旅”的绿色发展之路,相继打造昆虫馆、石景美学营地和化石清修中心等研学场景。如今,这里已成为热门的化石科普研学目的地,累计接待浙江省内外研学团队超过3万人次。
李家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李家将在做“活”化石文章上持续用力,探索搭建化石文化产业集聚平台,招引相关人才和业态集聚,举办好李家生物群专题展览、科普研学等系列活动,积极开发以化石为元素的文创产品,不断扩大化石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