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青山”闯关记

    潮新闻 胡金 姚玲玲2025-06-24 23:56全网传播量1330
    00:00
    00:00
    01青山村地处杭州市余杭区黄湖镇,10年前发展滞后。如今其水源地入围“OECMs中国潜力案例”,生态保护补偿案例入选典型案例并在交流会上发言,“西湖智库”生态文明实践站也在此启动,成为浙江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缩影。
    02青山村一闯“环境关”,2015年社会组织入村,在基金会支持下设立水基金,构建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3年时间水库水质提升,生物多样性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增强,未来“市场化造血”模式或可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二元对立。
    03青山村二闯“产业关”,依托优质生态发展自然教育,2024年新增精品游线6条,吸引游客超18万人次。艺术乡建扎根泥土,融设计图书馆成为文化枢纽。还建设艺启共富坊,完善产业链条,定制人才政策,构建青年社群生态,形成独特“未来乡村”发展模式。
    04青山村三闯“治理关”,成立青山同心荟,汇聚超100人,通过会员联系走访机制助力新村民留村,推荐新村民担任顾问把握乡村建设底线,定时召开基层民主协商议事会,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优化治理方式指明方向。
    05黄湖镇打造以青山村为核心的统战示范阵地,团结各方力量助力乡村建设。专家认为乡村振兴核心是人,青山村通过构建共治共享、双向赋能机制,平衡新老村民关系,让乡村未来更有想象力。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青山”是一个村,地处杭州市余杭区黄湖镇。10年前,青山村在外界看来“像一座青山那样岿然不动”。当周边地区发展日新月异,这里却因区位交通、特色资源和比较优势等都不够突出,焦虑发展出路。

    彼时的村民很难想象:有朝一日,青山村水源地入围“OECMs中国潜力案例”,并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边会发布;青山村水基金生态补偿促进乡村绿色发展案例入选生态环境部生态保护补偿典型案例,并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亚洲开发银行等联合举办的第十届生态保护补偿理论与实践创新交流暨现场观摩会上代表浙江省作交流发言。

    日前,“西湖智库”生态文明实践站在青山村启动。多位专家学者实地调研后表示,青山村是浙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缩影,用实际行动诠释其深刻内涵。

    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乡村,通过党政支持、资源禀赋、社会参与、市场驱动、统战助力“五维合力”,接连闯过环境、产业、治理三道“关”,蹚出一条更具普适性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一闯“环境关”

    构建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改善环境,是青山村要闯的第一道“关”。

    青山村内的龙坞水库,是黄湖镇青山村和赐璧村重要水源地,周边种植了约1600亩毛竹林。20世纪80年代,随着毛竹加工业的发展,村民大量使用化肥和除草剂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影响了饮用水安全。

    对乡村来说,通过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发展方式,走不远;采取生态补偿、生态建设资金安排等方式守护绿水青山,又难以持续。

    如何变“要我保护”为“我要保护”,既让腰包鼓起来,又让环境美起来?

    转机发生在2015年,一支社会组织入村引领新风尚。

    彼时,中国首个乡村水源地保护项目想寻找一块区域试点小流域治理。项目负责人张海江回忆,一大批青年志愿者来到青山村,组成“绿水青山”志愿服务团,投身水资源保护公益事业,致力于改善生态环境。

    该项目在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和万向信托的支持下,设立了我国第一个水基金。这并非我们常见的传统金融产品,而是一种聚焦于水资源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利用的特殊基金,助力青山村构建起一套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这个水基金不仅通过财产权信托集中管理林地,让村民每年可以获得不低于以往毛竹经营收益的生态补偿金,还联合可口可乐基金会在青山溪打造田间小微湿地体系、青山溪韧性小流域,并与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合作开展乡村零碳智慧乡村建设,让环境改善的红利更加可观可感。

    在多方的努力下,仅3年时间,龙坞水库水质就从原先的Ⅳ类水质提升并稳定达到I类水标准,水源地生物多样性也显著提高。目前,村里有200余种野生植物、200余种节肢动物、100余种鸟类以及多种两栖、爬行和哺乳动物在此栖息繁衍。

    更深远的影响是观念转变。在“受益者付费”机制激励下,村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明显提高,逐渐改变原有生产生活方式。不少村民从“砍竹人”变为“看竹人”:“过去我们觉得保护环境只是政府的事,现在知道保护环境其实是保护‘钱袋子’。”

    “生态补偿的可持续性取决于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的动态平衡。”在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张秀梅看来,为激活生态资源的资本属性,青山村直指生态补偿可持续性的核心问题,即如何让保护行为具有市场竞争力。

    未来,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双碳”目标推进,以青山村为代表的“市场化造血”模式,或可成为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二元对立的通用公式。张秀梅说:“关键是协调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构建起生态补偿多元共治、多方受益的有效模式。”

    二闯“产业关”

    推进自然教育和艺术乡建发展

    环境改善只是起点。对于青山村这样的乡村,如何发展产业,让绿水青山加快变成金山银山,是更为艰巨的第二道“关”。

    青山村的答案是:尊重在地基因,激发内生动力,让艺术与生活自然融合。

    龙坞水库水质提升后,其优质的生态本底成了发展自然教育的天然课堂。青山村顺势而为,引入青山自然学校等社会组织,开展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低碳生活等课程,吸引了大量游客参与。

    仅2024年,青山村就新增精品游线6条,全年吸引游客超18万人次。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万向信托、融设计图书馆、微笑明天图书馆等社会组织在这里成长、开花,不仅带来了人气,更让村民认识到生态的价值,保护环境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

    艺术乡建是青山村又一张闪亮名片。这里的艺术并非高高在上的殿堂艺术,而是深深扎根于泥土、服务于生活的实用美学。

    村里的融设计图书馆,是艺术乡建的代表作。场馆改造就地取材,建筑风格与村庄环境浑然一体。该馆专注于研究中国传统材料与工艺,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的文化枢纽。

    “我们更关注青山村什么东西没变。”融设计图书馆合伙人、长期扎根青山村的设计师张雷强调,自下而上的真实感、青山村自己的美学标准,以及新老村民的互相尊重,是他们坚守的根本。

    他说,“实用之美、最小干预、在地材料重新运用”等理念已成为青山村艺术乡建的公共准则。今年端午期间的游龙盛会,新老村民在南京艺术学院团队的协助下用旧衣缝制了一条“百衲龙”,既实用又美观。

    为了完善产学研销一体的手工艺共富产业链条,青山村还在村内核心区域建设了一座艺启共富坊。它由强村公司负责运营,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参与生产、获得收益。

    此外,青山村还量身定制人才政策,不断提升人才与乡村的适配度。青山村职业经理人王科威介绍,当地人才政策不以缴纳社保时间为唯一标准,评价体系还包括贡献度、学历、跟村里的连接度等,最终会交给村民来做评审,“大浪淘沙后,才能留下真正热爱并愿意长期居住的青年”。

    不追求短期爆红,而是着力构建一个让热爱乡村生活、认同乡村价值的青年社群能“住得下、融得进、能发展”的生态。这种基于共同价值和兴趣的社群凝聚力,成为青山村留住人才、激发产业活力的关键软实力。

    实地调研青山自然学校、融设计图书馆、艺启共富坊等地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杜宇玮深有感触。他认为,青山模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未来乡村”发展模式,重塑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样态,这是人文经济学在浙江的生动实践。

    三闯“治理关”

    打造“新善杭州”的乡村公益样板

    环境优化了,产业兴旺了,如何构建一套与之匹配、能够保障多元主体共生共荣、激发持续内生动力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成为青山村要闯的第三道“关”。

    传统的自上而下、政府包办的治理模式,难以适应新村民涌入、新业态涌现、新诉求多元的复杂局面。如何破题?

    余杭区素有“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传统。在余杭区委统战部的指导下,青山村的新老村民成立青山同心荟。这是杭州首个村级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分会,汇聚了自然保护工作者、自然教育导师、设计师、公益人士、文旅从业者等超100人。

    他们一方面通过会员联系走访机制,了解掌握会员的思想状况、存在困难等,助力新村民留下来;另一方面,推荐新村民担任村里的环境顾问、美学顾问,依托“一票否决权”等制度,把握乡村建设的整体审美和生态底线,促进生态环境和产业和谐发展。

    青山同心荟会还与黄湖镇人大和青山村委会定时召开基层民主协商议事会,让新老村民围绕乡村建设、基层治理、文化公益、产业导入等公共性事务,展开面对面协商议事,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青山同心荟副会长郑煜至今还记得自来水收费事件——

    在龙坞水库水质改善后,余杭水务公司在村里铺设自来水管网,同时按照相应标准收取水费。“以前村民们都在水库免费取水,一收费难免引起不满。”郑煜说,不过好在通过协商,有了阶梯水价、上门送水服务等解决办法。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关键之年。如何探索与共同富裕内涵和路径相匹配的社会治理经验?

    杭州围绕“新善杭州”品牌建设,广泛动员、引导和支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以公益慈善形式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助力高质量发展。这为青山村优化治理方式指明方向。

    青山村党委书记林红介绍,村里将联合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推动阿里飞猪共富民宿建设,落地阿里巴巴公益3小时目的地。同时,联合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万向信托、大自然保护协会等升级水基金2.0版本,让参与主体更多元、治理范围更宽广、运行机制更完善。

    值得一提的是,黄湖镇正在打造以青山村为核心的统战示范阵地,精心组织开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民主党派等各类活动,团结统一战线各方力量助力乡村建设。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人才振兴与主体发展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李宝值认为,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新村民涌入乡村,带来资金、技术和理念,但也可能打破原有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如何平衡新老村民的关系,是乡村振兴能否可持续的关键。”

    青山村正在探索新路,通过构建共治共享、双向赋能机制,如合作开发文创产品、设立议事协商平台等,让新老村民在价值创造中各有所得,让乡村的未来更有想象力。

    (图片由余杭区黄湖镇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