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风来丨在江南,重逢大唐盛世

潮新闻 记者 李娇俨 通讯员 李恬怡2025-06-24 11:18全网传播量4.9万
00:00
00:00
011400多年前,大唐帝国构筑新秩序,留下秘色瓷等文化遗产。6月24日,“大唐盛世法门珍宝——唐代文物精品特展”在浙江省博物馆开幕,将持续至10月10日,汇集百余件精品文物,多维度展现唐代文明。
021981年法门寺明代真身宝塔半边坍塌,1987年地宫出土2000余件大唐皇室重宝。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年,因珍藏释迦牟尼舍利闻名,唐代是规模最大皇家寺院,8位皇帝6次迎佛骨进皇宫供养。
03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衣物帐碑记载了供奉品信息,证实了地宫文物的皇家属性和供奉性质。此次展览法门寺博物馆参展地宫珍宝38件,其中27件为国家一级文物,两件秘色瓷最值得关注,它们跨越千年回到诞生地浙江,展现了唐代造瓷工艺成就。
04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玳瑁开元通宝、紫红罗地蹙金绣袈裟、八瓣团花纹蓝色琉璃盘等文物,尽显大唐风采神韵。八瓣团花纹蓝色琉璃盘等玻璃器皿为早期伊斯兰与唐朝文化交流提供实物资料,唐代香囊结构精巧,体现了唐代多元包容的文化。
05展览门票成人票60元,优惠票30元,提供收费电子语音导览租赁和手机电子语音讲解服务,收费标准均为15元/次,每日固定两场免费讲解,节假日根据客流情况灵活增加场次。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1400多年前,大唐帝国构筑了全新的社会秩序,影响了周边世界的发展,并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秘色瓷、金银器、铜镜、陶俑、唐三彩等,伴随诸多封存盛唐记忆的法门寺精美器物接续发现,刷新了今人的认识,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

展览海报。浙江省博物馆 供图

6月24日,“大唐盛世 法门珍宝——唐代文物精品特展”在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浙江西湖美术馆开幕,展览将持续至10月10日。展览以“大唐盛世”为时代背景,以“法门珍宝”为核心亮点,汇集了全国7家文博单位的百余件精品文物,通过珍贵的文物遗存,多维度、立体化地展现唐代高度发达的文明,为江南观众奉上一场穿越千年的大唐文化盛宴。

01

惊世地宫

1981年8月24日,扶风的绵绵阴雨,使历经了372年风雨剥蚀且年久失修的法门寺明代真身宝塔的半边塔身轰然坍塌,另一半塔身却依然矗立,一时成为奇观。宝塔的倒塌,使宝塔下的地宫重现世间,震惊了考古界,也改变了法门寺沉寂千余年的命运。

1987年4月3日,2000余件大唐皇室重宝簇拥着举世无双的佛指舍利横空出世,成为“20世纪中国考古重大发现”之一。

法门寺博物馆陈列研究科工作人员张晓娟告诉有风君,法门寺在佛教史和政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位于陕西宝鸡的法门寺。图源 视觉中国

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年,因为珍藏释迦牟尼的舍利而闻名于世,自古就有“关中塔庙始祖”的美称。法门寺原名阿育王寺,法门寺之名由唐高祖李渊亲赐,到唐太宗的时候,他用修建宫殿的木材来装点法门寺的地宫,并且有了“三十年一开”的制度。后来经过唐朝历代帝王的不断修建、扩建,形成了法门寺瑰琳宫二十四院之宏工巨制。

张晓娟介绍,法门寺在唐代是规模最大、等级最高、僧人最多的皇家寺院。当时法门寺的主持都是由皇帝亲自任命。自从太宗皇帝开启地宫供养佛骨后,在唐代的200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8位皇帝6次将佛骨迎进皇宫供养。皇帝们相信定期迎送供养佛骨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富庶、康泰与和平。唐帝迎送佛骨也成为唐代宗教生活的重大盛典。

张晓娟描述当时的场景:迎奉队伍的队头已经到达了长安皇宫,但队尾才刚刚从法门寺出发,在长安到法门寺的三百里道路间,车马昼夜不绝,到处张灯结彩。

“地宫一开,便是半个盛唐”,因为历代皇帝在迎奉舍利的时候,大量的大唐珍宝也进入法门寺地宫。法门寺地宫1987年出土的衣物帐碑,对这些供奉品的名称、数量、来源以及供奉者的信息都有清楚的记载,证实了地宫珍贵文物的皇家属性和供奉性质。

法门寺塔基遗址(资料图片)。图源 新华社

02

秘色瓷,回家

法门寺地宫的发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盛世大唐的窗,让我们能够窥见那个时代的辉煌。

展览通过三个单元展开,第一单元“惊世宝藏”,详细介绍法门寺的历史沿革和地宫情况;第二单元“盛世繁华”,通过欣赏来自大唐的吉光片羽,将目光聚焦于唐代的衣食住行;第三单元“天地精神”,通过宗教信仰、文学作品、丧葬制式等探究唐代人的精神世界。此外,本次展览还特设“唐茶雅韵”“香道梵音”“VR体验”三大互动空间。

整个展览以法门寺地宫的发现为引导,先构建唐人的现实生活,再尝试体会盛唐人的精神世界,用科学的布局和精心陈列,尽可能真实地将唐代社会风貌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近距离感受盛唐文化的魅力。

张晓娟告诉我们,此次法门寺博物馆参展的地宫珍宝有38件,其中27件为国家一级文物。其中有两件秘色瓷最值得关注,它们穿越千年岁月,跨越千里路途,回到了自己的诞生地浙江。

五瓣葵口大内凹底秘色瓷盘,法门寺博物馆藏。有风君 摄

在晚唐五代至北宋初年,南方越窑为皇室烧造出一种胎质细致紧密,釉色明亮润澈的青瓷器,这就是“秘色瓷”。由于其传世极少并且文献记载匮乏,千百年来仅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

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发掘出《应从重真寺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物宝函等并新恩赐到金银宝器衣物》碑,碑文记述“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疊子共六枚”,并在随后发掘出14件不同类型的秘色瓷器,至此揭开秘色之秘。

这件秘色瓷盘,通体施青灰色釉,整体造型犹如一张收口的荷叶,加上厚薄匀称的胎体和莹润可人的青绿釉色,呈现了“无中生有,似盛有水”的神奇效果,是唐代官造专供宫廷使用的器皿。瓷盘自然和谐,素洁雅致,可见唐代造瓷工艺成就极高。

另一件八棱净水秘色瓷瓶器身呈小直口,颈下有三条平行凸棱,腹部为瓜棱形,胎质致密,呈白灰色,内壁有细碎冰裂纹。整体造型优雅,通体施明亮青釉,瓷化程度高,极具审美创意。

八棱净水秘色瓷瓶,法门寺博物馆藏。有风君 摄

这件来自法门寺地宫的秘色瓷瓶底部足上带有一个“公”字款,而浙江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的唐越窑秘色瓷八棱净瓶也发现同样的“公”字款,二者器型、胎釉接近,装烧方法几乎相同,恰好证明了法门寺的秘色瓷产自上林湖地区。

03

大唐万象

法门寺地宫尘封千年的瑰宝,为盛唐的技与美写下不朽注脚。

比如这两枚玳瑁开元通宝,是唐皇室为供养佛骨舍利而专门制作的“宝钱”,由产自热带深海的珍稀玳瑁龟的龟壳精心制作,仅十三枚,是目前考古发现最为珍稀的货币之一。

这件在灯光下闪闪发光的紫红罗地蹙金绣袈裟,正面用丝芯缠金线蹙金绣满纹饰,每区间以整金绣法饰折枝莲花一簇,金线堪比发丝,甚为精美。

紫红罗地蹙金绣袈裟,法门寺博物馆藏。有风君 摄

吸引有风君注意的,还有这个漂亮的八瓣团花纹蓝色琉璃盘,盘底有铁棒加工痕迹。法门寺地宫出土的20件玻璃器,大多为公元8至9世纪中东地区的伊斯兰玻璃制品。这批玻璃器皿也为早期伊斯兰与唐朝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现在提起香囊,大多会想到柔软的布香包,但实际上香囊也可以“状若铅球”。唐代香囊的材质有金、银、钢、铁等,其中以金银材质为上品,供皇室贵族使用。大件香囊可以悬挂于室内或者车舆之中,小件则可佩戴于身上或者拢于袖中。

这件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香囊,是迄今发现唐代存世香囊中制作最精美、体量最大的一枚。它结构精巧,无论球体如何转动,香灰火星绝不外溢。这种持平装置完全符合近现代航空航海所用导航仪器陀螺仪的原理。

“安史之乱”时,杨贵妃殒命马嵬坡。战乱平定后,唐玄宗命高力士去寻遗体,高力士回到长安后说:“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杨贵妃当时佩戴的,便是这种金银香囊。

鎏金双蛾团花纹银香囊,法门寺博物馆藏。有风君 摄

富丽堂皇的金银器、千峰翠色的秘色瓷、奇异多彩的琉璃器、精美异常的丝织品等大唐宫廷器物,尽显大唐社会的风采神韵。唐代多元包容的文化如同和煦的春风,不断吹拂着我们的心田,滋养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潮新闻+】

展览门票信息

成人票:60元【展览开放期间均可使用,具体按照预约日期为准】

优惠票(半价票):30元【1、18周岁(含)以下未成年人;2、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含职高、中专、技校)在校学生;3、60至70周岁(不含70周岁)老年人。】 

语音导览:本次特展提供收费电子语音导览租赁服务、手机电子语音讲解服务,收费标准均为:15元/次。以上导览机及手机导览服务将以专业讲解,带您全方位了解文物知识,大家可按需选购。

免费讲解:每日固定两场免费讲解,上午10:30,下午15:00。节假日根据客流情况灵活增加免费讲解场次。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全国首个音乐剧学院,瞄准了什么
2025丝路周主题大展“剧透”:草原丝路,碧色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