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目为名丨负氧离子里,谱一首山居共生诗

潮新闻 刘俏言2025-06-24 10:34全网传播量3.2万
00:00
00:00
01天目山民宿产业发展特色鲜明,以澄境民宿为例,其主理人蔡海燕利用天目山元素装饰民宿,吸引客人,并通过带客人体验天目山文化与故事,传递天目山魅力,凸显民宿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重要价值。
02天目山农家乐历史悠久,从上世纪“3个80”模式起步,后随时代发展面临挑战。月亮桥村引入高端民宿概念,丰富业态,提升环境配套,成为村落景区典范,并与农家乐形成互利共生关系,共同推动天目山旅游发展。
03天目山民宿品牌“天目宿集”持续推动,旨在将天目山各具风格的民宿展现出来,吸引年轻人再次光顾。目前已有30家精品民宿纳入该品牌,与农家乐共同构成天目山丰富的住宿选择,满足不同游客需求。
04天目山民宿注重文化体验,如澄境民宿设置书吧等文化工坊,成为精神交流平台,并传播天目山文化。都村俞书记通过短视频讲述天目山故事,吸引粉丝关注,进一步提升了天目山的文化影响力。
05天目山民宿通过展示农特产品、手工艺品等,带动周边村民增收,形成良性循环。随着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的临近,天目山民宿产业将迎来更多机遇,有望通过民宿支点撬动全产业链资源,实现生态价值的生动转化。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大树王 图自天目山镇

来天目山看大树王,是有技巧的。从已经干枯的“大树王”正面绕过,再穿过一道有些矮的石门,背面向上望,堆叠的枝干高高翘起,“大树王”昔日的王者之姿方才尽数展露。

这个“宝藏”观赏位,澄境民宿的主理人蔡海燕每次带客人来都会说上一遍。她的民宿是西天目山上最高的民宿,从山脚沿着盘山公路开车上去,一路上会看到许多白房子农家乐,最早有上世纪90年代就建成的,最新有今年刚翻新改造过的,在盘山公路边成片的毛竹林里若隐若现。

连绵天目山,早已不仅是壮美的风景,更是滋养一方水土与产业的丰饶母体。在临安天目山脚下,环绕着400多家民宿农家乐,其中90%由当地村民经营。那弥漫山野的负氧离子,是自然最慷慨的馈赠,它无声地沁入每一间民宿的肌理,化为旅人舒展的眉宇与深沉的睡眠,化为“天目宿集”品牌下那无法复制的生态吸引力——

这里的经营者们土生土长于天目山间,山野滋养了他们的童年;如今,他们以民宿为桥,将天目山的文化与故事,传递给远道而来的四海宾朋。

给最古老的生命拉一首小提琴曲

什么样的人会爱上天目山?

这个问题,蔡海燕曾思考了很久。她生长在天目山脚下的西游村,曾经也因为向往大山外的世界出去打拼,但当她看到莫干山的民宿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时,脑中总是不自觉地冒出一个想法:莫干山是支脉,天目山才是主峰,如果自己在天目山开一家民宿,会受大家喜欢吗?

事实证明,天目山的“名气”从古至今都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自2018年澄境民宿开业以来,光秃秃的墙上逐渐被天目山元素的字画填满,这些全部都源于客人所赠;两面墙的空书架上逐渐被厚厚的《西天目山志》《天目山动物志》等书籍填满,有住客拿去借阅,下次再来时又带来了新的书画集,也是关于天目山的。

“天目山的魅力,要你真正来过才能感受到。”许多客人在和蔡海燕交流时都发出过类似的感触。因为负氧离子浓度过高,爬山时基本感受不到疲惫,像是身上背着氧气罐行走;因为四季分明的气候,每一座山峰在不同的季节都呈现出不同的美感,冬季的积雪在太阳下会映出一片向日葵的颜色,夏季这里更是无需开空调,是最为天然的避暑胜地。

当然,这些美需要一双发现的眼睛。蔡海燕等一众民宿主理人充当起了这双眼睛。“我从8岁开始就爬这座山,这里的一草一木我都知道。”蔡海燕说,她会带客人看古道旁最古老的几棵天目云雾茶的茶树,会在阳光西斜时让客人看到古柳杉原木的质朴颜色,会随时俯身拾起中药材,讲述它们名字的来历,“这些都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故事,我们要讲给更多人听。”

图自天目山镇

孜孜不倦,终有回音。蔡海燕还记得,那是一个飒爽的秋天早上,上海来的客人带着她13岁的儿子小胡,他们是蔡海燕的老客了。与以往不同,小胡背了一把小提琴。“我新学会了一首《爱的致意》,我要把这首曲子拉给最古老的生命听。”

少年的琴声就这样响彻在天目山的古柳杉群中,绵延悠长,连接着古老和新生。“这就是我们做民宿最大的意义。”蔡海燕说。

从“3个80”到“天目宿集”

古老的天目山,在上世纪旅游刚刚兴起的时代,就已经成为了江浙沪的热门去处。那时的杭州人坐着公交车来到天目山,爬完下山后,总是赶不及回去,便在山脚的村民家里借宿。“给个几十块钱,做什么吃什么,这就是农家乐最原始的形态。”天目山镇经济发展办公室的严丹回忆道。

1996年,天目山加入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那时正是家家户户发展农家乐生意的起步时代。严丹还记得,当初天目山在1986年刚被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影响了一批村民的竹笋生意,后来他们纷纷转行开起农家乐,尝到甜头后才发现伐木伐竹不如开门迎客。几层的小楼,十几个房间,在最热门的夏季迎来送往,生意做得火热。

受那时的文旅消费水平限制,天目山的农家乐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叫“3个80”——80块钱一天,来的是80岁老人,做夏天的80天生意。这和天目山自带的“养生体质”和“避暑特质”有关。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初那批“3个80”的农家乐主人开始慢慢老去,配套设施逐渐老化,农家乐面临后继无人的境遇。

2016年,天目山脚下的月亮桥村多了一位“月亮姐姐”,她引来了高端民宿的概念,成为了扇动翅膀的那只蝴蝶。“当时觉得我从小在这里看电视的这个老车站拆掉太可惜了,我想把它保留下来。”“月亮姐姐”张慧云说。于是,她保留了最原始的泥墙外观,在此基础上加固老房,精致的中式风格装修,刚开业便吸引了大批住户,单间房价也高达千元。随后,月亮桥村周边的业态开始慢慢丰富,冬天摘草莓、夏天摘桃子,对面就是月亮湾漂流,村里有沙画工作室,还能学插花和陶艺,在这里住上一周,活动都不重样。

图自天目山镇

如今,月亮桥村已然成为了天目山脚下亮眼的村落景区之一,环境和配套大大提升,来村里旅游的人多了。这里成为了“大天目”生态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佳写照。

村里的丰富业态反哺了高端民宿产业的进一步聚集。从月亮桥村一路向前开,沿路便能看到不少民宿挂着“天目宿集”的牌子,这是临安持续推动的高端民宿品牌。“目前有30家精品民宿被我们纳入到了‘天目宿集’民宿品牌中。”严丹说,“天目宿集”意在把天目山整体的民宿品牌化,将天目山各具风格的民宿展现出来,让年轻人来了一次之后还会愿意再来。

当然,过去的那批农家乐依然存在,民宿的发展并未挤占农家乐的生存空间,反而形成了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农家乐为老一辈提供合适的消费选择,他们也愿意让孩子来到天目山,体验一次民宿。天目山平等地接纳着每一个来这里疗愈的客人,历史如此,当下亦然。

图自天目山镇

把天目山这首“歌”唱给世界听

蔡海燕还记得一件趣事,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专家组来天目山考察期间,MAB中国委员会委员彭兆荣在参观澄境民宿时,从满墙的书籍里面找出了一本《作者》。“这里有我写的文章!”彭兆荣说,而这本书,正是蔡海燕的一个老客所赠。

“当初民宿开业时,政府给我们下了一个硬性标准,要做到‘五个一’。”蔡海燕说,“五个一”包括了一桌菜、一份伴手礼、一条体验线路、一个文化工坊、一桌小菜园。“当时做的时候不理解为什么一定要设置这些,但实践下来发现,这些对于我们留住客人有很大的帮助。”因为有了书吧这个文化工坊,客人们有了精神交流的平台,慢慢地民宿也成为了天目山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天目山脚下的一都村,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俞涛冲开的民宿“晴雨居”里,不少客人慕名而来,就是因为看了他讲天目山故事的视频。从去年夏天开始,俞书记的足迹遍布天目山,一部手机,一个简单的支架,就这样平淡朴实地开始讲故事。他讲了130多期天目山的历史文化和民间传说,远在新加坡的粉丝给他留言说,希望再回到天目山住一晚。“无论是天目山的哪一段历史,都能引起部分人的共鸣,因为它太古老了。”俞书记说。

图自天目山镇

在澄境民宿的尺八交流课上,蔡海燕笃定地告诉众人,尺八这门乐器和天目山的渊源。在她的背后,天目山的竹刻、天目盏、天目漆器等一众以天目为名的器件一字排开。这是近两年,她和哥哥为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民宿中慢慢增添的一块区域。“那么多外宾来到天目山,我们能够展示的可不只是风景,更有这些带着厚重历史的产业。如果能够让这些器物名扬海外,那么村里的手艺人、天目山的文化产业都会有质的飞跃。”她说。

越来越多临安民宿的货架上,摆放着天目小香薯、天目笋干等一系列天目山的农特产品作为伴手礼,这是天目山的待客之道,也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形成良性循环。“通过民宿这个支点,我们希望撬动天目山的全产业链资源。”严丹说。

随着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的脚步越来越近,月亮桥村成为了指定的参观地点,村口的那条路愈发热闹起来。“月亮姐姐”也买起了英文书,找到了G20杭州峰会时接待外宾的老照片,准备装饰在大厅里。“天目山的生态价值,真正让我们村民拥有了幸福生活。无需做过多刻意的准备,我们只要呈现最原本真实的生活状态,就足以打动他们了。”“月亮姐姐”笑着说。从书架上流淌的山志传说,到工坊里传承的竹刻漆器,再到餐桌与货架上承载着村民增收希望的天目小香薯与笋干。生态价值,在此完成了最生动的转化,它赋能了产业,也反哺着守护它的山民。

图自天目山镇

当少年的琴声漫过千年古树的年轮,在负氧离子丰沛的空气中久久萦绕;当尺八的悠扬,在书墙前低诉着与天目山的古老渊源;当国际友人的目光,在月亮桥村最质朴的生活画卷上流连……山以其亘古的智慧和丰饶,滋养着人;人则怀揣着敬畏与热爱,将山的魂魄——它的历史、它的文化、它的呼吸,编织成歌,唱给世界听。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