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视觉中国
电影《好好说再见》日前公映,让“安宁疗护”这一专业概念以温情的方式走入公众视野。影片刻画了一个普通家庭面对亲人临终的故事,展现他们在有限时光里如何用爱与陪伴让生命更有温度。影片中多个临终家庭的不同面相,折射出我们在生死教育上的巨大空白,和对安宁疗护的缺乏了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是一个被回避、被忌讳的话题,但恰恰是这种回避,让许多人在面对生命终点时手足无措,甚至留下遗憾。
如何让告别不再仓促,让生命最后的旅程也能温暖而有尊严?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死亡的恐惧往往源于未知。当一个人从未被引导思考死亡,突然面对自己或亲人的生命终点时,恐慌、逃避甚至非理性的医疗选择便成为常见反应。《好好说再见》直面死亡,启发如何好好告别,如何珍惜当下,映射了我们社会亟需补上的一课——学会正视死亡,为了更好地活着。
安宁疗护不是放弃治疗,而是让生命更有尊严。安宁疗护并非消极等待死亡,而是通过症状控制、舒适照护、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等手段,让患者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舒适、有尊严地生活。它不加速死亡,也不刻意延长痛苦的生命,而是帮助患者和家属坦然面对终将到来的告别。然而,安宁疗护在中国的普及度仍然很低。《好好说再见》将安宁疗护的故事搬上银幕,意在推动社会思考:我们是否过度追求“延长生命”,而忽略了“善终”的权利?
做到“好好说再见”需要从多个维度推动改变。第一,个人层面得提前思考生命末期的意愿,例如是否接受创伤性抢救、希望如何安排身后事等。国外流行的“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值得借鉴,让患者在意识清醒时明确自己的医疗照护选择。第二,家庭层面需打破“避谈死亡”的传统,开放讨论生死话题。正如影片中应诺的父亲最终选择尊重女儿的决定,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是临终者最大的安慰。第三,社会层面要构建一个更完善的善终体系,既要打破传统文化中的死亡禁忌,更要加强安宁疗护服务的供给,建立多层次的服务网络。
《好好说再见》的上映,或许能成为一个社会讨论的契机。安宁疗护的本质不是放弃希望,而是帮助我们好好说再见,让生命的最后一程依然被温柔以待。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