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临平
6月24日,2025年度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在杭州临平举办。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是贯穿长三角三省一市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包括松江、嘉兴、湖州、杭州、金华、苏州、宣城、芜湖、合肥九座城市。联席会议每年举办一次,此前已连续在上海举办三届,九座城市主要领导悉数出席。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七年。长三角要扛起挑大梁的重任,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如此重要节点、关键时刻,联席会议落地临平,固然是根据《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承办城市安排》,但从更深层次来说,源于临平全力争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先锋和典范。
临平区位分析图
开放门户
高水平开放是合作共赢的重要基础,也是选址办会的考量因素。
临平位于长三角圆心地,地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三廊”交汇处,是杭州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开放门户。
这里自古便是南北水运要道,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千百年间漕运繁忙、商贾云集。大运河的航运功能不仅塑造了临平的经济血脉,也为其奠定了开放基因。
近年来,临平以交通互联为突破口,不断拓展区域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境内高速路、快速路编织成网,铁路网、轨道交通畅达四方,40多分钟高铁直达上海;58公里的大运河、运河二通道等生态水廊环绕,可实现江海河联运。
目前,临平是杭州主城区外唯一实现高架组网、水路铁路城际全覆盖的区县,境内沪杭高铁、沪昆铁路、沪杭高速、杭浦高速、申嘉湖杭高速等多条快速通道与上海及长三角其他重要城市直接相连。
临平区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还将加快构建公铁海河多式联运枢纽,积极服务推进“轨道上的长三角”建设,重点推进沪杭高速铁路项目,一体拉近与长三角各地的距离。
开放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联结,还有经济活动的交融。
临平与上海等地的经济交流与合作由来已久。20世纪80年代,临平便与上海开展技术合作,推动了临平食品厂、五杭标准件厂等企业茁壮成长。此后,两地间的联营阵容不断扩大,在纺织、食品、机械、电子等多个领域的合作持续深化。
今年以来,在浙江加快建设高能级开放强省的大背景下,临平大力实施开放提升战略,更加积极地参与国内经济合作与发展,全面融入国家战略。
通过持续做实硬件、做优平台、做强特色、做大规模,临平一体推进货物贸易和数字贸易发展,加快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如今,这里已是“深度融沪桥头堡、产城融合示范区”,“临平造”遍布五湖四海。
可以说,开放是临平的鲜明标识。选择临平,正是看中其作为开放标杆的示范意义。
长三角新消费总部基地
科创新城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的核心在于兼顾硬环境与软实力,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而临平,本身就是一座科创新城。
创新在这里蔚然成风。2024年,临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3.79%,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为57.8%,均居杭州各区县(市)首位。
今年,临平还凭借硬核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实力,首次夺得“浙江制造天工鼎”。这是浙江省制造业领域的最高荣誉。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如何掌握科技创新主动权?如何最大限度释放人才活力?
杭州作为国家首批六个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之一,有项重点任务是“更好支持经营主体创新发展”。这为临平强化创新指明了方向。
临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人才链,积极构建以研发中心、企业研究院、重点企业研究院为主的研发平台体系。
截至目前,临平共有各类企业技术中心92家,各类研发机构1458家,其中包括工信部服务型制造研究院、浙大高端装备研究院、国科大杭州光电智能感知产业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创新载体。
同时,临平不断深化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其他城市在协同孵化、技术攻关等方面的合作,相继打造了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浙江(临平)分中心、上海技术交易所生物医药专板“杭州中心”、长三角新消费总部基地等平台。
在松江,还有一座长三角G60浙江(临平)科创基地拔地而起,按照“上海科研溢出+临平智造落地”发展路径,致力于打造产业特色明显、产业生态完备的集聚区块。
此外,临平还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服务理念,强化多元要素保障,营造更优的惠企亲商环境。
一方面,组建浙江首个线上线下一体融合的企业服务中心,配套制定更加精准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另一方面,减少检查频次、减轻企业负担,加强涉企个性问题点上解决、共性问题面上研判,让企业放开手脚、轻装上阵,专心致志抓创新谋发展。
凭借强化创新主体、丰富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等举措,临平正在汇聚更加硬核的长三角创新力量。
临平数智城效果图
数智高地
对标其他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地区还有一些深层次课题正在破解之中。比如,如何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勇争先、走在前?
临平以制造立区、以开放强区,既有智能制造、融杭接沪的坚实基础,也有进一步促进两业融合、开放发展的迫切需要。
某种意义上,这里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天然“试验田”。
近年来,依托临平经济技术开发区、临平新城、大运河科创城等三大产业平台,临平基本形成以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时尚产业为引领,以绿色能源、泛半导体(算力)为动力,以精准医疗、仿生机器人、新型智算、前沿新材料、人工智能等为协同的“3+2+X”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
作为浙江唯一的省级服务型制造试点区域,临平还大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支持企业从“生产制造”向“制造+服务”延伸,从“出售产品”向“产品+服务”提升,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
在老板电器,5G+工业互联网技术让生产效率提升35%,订单交付周期缩短40%;在春风动力,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研发周期压缩50%,新品上市速度领先行业平均水平。
截至目前,该区累计认定工信部卓越级工厂2家,省级未来工厂企业6家,数量连续五年位居浙江第一。
眼下,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临平聚焦实体经济、科创生态,推动创新要素精准对接,加快打造临平数智城。
“数实融合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对产业基因的数字化重塑。”临平数智城相关负责人介绍,将用数智理念优化城市空间,形成能够承载最新产业模式、消费模式、娱乐模式的城市肌理,打造国内首个全数智化的城市区域。
站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起点,临平承担起杭州融长接沪的发展重任,正在率先打造承接上海乃至长三角的优质产业、文化、生态等要素融合发展的城市空间新范式。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