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新闻有见解,字里行间读懂社会万象;思想有碰撞,弄潮观点把握时代脉搏。
一起《读端》,一起“潮”。
本期嘉宾是浙江传媒学院浙江省社会治理与传播创新研究院研究员(教授)宋红岩。
实验室研发场景。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你是否想过,机器人也能拥有像人类一样敏感的触觉?长久以来,机器人就像是冰冷、机械的“钢铁直男”,难以精准感知物体的压力、摩擦力等复杂的触觉信号,这也让它们在手部精密操作时显得“笨手笨脚”。
如今,这一局面正在被悄然改写。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的一项新成果,为机器人装上了一层“皮肤”——这种多向仿生触觉传感“皮肤”,攻克了“机器人三维触觉力感知”这一重大难题,以三维柔性新架构实现同时直接识别压力与摩擦力,让机器人拥有了真实的“触感”。
冷硬的机械,如何被赋予触觉?“电子皮肤”——这个曾被禁锢在科幻小说中的想象,如今正从实验室的微观世界悄然溢出,编织成人与机器共生的新故事。
详情点击>>
浙江传媒学院浙江省社会治理与传播创新研究院研究员(教授)宋红岩:
给“钢铁直男”穿上感性“皮肤”,机器人学会“拿捏”了
别再嘲笑机器人是“钢铁直男”了!它们正经历一场“整容级”进化——这次不是换脸,而是长皮肤了!没错,就是能“摸”出豆腐嫩不嫩、苹果脆不脆的真实触感皮肤!
想象一下,以前工厂里的机械臂,抓东西像戴了十层棉手套,不是捏碎豆腐,就是让玻璃杯打滑。为啥?缺心眼?不,缺“皮肤”啊!人类皮肤能感知压力、摩擦、温度,是行走的“多功能传感器”。现在,浙江清华柔电院的科学家们,愣是给冷冰冰的机器指尖“纹”上了一层毫牛级别精度的“电子皮肤”。薄薄一层膜,塞进200多个微小传感器,能分清头发丝落下的位置,还能像蛇一样弯曲贴合!这“皮肤”不仅敏感,还自带“大脑”(算法芯片),让机器人瞬间get“拿捏”的艺术——轻握鸡蛋不破、重搬箱子不滑……分分钟拿捏各种“高难度动作”。
研发团队这五年,堪称科技界的“荒野求生”:没材料、没设备、没标准,测试方案多到能铺满实验室地板。寒冬里,当电子皮肤准确“摸”出四种水果的成熟度时,那声“成了!”的欢呼,比中彩票还高兴!陈毅豪研究员当晚多干的那碗饭,就是科研人最硬核的浪漫。
现在,“长皮肤”的机器人,野心可不止于工厂拧螺丝,精密制造、医疗康复、家庭服务甚至未来贴你身上当“健康创可贴”,科幻片里的“触觉互联”正悄悄照进现实。
当机器人学会“感受”世界,咱人类也得琢磨点新课题:这双会“摸”的机械手,是来抢饭碗,还是当帮手?是让截肢者重获拥抱爱人的温暖,还是未来得防着点太“懂”的机器人管家?
无论如何,机器人的“触觉革命”已来。下次再看到人形机器人,别只盯着它会不会翻跟头,问问它:“嘿,兄弟,这豆腐脑嫩不嫩?” 答案就在它指尖那层神奇的“皮肤”里。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