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丨人工智能启示录⑤不排斥也不当木偶

潮新闻 评论员 王彬2025-06-23 03:41全网传播量127.6万
00:00
00:00
01新技术浪潮下,人们对AI态度复杂,有抵触有依赖。两年前好莱坞罢工抵制“AI入侵”,如今“AI替代论”等盛行,部分人筑墙隔绝;也有人过度依赖,用AI代写作业论文,放弃思考
02AI展现“全能面貌”,能画画、做视频、辅助教学看病等,但并非万能,替代不了人的真情实感与批判性思维。保守抵触或投降依赖均不可取,会让人被时代抛弃或沦为算法“提线木偶”。
03不抵触也不投降是面对AI的正确姿态,AI是媒介形态,是人类思维智慧延伸,其价值在于让人突破局限、放大优势。应努力做不被AI定义的人,追求“人机协同、共生”,守护人类主体性。
04现实中AI应用成效显著,教师开展个性化教学,写作者写出更好作品,年轻人开发变革性应用,中国团队在缅甸地震中用AI开发中缅英互译系统,助力救援。
05面对AI,人类应不迷信不恐惧,注入“以人为本,智能向善”价值内核,以理性开放姿态塑造人机共生叙事,让AI成为延伸智慧、放大价值的工具,这是个体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必由之路。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图源:视觉中国

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浪潮奔涌而至的当下,变革与挑战并存,兴奋与焦虑等情绪交织,人类该如何自处?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深刻时代命题。

新技术天然具有不确定性,人们因未知会怀疑和观望,也会产生不信任、恐慌乃至恐惧,有人因怀有对传统的眷恋会对新技术不感冒,也有人担心自己被替代、成为技术进步的牺牲品而变得有所警惕,甚至还会异化为对新技术的排斥和抵制。两年前,好莱坞就“上演”集体大罢工抵制“AI入侵”,现在社会上更不乏“AI替代论”“AI失业论”,也有人“望AI兴叹”“谈AI色变”,将AI视为“洪水猛兽”,并拒之千里。以保守姿态面对AI,筑起高墙,隔绝浪潮,成为一些人的选择偏向。

与此同时,AI也正在展现一种“全能面貌”:可以画画、做视频、做音乐、写小说、写论文,也可以辅助看病、教学、指挥交通。“既然AI啥都会,我们还折腾什么”,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过度依赖AI成为与抵触AI并存的另一种社会现象。不少人把AI当捷径,当“偷懒神器”,当摆烂躺平的借口。我们看到,互联网上充斥着“AI造文章”,不少作业和论文完全用AI代写,这些都是对AI“缴械投降”的具体表现。

但请不要忘记,AI不是“天外来物”,其因我们而存在,因我们需要而进化。AI也不是万能的,至少替代不了人的真情实感,也无法取代人的批判性思维。我们才是真正的创造者、掌控者和主导者。

保守、抵触不会让我们感受到技术进步的魅力,更无法收获社会发展的果实,只会让我们被时代的列车狠狠抛下,成为被遗忘的人;投降让我们交出的是思考与决策的权杖,放弃的是提升自己、重塑自我的机会,忽视的是人的情感价值、创造价值,只会让我们沦为冰冷算法的“提线木偶”。这样一来,还谈何创造、掌控与主导?

因此,不抵触,也不投降,才是面对AI乃至一切新技术的正确姿态,这是基于清醒认知的主动选择。

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AI本质上也是一种媒介形态,只不过更高级更先进,AI也可以视为人类思维和智慧的一种延伸,是人的一部分、能力的一部分。

这样的AI,其真正价值意义在于,让人突破自身的局限,补齐短板,放大优势,实现更高的目标。既然如此,人们就应该努力做一个不被AI定义的人,明白“善用者强”的道理,使AI更好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追求“人机协同、人机共生”的境界,这守护的也是人类的主体性。

现实中,有教师利用AI开展个性化教学,有写作者在AI助力下写出更好的作品,有年轻人站在AI肩膀上,开发出极具变革性的应用。在今年3月的缅甸地震中,中国团队仅花了7小时就用AI开发出了中缅英互译系统,为救援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可见,只要新技术用得好、用得对,个体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社会也能走向更美好的文明图景。

面对AI,人类真正的智慧在于既不迷信它无所不能,亦不恐惧它如影随形,并为其注入“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价值内核,乘其东风,在时代浪潮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走进一个更加自如自在的新世界。

技术本身无善恶,与其在保守与投降间痛苦摇摆,不如以更理性、清醒、开放的姿态,积极主动塑造这场人与智能共生的宏大叙事,让AI成为延伸人类智慧、放大人类价值的工具,而非灵魂的替代品——这是个体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必由之路。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青年说丨给曹操送布洛芬?年轻人为何热衷给古人“送礼”
潮评丨“调价助手”夺走酒店定价权?警惕平台内卷新变种
潮评丨监控全开,为何幼儿园仍有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