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在海宁市海洲街道的一处角落里藏着一家小饭店,100平方米的店面,店面不大却日日爆满,饭点时分常常一座难求,小饭店由一对夫妻经营,没有网红营销,靠着食客们口口相传的好味道,让“熟人带熟人”成了最暖心的招牌。
“老板,一份粉皮鱼头”
“好咧!你们自己找位置坐,需要什么东西自己找呀!”
……
上午10点半,“躲”在富顺新苑小区角落里的一家饭店就挤满了人。大厅包厢大大小小十几张餐桌都坐满了人,一时间,点单声、炒菜声、碗筷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前厅,穿着T恤衫、扎着马尾,干净又利索的老板娘王红梅在厨房与客人间来回穿梭,时而端菜、招呼客人,时而与厨师交代菜品。
厨房里,老板祝浩兴负责掌勺。祝浩兴看了一眼菜单,从冰箱里拿出早已备好的食材,准备开火。他颠起锅先清洗了一番,然后宽油下锅,将料头和提前切断的鱼骨、酸菜一并放进油锅中翻炒,香味悠悠地从锅中飘来。
加入汤煮开,捞出后放入鱼片,涮到恰到好处的嫩度随即捞出。再加入芝麻、葱花,泼上一勺热油,一道色香味俱全的酸菜鱼就出炉了。
在忙活的间隙,祝浩兴跟我们聊起了当年的往事。祝浩兴今年50岁,家住桐溪景苑。“自己从小就对做美食特别感兴趣,工作以后在朋友的帮助和指导下,慢慢与美食打上了交道。”
或许是出于热爱,或许是与美食有缘,祝浩兴从1997年退伍返乡后,心中就有一个执念:开一家属于自己的饭店。这与妻子的想法不谋而合。
于是,2000年,夫妻俩便在嘉兴洪合开了一家饭店,这一做就是整整十三年。在这十三年里,夫妻俩在餐饮行业中不断摸索前行,对餐饮经营也逐渐得心应手。“当时在嘉兴的生意也很好,客人很多,每天都要忙到凌晨一两点。”
为了方便照顾家庭,2016年,夫妻俩关掉了嘉兴的饭店,回到了海宁。经过多次考察,祝浩兴和妻子王红梅在海洲街道东长社区富顺新苑小区边上租下了这间100多平方米的店面,在海宁开启了二次创业。
虽然当时周边环境有些冷清,但好在夫妻俩一直在坚守。
祝浩兴的坚守在于对新鲜食材的把关。每天早上5点多,天还未亮,祝浩兴就起床去菜市场,挑选最新鲜的食材。他一边熟练地与摊主讨价还价,一边仔细挑选着蔬菜的色泽和质地。
“食材的新鲜是一道菜好不好吃的关键,如果不新鲜,你放再多的调味料,都做不出好吃的菜。”祝浩兴说,食材总归要自己挑选比较放心,“食材新鲜了,做菜的时候根本不用很多调味料,你看我们的调料,都是家里常用的这些。”
王红梅的坚守在于对就餐环境的把关。
站在店里,环顾四周,可以发现,这个地方虽然不大,但收拾得很干净。每天清晨,王红梅都会提前到店,将店里的桌椅擦拭得一尘不染,地面拖得干干净净,为顾客营造一个舒适整洁的就餐环境。客流高峰时段,王红梅更是忙到脚不沾地。点单、端茶、端菜、翻桌……身材瘦小的王红梅每天像陀螺一样不停地转。
如此循环往复,夫妻二人在坚守中迎来了顾客的青睐,凭借口味和口碑打出了名气。
“我们从来没有做过宣传,都是熟人带熟人。现在差不多每天都有百来号人来吃饭。”王红梅说,中午晚餐的饭点,店里都是爆满,翻桌都要翻几次。还有的人直接加了王红梅微信,每天微信预约。
“他们要吃了,就微信上喊一声,我们做好,他们叫人来取。”王红梅拿着手机,向发布君展示老客的点单信息。“最忙的时候,一天下来要烧十几二十个鱼头。”在现场,发布君看到,夫妻俩忙不过来时,老客人熟门熟路,有的自己写菜单,有的自己拿杯子,大都是自己打饭,氛围格外融洽。
顾客陆先生,是小店的常客。他说:“从这家店开业起我就一直是常客。味道好,而且价格也实惠,每次来都感觉特别亲切。”年轻的上班族小李同样是店里的熟人,由于经常要加班,小店就成了他的“深夜食堂”,每次都是临近打烊时才来取。他说就钟爱这里的味道,百吃不厌。
如今,随着年龄增长,王红梅看着丈夫每天不停地烧菜,很是心疼;而祝浩兴看着妻子每天不停地端菜、打扫,同样不舍得,“一天百来号人,从早上到晚,十几二十个小时,太累了。”最终夫妻俩商量后决定,规定每餐最晚营业时间,午饭做到下午一点,晚饭做到晚上九点,“这样我们能保持体力,也能经营得更加长久一点。”
从曾经的寂寂无名,到如今的爆火,祝浩兴和王红梅依旧保持着那份初心,用心经营着这家小店。夫妻俩很感激顾客们的喜欢,也表示会一直坚守,“无论做什么,关键还是要坚守,不能说生意淡一点,你就放弃了。只要坚持下来,就能做出自己的口碑,赢得大家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