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
6月19日—21日,“主播大咖看‘两山’E齐见证新蝶变”网络大V采风行在湖州启动。整整三天时间,微博百万粉丝博主、抖音拍客百万拍客、小红书达人等50位网络大V们穿梭在湖州的大街小巷、美丽乡村、新兴产业园和江南古镇里,用镜头语言解读湖州“点绿成金”的实践密码,领略青山复绿“金山”来的共生之美。
活动启动
镜头里的青绿湖州
吴兴区太湖溇港,此时正是百合花盛开的季节,成片花海映衬着连片的民居,这里的美是一种安静。埭溪镇美妆小镇,络绎不绝的顾客们正挑选着满意的化妆品,这里的美是一种蓬勃。田盛街的有机更新、小西街的修旧如“旧”,这里的美是一种文化。
此次采风活动以“生态经济融合”与“绿色发展并线”为双主线,构建起立体化的观察维度,带领大V们全方位触摸湖州的“两山”脉搏。由全国网络大V们、潮新闻签约拍客及省内主流媒体评论员组成的“流量天团”,形成“本土视角+外来观察”“流量传播+深度解读”的复合传播格局,通过短视频、图文、直播等形式,创作“生态产业转化”“古镇保护开发”“乡村文旅创新”等系列主题内容,让湖州实践突破地域边界,走向全国传播场域。
作为“两山”理念的重要实践地,湖州近年来在湿地保护、产业转型、乡村振兴等领域打造了多个标杆案例。此次采风活动选取的太湖溇港、安吉余村、长兴天能集团、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等点位,正是湖州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生动缩影。如本次活动主办方所言:“邀请大V们走进湖州,不仅是展示‘美丽中国’的湖州样板,更是希望通过新媒体的传播力,让‘两山’理念从理论认知转化为全民行动。”随着系列创作作品陆续上线,这场融合生态观察、产业探访、文化体验的旅程,让湖州的“两山”实践从太湖之滨走进全国视野。
大V们在安吉参观
绿水青山间的生态经济学
晨曦微露,安吉深蓝公园的阿那亚风格建筑群在薄雾中若隐若现。身着黑色长裙的博主按下快门,镜头里,昔日废旧的山头已蜕变为城市近郊的“精神疗愈胜地”。深蓝公园负责人感慨:“这里变成‘网红’景点,我们很惊喜。”他口中的“深蓝计划”正是让这片土地焕发新生——团队通过系统修复废弃矿坑,变废为宝,变成集生态保护、休闲体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目前已累计吸引超百万游客踏足。
在安吉竹海深处,独松关壹号咖啡馆则演绎着另一种生态美学。这座沿水而建的石砌院落依山就势、层叠错落,灰瓦白墙与竹海绵延的绿意浑然天成。没有大拆大建的改造,而是顺应地势让潺潺溪水与斑驳石墙成为天然布景。这种“让自然成为IP”的生态理念,正是湖州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一笔。
溯本追源。2005年8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在安吉余村首次提出。重走20年后的余村,村民们纷纷说:“山越来越绿了,水越来越清了,道路越来越宽,我们老百姓走在路上都是笑着的。”
安吉余村数字游民公社的中国地图上,4.8万枚图钉标记着青年创客的来路;傍晚的村口广场,老茶农与短视频博主围坐论道,茶篓里的安吉白茶与手机屏幕里的直播数据;村支书指着远处的竹海说:“20年前我们关了矿山,现在一座座‘金山银山’就在眼前。”
“两山”从余村出发,二十载光阴流转,当年的理念已化作湖州大地的生动实践。从深蓝公园的“一抹蓝”到独松关咖啡馆的“一杯咖”,再到余村数字游民公社的“一座村”,湖州通过生态颜值向消费流量、经济增量的持续转化,构建起独具湖州特色的绿色发展路径。
这条由绿水青山铺就的“两山”转化之路上,蓝天白云常驻,溪流窸窣常听,山青水绿常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湖州变成了现实。
永续生长的生态账本
“守护绿水青山”是“两山”的起点。如何走好第二步,让绿色发展理念成为社会发展的动能更为关键。
在天能集团的智能车间里,机械臂以0.1毫米的精度装配动力电池,生产线旁的能耗监测屏显示着40%的节能数据。这座从长兴煤山镇走出的民营企业,用自主研发的铅酸电池循环体系,将“工业锈带”变成了“新能源高地”。其公司主营业务覆盖动力电池、储能、循环利用多个板块。触摸冷却后的电池外壳,感受到不仅是工业技术的温度,也是传统制造业向“全球新能源500强”的跃迁密码。
近年来,湖州深挖自身禀赋,当地企业从企业内部的绿色生产变革,到推动行业内绿色发展,在绿水青山间蓄势腾飞,实现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相关产业的绿色升级,将绿水青山化作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在湖州,山水不只是地理标志,也是流动的生态资本。
在产业维度上,湖州“三产融合、绿色赋能”的立体经济网络已然成型:依托莫干山世界级生态IP,当地衍生出精品民宿集群、国际会议中心与生态研学营地,形成“高端化、特色化、品牌化”的文旅矩阵;农业领域,安吉白茶等地理标志产品通过有机认证体系建设与全产业链开发,实现从“卖原料”到“卖品牌”“卖文化”的跨越;工业板块,天能集团的铅酸电池循环经济体系推动传统制造业向低碳化、智能化转型。
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深度融合,更让“生态红利”转化为可见可感的“民生福利”。湖州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当地农民从传统农耕转型为旅游从业者,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绿色产业的崛起带动乡村基础设施升级,生态宜居与产业兴旺相得益彰。这种“以绿惠民”的发展路径,打破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二元对立,让绿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民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金山银山的目的和归宿。
二十载踔厉奋发,湖州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通过生态修复、产业转型、人才引育,实现生态、经济同步提升,走出了一条“两山”实践创新改革之路。未来,湖州将继续砥砺前行,让绿水青山底色更靓,金山银山成色更足,为全国绿色发展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湖州经验”。
采风手记
只此青山,不止“青山”。
“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何意?前者,具体描述为一定自然、地理、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环境。后者,具象指代所创造的经济价值。
以上可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际含义是:一个地区在不打破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也可以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
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湖州听而事,成效斐然。
废弃矿山、荒山怪石、泥滩小村都可以通过发展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经济产业,实现相应的经济价值,变成“金山银山”。这种转变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也是发展思维的革新——这一系列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量化为可经营的资产,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湖州范式。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也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转变发展方式,用好这笔财富,就能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湖州发展深刻指明方向。从“靠山吃山”的生存逻辑,到“养山富山”的发展智慧,湖州探索出了一条因绿而兴、逐绿前行、绿满生金、以绿惠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