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少年逐梦 此刻启航 2025义乌中考首日见闻

    义乌商报 2025-06-22 01:59全网传播量1756
    00:00
    00:00
    016月21日,义乌15046名考生参加中考,全市11个考点汇聚期盼与守护力量。这场考试不仅是学子三年磨剑的试锋时刻,更展现城市温暖凝聚,考生自信走过红毯,多所初中举行送考仪式,如望道中学设“金榜题名”拱门,传递祝福与期许
    02春晗学校“战鼓”擂动,为考生注入磅礴力量;荷叶塘初中教师穿红T恤、持标语迎送考生;义乌市正阳实验学校学弟学妹手捧向日葵、绑红头巾助威;稠州中学校长老师与考生击掌加油,各校以不同形式为考生加油鼓劲。
    03绣湖中学考点上午7时许成红色海洋,老师穿红T恤迎考生,校园挂满红色标语。考生家长潘莉芳淡定目送孩子进考场,称虽自己紧张,但会给孩子鼓励信心,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默默支持。
    04义乌公学、稠城中学等考生陆续抵达绣湖中学考点,一学生候考时激动握老师手“蹭好运”,义乌公学初中部校长张令表示学生心态不错,老师穿紫红T恤提醒考生调整心态,让学生紧张心情松弛。
    05中考期间,义乌交警实时交通管制,爱心出租车候场助考,提供必备品和证件服务。城市为考生营造安静环境,建筑工地“静音”,车辆不鸣笛,摊贩“安静”售卖,各行各业用行动守护考生逐梦,展现城市对中考的重视与温情。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6月21日,义乌15046名考生迎着晨曦奔赴中考考场,全市11个考点外汇聚着期盼的目光与守护的力量。这场青春逐梦,既是学子们三年磨剑的试锋时刻,更是一座城市温暖凝聚的瞬间。

    义乌学子们抬头挺胸,自信地走过红毯,到达考点。

    一大早,义乌多所初中为奔赴考场的学子举行了送考仪式。望道中学设置了“金榜题名”红色拱门,当一个个考生挺胸走过,全体老师热烈的掌声与真诚的祝福汇成一片沸腾的海洋,目送考生们踏上征程,一声声“加油!”饱含着深深祝福与美好期许;春晗学校的校园里,“战鼓”擂动,仪式感满满,为即将奔赴考场的学子们注入了磅礴的力量,每一位班主任带领学生们自信从容地踏上通往考场的“出征路”。

    在荷叶塘初中,教师们身穿红色T恤、手持送考标语,和家长们一起迎送考生们乘上大巴;义乌市正阳实验学校,初一初二的学弟学妹们手捧向日葵,头绑“必胜”红色头巾,站在校园道路两旁,为初三学长学姐们呐喊助威;稠州中学的校长与老师则早早在校门口迎接每一位步行进校的考生,与他们热情击掌,为他们加油鼓劲儿。

    上午7时许,绣湖中学考点同样是一片跃动的红色海洋,老师们身穿红色T恤,以最大的诚意迎接陆续抵达学校的考生们。校园教学楼上,赫然挂满了红色标语,一个“胜”字和“决战中考”四个大字振奋人心。“妈妈给你力量,我们一直是你坚强的后盾。”校门外,绣湖中学考生家长潘莉芳给了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后,淡定地目送着孩子走进考场。潘莉芳说,其实她比孩子更紧张,这三年孩子很不容易,但作为家长能做的就是给孩子更多鼓励和信心。

    7时40分,来自义乌公学、稠城中学和义乌市群星外国语学校的考生们也陆续抵达了绣湖中学考点。“老师,老师,现在可以跟您握个手吗,我想蹭个好运,希望超常发挥。”距离考试还有30分钟,正在绣湖中学笃志楼考场前候考的学生突然跑到义乌公学的带队老师处,激动地握住了老师的手。这一握,让老师倍感欣慰。“他不紧张,看起来心态还不错。”义乌公学初中部校长张令表示,当天义乌公学有四个班级共54名学生抵达绣湖中学考点,老师们身穿紫红色T恤,提醒每位考生调整好心态,他们的话语如定心丸,让不少学生紧张的心情松弛下来。

    9点的钟声响起,第一场语文考试开始。各考点学校内安静而有序,考生们从容应考。

    考场外,义乌交警已根据情况对考点周边进行实时交通管制。校门口,两辆“爱心助学”出租车候在场外。“这里有毛巾、学习用品、防暑用品等必备品,随时能给有需要的孩子使用。”爱心出租车驾驶员王伟龙表示,如果有考生忘带证件,他们也能提供助考服务。

    记者注意到,为了给考生们营造一个相对良好的环境,整个义乌城相比往常更加安静。建筑工地按下了“静音键”,道路上疾驰而过的车辆也没了鸣笛声,就连考点周围的摊贩也坚持“安静”售卖,大家心中都记挂着这群中考学子。“中考也很关键,关系着每个孩子的未来。只要孩子们能心无旁骛地答卷,我们‘安静’一会儿又没什么损失。”从事装修行业的王先生表示。

    中考期间,这座城市用周密的保障、温情的守护,为考生构筑起逐梦的港湾。当笔尖在试卷上划出沙沙声响,他们书写的不仅是答案,更是青春最璀璨的篇章。

    (原标题《少年逐梦 此刻启航——2025义乌中考首日见闻》,原作者 记者 王佳丽。编辑 何冬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