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第九届 “大匠至心”非遗沙龙举办,聚焦科技融合,共谱传承与创新

    潮新闻 通讯员 相丽眉2025-06-21 12:35全网传播量1万
    00:00
    00:00
    01“大匠至心”非遗传承发展杭州沙龙自2016年创办,历经9年发展,成为重要学术交流平台。2025年第九届沙龙在浙江省非遗馆举行,由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主办,70余位专家学者和非遗干部参加,聚焦“非遗+科技”主题。
    02杭州灵伴科技rokid副总裁陈希以《AI+AR让非遗触手可及》作主旨演讲,展现AI+AR技术助力非遗体验与传播,凸显科技对非遗触达公众的推动作用。
    03郑为贵以《AI赋能非遗数字化保护的范式变革探》作主题报告,探讨AI技术如何革新非遗数字化保护路径,推动非遗资源动态化、标准化,提升保护效率与质量。
    04议题研讨聚焦“青年驱动的非遗科技新质生产力”,探讨新兴技术如AIGC如何赋能非遗创新,实现“由虚转实”与跨界传播,强调青年在非遗科技融合中的关键角色。
    05“多模态驱动的非遗超维传播革命”议题揭示数字技术如何重构非遗生产与传播模式,通过数字孪生、智能生产及元宇宙技术,打破时空限制,推动非遗从静态展示向动态活化转型。
    06“AI技术驱动的非遗智能生态演进”议题分析AI在非遗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从数据采集到生态重构,强调“人”的主导作用,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匠心聚智,薪火相传。

    “大匠至心”非遗传承发展杭州沙龙创办自2016年,历经9年淬炼,已成为我省乃至全国非遗传承发展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

    近日,第九届(2025)“大匠至心”非遗传承发展杭州沙龙(包含青年沙龙)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学术报告厅举行。

    本次活动由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主办,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承办。来自非遗、科技、传播、运营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全省各地非遗干部共计70余人参加。

    本届沙龙以“非遗+科技:传承与创新的交响”为主题,由主旨演讲、主题报告、议题研讨、沙龙总结等环节组成。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主任(副馆长)祝汉明主持沙龙,杭州灵伴科技有限公司rokid副总裁、文化事业部总经理陈希作主旨演讲,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综合办公室副主任郑为贵分别作主题报告,15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议题研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主任(馆长)郭艺作沙龙总结。

     杭州灵伴科技有限公司rokid副总裁、文化事业部总经理陈希以《AI+AR让非遗触手可及》为题作主旨演讲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综合办公室副主任郑为贵以《AI赋能非遗数字化保护的范式变革探》为题作主题报告

    议题研讨部分则分为三个议题:

    1】青年驱动的非遗科技新质生产力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非遗保护与传承正与科技深度交融。科技在场域、传播等层面重塑传统戏剧,使其在舞台表演、妆造等方面发生显著变革,未来更需在技术应用中坚守传统艺术内核。以人工智能、AIGC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正为非遗创新发展注入活力。AIGC技术能够将非遗“由虚转实”,推动非遗资源动态化、可视化,实现跨界传播。非遗数字化保护与标准化建设的协同推进,成为夯实非遗保存保存与广泛传播的重要基础,对提升非遗保护质量与效率具有关键意义。这些探索为非遗在当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多元路径。该议题分享年轻一代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探索青春力赋能“非遗+科技”应用的挑战与机遇

    2】多模态驱动的非遗超维传播革命

    在数字经济浪潮下,非遗传承创新正依托前沿技术实现多维度突破。数字技术深度介入传统工艺领域,通过数字孪生、智能生产等手段革新生产模式。在文化表达与传播层面,“戏曲+动画”等创新形式,以年轻化叙事重构非遗内容,借助数字光影技术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生。文化机构依托数智技术,构建“线下体验+线上虚拟展厅+社交传播”的立体化体系,打破时空限制,推动非遗从静态展示向动态活化转型。元宇宙技术凭借VR/AR、区块链等核心科技,打造沉浸式交互场景,有效解决非遗传播中的“离身性”难题。这些探索将为非遗在数字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系统性方案。该议题系统解构新技术如何重塑非遗活态传承范式,为文化基因赋能可持续传承的生命力

    3】AI技术驱动的非遗智能生态演进

    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时代,非遗传承与创新迎来全新变革。生成式人工智能重塑材料使用、生产模式及创意设计的边界,促使学界重新审视手工技艺与科技的关系,亟需构建适配新技术语境的理论框架。技术既非发展阻碍,也不能替代文化内核,“人”的主导作用仍是传承创新的关键。技术实践层面,AI正全方位赋能非遗保护:通过采集非遗结构化数据构建数字资源库,为Al分析提供基础,实现濒危项目监测与传承策略优化;在非遗全生命周期管理中,AI深度参与保护、传播、利用等环节,革新管理模式;借助AI探索非遗与城市空间的融合,创新非遗的现代呈现形式,推动非遗在数字时代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该议题旨在通过AI智能建模、AIGC创作、元宇宙与非遗生态重构等生动演示,为非遗前沿交叉融合学科生态协同提供动态化依据。

    本届沙龙通过聚焦非遗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实践探索、发展机遇和核心挑战,搭建跨界对话平台,共商创新传承路径,激发非遗新活力,拓展保护新维度,推动公众对非遗的关注与热爱,为促进非遗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主任(馆长)郭艺作沙龙总结

    通过沙龙的举办,相关专家学者阐发学术观点、分享实践案例、提供科学方案,为拓宽非遗保护传承路径、驱动创新转化、探索保护新范式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