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郁馨怡 摄
为深入挖掘利用革命文物育人价值,推动革命文物“大思政课”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6月21日下午,2025“红船论坛”分论坛“弘扬红船精神与革命文物大思政课实践探索”的主题研讨会在嘉兴召开,吸引了近百位专家学者代表参加。
革命文物是见证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时期光荣历史和初心使命的实物遗存,是彰显革命精神、继承革命文化的物化载体。将革命文物资源融入教育教学特别是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对于发挥好革命文物资源“生动教材”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图片来源:南湖革命纪念馆
此次分论坛由南湖革命纪念馆·浙江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承办,以“弘扬红船精神与革命文物大思政课实践探索”为主题,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在“红船精神”引领下,推动革命文物和“大思政课”的有机衔接、同频共振,让革命文物成为弘扬红色革命文化、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与会专家们围绕革命文物活态传承、思政教育创新实践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观点精彩纷呈。
“此次研讨会对我们高校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李小东表示,浙江具有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充分发挥好“大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将丰富的红色资源转化为“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生动思政实践,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大课题。“我们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深入探讨,用好红色资源,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新路径新方法,不断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和人才培养的效果。”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是国家文物局支持的中共一大纪念馆馆藏珍贵文物数字化项目成果之一:党的创建史知识图谱。”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薛峰表示,在党史研究应用中,知识图谱作为一种结构化知识表示工具,通过“实体-关系-属性”的三元组模型,能够将分散的党史知识转化为可计算的语义网络,为红色文化传承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路径。
华东野战军总部旧址暨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临沂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主任王焕良,以《革命文物赋能思政教育的“临大”实践》为题,分享了研究中心依托沂蒙革命老区深厚的红色资源禀赋,让革命文物从博物馆的玻璃柜里走出来,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心里,成为真正的“活教材”的“临大”实践。
“多年来,我们积极探索‘行走的思政课’品牌建设,努力打造具有‘浙江味、红船味、嘉兴味’的大思政课实践样板。”南湖革命纪念馆党组书记、馆长吴建华从红船精神的时代价值与深刻内涵、革命文物“大思政课”的嘉兴实践以及未来发展的思考三个方面,与大家分享纪念馆的探索与体会。
作为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如何让文物开口说话,让历史照进现实?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馆长袁海晓向大家分享了培养“小油灯”志愿者、推广井冈山新红歌、送思政课进学校等创新做法。
据悉,6月22日,与会专家还将分“革命文物大思政课程逻辑”“革命文物大思政教学改革”“革命文物大思政课特色实践”进行分组交流。
“我们将以本次论坛为新的起点,以‘红船精神’铸魂育人,共同打响红船旁的‘大思政课’品牌,让革命文物‘活’起来,让思政教育‘实’起来,让红色基因‘传’下去。”嘉兴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