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视窗·婺说宋韵 ⑱丨朱熹在金华洞题字考辨

潮新闻 特约作者 胡吉省 胡俊麟2025-06-20 11:34全网传播量7504
00:00
00:00

胡不归(传楷)作《金华三洞题名及碑刻考》,其朝真洞·宋有条:

俟考止步题字

[拓本]未见。光绪《金华县志》:止步题字,道光《志》曰:在朝真洞过一线天尽处石壁上镌“止步”二字。朱子书。按未见拓本,存此俟考。[按]朱子与金华吕祖谦相友善,因是常至婺(金华古称婺州)。光绪《金华县志》记其游婺先后凡三次。隆兴元年十一月,熹(朱子)除武学博士,与洪适论不合而归。祖谦与偕至婺,讲论问答不绝。与游南北诸山,题孝友二申君墓。八年二月祖谦丁父忧归,熹亦至。相与讲学于丽泽之会;熹为庄敏王师心书墓志丹。淳熙八年七月,祖谦卒,九月熹提举浙东茶盐振荒。九年正月,按台至婺,奠祖谦之墓,题其所抹荆公目录。

胡传楷1935年与友人黄志雄、樊国华、王佩熙等十余人,相约往双龙洞避暑,访录石刻题名甚多,拓得古题刻多种,而未及朝真洞。越明年,与闻人杰、李乐陶同往,至朝真而得偿夙愿。就所得者,逐一著录。备载欵识原文,加以改证。参考本地志书,主要是光绪《金华县志》。本条著录,是间接引述。

光绪《金华县志》卷二地理·山川:

又自塔山尖西至朝真洞,(一名真人洞。县西二十五里。按:真人洞,盖因《赤松山志》“上洞,有石真人,”故后人名之。又前《志》引薛应旂《金华山记》:洞有岭曰风门岭,高四十余丈。又洞口镌“避风石”三字。过一线天为石床,床上有古时修真骷髅,及尽处石壁上镌“止步”二字,谓朱子笔。其间有一小洞,下通冰壶洞。  金履祥诗:洞府高深对月开,尝疑底里秘龙雷。天窗不照人间世,限尽游人自此回。)

“朱子书”,无疑是肯定的。“谓朱子笔”,“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喟”的省略,表示深深地叹息、感慨。“谓”字本义:感慨、喟叹不发不快的评论。所以这里是“认为,以为”的意思。

光绪之前《志》,为道光《金华县志》,其卷一志疆域·山川:

又自塔山尖西至朝真洞,(一名真人洞。县西廿五里。……按:洞口镌“避风石”三字。过一线天为石床,上有古时修真骷髅。及尽处石壁上镌“止步”二字,谓朱子笔。其间有一小洞,下通冰壶洞。……)

“谓朱子笔”,有追究之可能。胡传楷引述为“朱子书”,貌似不慎,但即以“未见拓本”,故而俟考,仍不失准。

或者说,胡传楷内心是认定为“朱子书”的,但因“未见拓本”,不得不列为俟考。

胡传楷的态度,来自于朱子与金华吕祖谦相友善。朱吕关系,据胡传楷按语,稍作扩充:朱熹与吕祖谦在绍兴二十五年(1155)第一次见面。身为同安主簿的朱熹为县学向福建安抚使方滋筹书九百卷。正月,朱熹至福州取书,并前往拜访吕祖谦之父吕大器。吕祖谦此时随侍父亲在福州。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七月,吕祖谦自临安启程返回婺州,得知朱熹将要进京之事,便写信给朱熹。九月,朱熹奉诏前往临安。十月,吕祖谦岳父韩元吉将他的书信递交朱熹。朱熹立刻复信吕祖谦,希望能当面会晤。朱熹恩师李侗在福州去世,朱熹决计返乡。十二月十二日,待阙武学博士的朱熹离开临安,吕祖谦得知消息后在婺州迎接朱熹。二人讲学论道,探讨朝廷局势,游赏金华名山,朱熹还为申大度、申大康兄弟二人之墓题“孝友二申君墓”字。从此二人不断书信往来,切磋研磨,成为至交好友。朱熹又将长子朱塾送至婺州吕祖谦处从学。朱塾至婺州后,朱熹与吕祖谦更多了私人交往,学术往来也变得越来越密切。淳熙二年(1175)四月初一,吕祖谦专程前往崇安五夫里拜访朱熹。两人至建阳寒泉精舍,开始着手编写《近思录》。五月十六日,吕祖谦出于推动了解各自学术,促进朱、陆等人“会归于一”的目的,特地邀陆九渊、陆九龄兄弟至铅山鹅湖讲学论道。六月八日,朱熹、吕祖谦辞别二陆,吕祖谦归婺,朱熹归闽。次年三月,朱熹与蔡元定赴婺源展墓,继而取道浦城,抵衢州。二十七日,祭拜从表叔汪应辰。二十八日,与吕祖谦于石岩寺论学。淳熙八年七月二十九日,吕祖谦突然中风猝逝。朱熹心力交瘁之下为吕祖谦作文祭奠。淳熙九年正月十七日来哭伯恭之墓,题伯恭所抹荆公日录。

吕祖谦与偕至婺,与游南北诸山。查阅相关资料,金华洞还有一处“相传晦翁书”,胡传楷未著录。

万历《金华县志书》卷之一方舆类山川:

自冰壶下行五十步,至双龙洞。洞门轩豁如大厦,可容胡床百数居之。由洞中入小穴,穴之广才倍尺,水溢其中。或横以舡,伛偻揭跣而进,才数步许,廓然甚邃。睨之正黑,持炬仅得其蹊。有石屈折,而方类田者曰仙田;田之下曰石杵,扣之即鸣;旁有积石成形如雪、如马蹄;或列于下,如鼓、如狮子、如铁;前有丝顶,其蒙络下,上类智者所为;下有大石如龟。又行至一潭,曰龙潭,水尤清泚。天禧初,中贵人投龙于潭,岁旱郡邑祷必验;由潭而上,道狭不可穷。旧经云:此洞通四明、天台、洞庭诸山。谢翱有《人物古迹记》,模写甚悉。下洞中,有“登云”二字,相传晦翁书。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沧洲病叟、云谷老人(自号),别名朱子、文公、紫阳先生、考亭先生。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省尤溪县)。幼年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依父友刘子羽生活,受业于胡宪、刘勉之、刘子翚三先生。绍兴十八年(1148),赐同进士出身,后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同安主簿、南康知军、漳州知州等。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庆元二年(1196),以监察御史沈继祖弹劾以伪学欺人,落职罢祠,归建阳讲学著述。卒,谥号为文。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门人辑录《朱子语类》140卷。事迹见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二十九、《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束景南《朱熹年谱长编》(增订本)等。

因朱熹在南康救荒有方,时任宰相金华人王淮荐朱熹赈灾,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巡历到婺州界,《奏上户朱熙绩不伏赈籴状》(晦庵集卷十六,又见经济文衡续集卷十),可以看作是在金华地面上写的。又加上在浙东劾奏前知台州唐仲友不法,和王淮、唐仲友闹了矛盾。而《慈教庵记》(晦庵集卷七十九)、《金华潘公(良贵)文集序》(晦庵集卷七十六)、《婺州金华县社仓记》(晦庵集卷七十九)、《中奉大夫直焕章阁王公(师愈)神道碑铭》(晦庵集卷八十九)、《太孺人邵氏墓表》(晦庵集卷九十)等,所作与金华相关,但都不是来金华时写的。

朱熹的学术成就,其“理学”和陆九渊“心学”的理论分歧,以及朱学和诸如永嘉学派、金华学派、永康学派的关系,错综复杂。而朱熹把兰溪范浚的《心箴》编入他自撰的《孟子集注》,又作《香溪范子小传》,终于使范浚立于“婺学之开宗,浙学之托始”,不知其何以如此用心。而朱熹“尝屡造其门而不获见。近始得学行之详于先友吕伯恭(吕祖谦),庸述小传以闻四方学者。”(《香溪范子小传》),还是离不开吕祖谦的关系。

看上去,如果没有吕祖谦,朱熹不一定来金华。

令人奇怪的是,朱熹来金华,并没有为婺城及南北诸山留下诗文及题记等笔墨。

既然来过金华,地方上总要留征标记。因为朱子声名太大了,他是当年高考指定教材的主编。

(胡吉省:浙江金华教育学院;胡俊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后记】习近平总书记说,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八婺大地,发展迅速,万象纷呈,该如何解读,该有怎样的视野。我们和金华市社科联一起,为你打造一份权威的金华社科读本。每周四推出,帮你解开现象的迷雾,助你追寻理论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