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浙江日报》整版刊发《在嘉兴,看见城乡融合新景象》一文,全文如下:
南湖畔,一趟101路公交车串联起城乡,也见证着嘉兴城乡融合的历程,被称为“开往幸福的101路”;在海宁,桃园村“一把钥匙管礼堂”的故事打开了村民自治的大门,这一机制还在海宁全面推广;桐乡率先探索“全域农创”理念,为青年创客打造了一批创业的摇篮,崇福农创园里,从业大学生超200人,带动周边60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园区产值达2.4亿元。
嘉兴历来是城乡均衡、生活富庶的幸福之城。20多年来,在嘉兴演绎的城乡融合双向奔赴,给居民生活带去怎样的改变,又将如何持续擦亮“城乡融合看嘉兴”金名片?请走进南湖、海宁、桐乡三地,感受城乡融合发展新的脉动。
南湖区:打造主城区城乡融合新样板
作为嘉兴市主城区,101路公交每天在南湖区城乡之间穿行,见证着南湖区城乡的蝶变。2024年,南湖区城乡居民收入倍差1.41,位列嘉兴第一。南湖区始终坚持以“千万工程”为牵引,紧紧锚定“六改六融”主线,精心规划“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打造主城区城乡融合新样板。
强城:科创赋能筑高地
2025年南湖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强化内外兼修,高标高质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深入实施建强主城区提速工程,推动“产、城、人、文、创”融合发展。
在《赛迪创新百强区(2025)》榜上,南湖区排名第88位,已连续三年跻身“中国创新百强区”。近年来,南湖区通过深化院地合作、聚力平台建设、推动企业创新、完善产业政策等,形成了科技创新格局。全区集聚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南湖实验室、中电科南湖研究院等高能级科创平台12家,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3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连续15年领跑全市,首次荣获全省“科技创新鼎”。
眼下,从南往北,一个个新质生产力项目和产业平台正成为南湖区发展的关键支撑:南部的凤桥镇梅花洲科创中心建设项目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未来将集聚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高端产业。中部的嘉兴南湖高新区(嘉兴科技城),汇智之环项目开工,将成为全嘉兴首个人工智能产业带。北部的湘家荡区域,仅今年1月至5月就有12个亿元以上项目签约,新型储能、智能驾驶等优质项目加速落地,科创湖区、甪里未来健康城正加速崛起。
南湖区还立足区位优势、聚焦重点板块,进一步优布局、提品质、聚人气,通过产业构建韧性核心,稳步提升主城区“首位度”。
兴村:片区组团强发展
缩小“三大差距”,最繁重的任务在乡村。月初,潜福蜗牛现代化产业园项目开工,预计年产值约6000万元,可带动500多户农民养殖蜗牛,平均为每户农户带来7万元至30万元经济收入。
近年来,南湖区不断做精做强乡村特色产业,打造了稻米、生姜、蜗牛、水蜜桃、葡萄等一批拳头农产品,乡村“土特产”全产业链也在逐步成型。
此外,组建“大三星”乡村振兴联合体,以三星村为核心,通过共建协同平台,建设特色产业走廊,强化资源供给,探索跨村组团发展模式。2024年,“大三星”片区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272万元、较上年增长2.4%;村均经营性收入达143万元、较上年增长13.1%。
乡风文明也是兴村的应有之义。5月,新一批全国文明村公布,凤桥镇联丰村榜上有名。
联丰村常住人口近6000人,村子大、村民多,事情多。紧抓中组部党建引领农村网格治理试点,全村划分成50个网格,320名网格员活跃其中,并依托“网格能人群英会”“周一夜访”“网格议事”等机制,形成了民情在网格掌握、服务在网格开展、问题在网格解决、矛盾在网格化解的治理模式,效能大为提升。
融合:要素流动畅循环
近日,东北师范大学南湖实验教育集团与大桥镇中学联合开展了一场教研组研讨活动。这样的场景,如今在南湖区已成为常态,着力解决城乡教育资源不平衡等问题,通过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引导城区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流动,南湖区持续深化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
坚持融合发展,南湖区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体制机制,推进教育、医疗、养老、公共文化等资源优质均衡供给,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打造“15分钟”城乡养老服务圈,“乐享南湖”更加深入人心。
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还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南湖区正通过制度创新,让“人地钱技”等要素资源在城乡间充分流动,充分激活城乡融合发展动力。
得益于青“村”合伙人计划,50名年轻人来到余新镇长秦村,带来了宠物经济、村咖、儿童户外游乐园、心灵疗愈馆等新业态,共同打造以学、玩、食为核心的微度假服务,周末平均日客流量超3500人。
桐乡市:让城乡融合发展 有高原更见高峰
在嘉兴产业版图上,桐乡特色鲜明,这里既有桐昆、巨石、新凤鸣等大企业,也有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去年,桐乡地区生产总值站上1300亿元新台阶。产业兴则百姓兴,桐乡的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47,连续11年为嘉兴五县市最优。
今年,桐乡提出“外争资源、内增活力,高水平建设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高水平城乡融合正是题中之义。围绕“强城”“兴村”“融合”,桐乡正奋力打造新时代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县域样板。
齐头并进 提升县城承载能力
交通运输一体化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眼下,苏台高速公路南浔至桐乡段及桐乡至德清联络线(二期)项目如火如荼推进,它连接沪昆、练杭、申嘉湖、杭州二绕等高速公路,在桐乡境内设置乌镇南、梧桐、崇福、凤鸣、崇福北和洲泉6个互通出口,通车后,将全面提升桐乡对外的通达度。
既要放大格局,也要向内雕琢城市细节。在桐乡主城区,不仅拥有我省唯一开在县城的万象汇综合体,还有梧桐里南门商业街区、丰子恺艺术中心等项目加速推进,这让“有一种幸福叫生活在桐乡”更加可感。
产业是城乡融合的关键。在凤凰湖畔,“桐乡第一高楼”振石广场主楼塔楼顺利结顶,双箭总部大楼、中驿商业中心、凯通国远大厦拔节生长……凤凰湖总部园区集聚了15家总部企业,其中有4家是中国500强企业,7家是上市公司,而且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崛起在乡镇、总部在桐乡、业务遍全球,外来企业的总部在桐乡生根发芽,而桐乡大企业深耕本地茁壮成长,这也为桐乡连续两年上榜全国营商环境创新县(市)写下生动注脚。
凤凰湖科技城这片3.36平方公里的热土,为人们打开了对城市幸福生活无限遐想的空间。
精准发力 夯实城乡融合“硬底盘”
这两天,桐乡梧桐街道桃园村的千亩槜李园进入收获期,吸引不少杭州、上海市民前来采购。桃园村槜李种植面积近2000亩,槜李种植户超500户,实现亩均产值1.5万元。
一颗果子带富一方百姓。近年来,桐乡聚焦“土特产富”全链发展,推动特色农业提质增效,杭白菊、稻鱼、湖羊入选全省县域10亿元以上“土特产”全产业链,河山镇五泾生态羊场、石门镇民丰共富羊场等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助力农民增收致富。总投资40亿元的桐乡市茶咖产业园在凤鸣街道开工,新的百亿级产业集群平地崛起;大麻镇则朝着打造“时尚布艺名镇、融杭先导新城”奋力前进。
从“一村美”到“全域美”。乌镇镇横港村引进专业运营团队,以“修旧如旧”的保护理念建设“艺术村”,改造26幢近5000平方米闲置农房,去年村旅游营业收入突破300万元。桐乡经开区(高桥街道)龙南村里有诗画美景,河山镇八泉村桑野岛可以尽情撒野,屠甸镇荣星村足球赛事频频出圈……目前,桐乡全市行政村经营性收入实现100万元以上全覆盖。
对标对表 打造城乡融合发展县域样板
放眼桐乡,一个个村集体正以资源的叠加优势,释放乡村振兴发展的乘数效应。
石门镇春丽桥村等9个村共同出资成立桐乡石门湾粮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成全省首批五星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形成一颗种子到一粒米的全产业链,“石门湾”区域公共品牌越擦越亮。去年,“大春丽桥”片区累计辐射带动全镇18个村和周边6个镇街8000多户农户增收致富,平均为每村增收50万元。
一头连着县城,一头系着村庄,中心镇的发展,也是提升城乡融合水平的关键。前不久,崇福镇入选浙江省第二批省级中心镇,以此为契机,崇福将规划建设智能充电桩、智慧综合管廊等新型基础设施,与周边地区形成更紧密的产业协作,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强镇。
濮院镇致力打造有“留量”又“长红”的文旅名镇。濮院时尚古镇探索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路径,运北18公里美丽乡村精品线串珠成链,以古镇景区为核心,羊毛衫产业为特色,田园风光为亮点,“古镇游+时尚购+乡村游”深度融合的全域旅游版图加速形成。通过深挖乡土文化资源,带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去年桐乡乡村旅游消费总额超11.5亿元。
海宁市:“潮”向新生活 “融”出新图景
乡野定向赛、趣味嘉年华、梨王争霸赛……以往只在都市见到的活动“搬”到了马桥街道“万亩方”的田间地头;年轻人不再只往大都市跑,反而被袁花镇神仙湖畔的秀美风光吸引;杭州游客乘着杭海城际铁路,专程来丁桥镇的网红村咖打卡……行走在海宁的街巷与田园,目之所及,城与乡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城市很时髦,乡村也很“潮”。
城乡共融 唱好农文旅“一台戏”
半小时前,尚在盐官古城—潮乐之城观潮听曲,搭乘杭海城际铁路,此刻已置身数十公里外的志摩故里·硖石打卡。一条杭海城际铁路,让城与乡更近了。如今,海宁逐渐形成以盐官古城—潮乐之城和志摩故里·硖石为两大核心的文旅产业集群,带动了周边乡村、社区发展,实现了城乡空间融合,走出了以农文旅融合促城乡融合的新路径。
“文旅融合是促进城乡融合的有效途径,二者能够通过双向赋能,实现文旅高质量发展与城乡高水平融合的同频共振。”近年来,海宁市委、市政府坚持扬区位优势、增发展动能、促服务均衡,高质量满足城乡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勇当新时代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示范表率。
一组组跃动的数字,不断刷新潮城海宁“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新图景的含金量:位列全国百强县16位;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超460万元,130万元以上全覆盖,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81976元、54206元,多项指标列嘉兴第一;农民收入增速连续12年超过城镇居民。
群众的幸福指数在节节攀升。走进云龙村的云龙蝶园,感受蚕桑文化的魅力;在博儒桥村的共富大棚,采摘果蔬体验田园乐趣;夜宿江畔民宿,享受“枕畔听潮”的浪漫……不用出远门,海宁村民在“家门口”过上“向往的生活”。
村村抱团唱好乡村文旅“一台戏”已成为海宁常态。如今,村与村之间已打破了以往资源分散、各自为战的状况,正在探索与周边的镇、村通过跨区组团等方式组成片区。海宁以“大桃园”“大博儒桥”等片区组团发展模式,正为区域共同富裕蹚出新路径。
生活正“潮” 组团联动玩出新花样
滑翔、冲浪、露营、非遗旅拍体验……介绍起家门口的风景,黄湾镇尖山村村民总有说不尽的新玩法。近些年,黄湾镇以一座山起步,环一片湖开发,串联7个村发展,逐渐成为长三角有名的户外休闲度假地之一。2024年,大尖山景区共接待游客50.97万余人次,营业收入2376万余元,黄湾7个村实现村集体经济突破5000万元。
今年,黄湾镇开始探索“进阶版”的片区组团发展之路,打造“潮嬉洲”品牌,启动“运动之尖·潮起黄湾”和美乡村示范项目,通过运营前置盘活闲置资产、招引新业态,致力打造汇集“水陆空”多维运动体验的产业融合新高地。
在神仙湖来一场武侠风旅拍,去金庸故居追寻武侠大师的一生……这个“五一”“端午”,金庸故乡海宁市袁花镇很是热闹,全镇累计接待游客28万人次,创历史新高。“能在众多乡村游目的地中脱颖而出,依靠的便是‘金庸故里’独一无二的文化吸引力。”海宁市袁花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以来,袁花镇聚力打造神仙湖、金庸故居、龙山三大文旅组团,通过紧密联动,高效串联起 “神仙湖—金庸故居”农文旅融合发展带。
都市辐射乡村、乡村赋能都市,海宁城乡同频共振,发展新潮奔涌不息。近年来,海宁以“艺起潮城”为主题,联动起景区、商圈、交通枢纽,不断激活农文旅消费新活力。仅今年“五一”期间,海宁市A级旅游景区、3A级景区村庄共接待游客101.46万人次,其中盐官古城—潮乐之城接待游客11.5万人次,“志摩故里·硖石”景区接待游客50.14万人次,分别同比增长317.83%和300%。
城乡共美,文旅共荣。接下来,海宁将继续以文旅产业为引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