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岁的王冲根有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上头详细记录了100多个云贵高原山区孩子的家庭和学习情况。这是他从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乍浦实验学校退休后,花了9年时间,和妻子丁在根靠步行在大山深处家访得来的材料。
有了这些信息,这对夫妇就能知道,下一次支教的重点该放在哪里,有限的公益经费又该优先用在哪些地方。
今年暑期,王冲根和丁在根将再次出发前往云贵高原,共赴和孩子们第10年的约定。6月19日,潮新闻记者联系上了临行前的王冲根,他说,只要还走得动,就会和妻子一直把支教进行下去。
王冲根在贵州的课堂上。受访者供图
退休前的最后一个暑假决定支教
王冲根夫妇的支教之路始于2016年7月,那是两人退休前的最后一个暑假,他们和8名志同道合的爱心人士组成了支教志愿者队伍,一同前往贵州从江县寨坪小学。
“2016年之前,我和妻子曾多次在贵州的新闻节目中了解到当地山区儿童求学的不易,父母亲又一直教育我们要有爱人之心。我想,云贵高原之行,我们是一定要去的。”
说起9年前的首次支教行程,王冲根还记得不少细节:“我们先是坐了25个小时的绿皮火车抵达凯里,休整一晚后再搭乘中巴车,花4个多小时到了从江县城,采购食材和生活用品,第二天又找了车继续出发。”
王冲根和绿皮火车合影。受访者供图
“那天下午,我们在车上坐了6个多小时,山间的风吹在身上很是凉爽。到学校时天色已渐暗了,孩子们一股脑地冲出来帮我们提行李。看着他们清澈的眼睛,我们倦意全消。”
到寨坪小学后,一行人放下包裹就开始做晚饭。丁在根在乍浦实验学校食堂工作了20多年,来之前她就已经想好,不仅要管好老师的饭菜,更要让孩子们吃上美味的三餐。
“那时候,寨坪小学的学生们吃得最多的是韭菜汤,就是用韭菜和大米炖成一锅汤,然后简单用盐调味。”丁在根说,她在来的路上买了很多肉,当天晚上就打算做一顿加辣版的红烧肉,可临到了厨房,她却犯了难,“这儿只有土灶,我不会生火。”
“学校的孩子们走到我跟前说,‘奶奶,我们来帮您添柴火吧,马上就能好’。那是个小学,最大的孩子才11岁,太能干了。”丁在根的语气里有心疼,也有赞赏。
丁在根在学校做饭。受访者供图
显微镜里也能看见大世界
第二天一早,志愿者们就投入到了教学中去。王冲根是科学老师,经过前期多次电话沟通了解当地的情况,他带来了显微镜以及各种化学试剂。
“当时的寨坪小学没有任何实验器具,科学是一门从实践中走来的学科,我想让孩子们亲眼看看课本上描述的那些科学现象到底是如何存在于自然界的。”
王冲根用显微镜带孩子们观察了血液中的红细胞,又让他们见识了书本中反复提到的叶绿体,还做了好几场PH试剂实验。
“在嘉兴的中小学里,这些实验几乎人人都做过,但寨坪小学的孩子们没见过。他们非常好学,下课后常常会追问我关于实验的操作方法,课堂氛围也让我感到惊喜。志愿者队伍里的其他几名老师还准备了音乐课、美术课、朗诵课等,我们连上了15天课,大家情绪高昂。”
孩子们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在每日紧张的教学工作结束之后,支教老师们还会搬几把椅子坐在教室外的空地上,和当地的教师谈谈教学方法,直到饭点。
“我给孩子们做嘉兴本帮菜,也尝试用当地的食材入菜,比如折耳根、辣椒等,尽量每天都不重样。”丁在根说。
在王冲根心里,支教路上,妻子丁在根是他最坚实的后盾。“她不仅做饭,晚上还陪我一起打着手电筒,翻山越岭去困难家庭走访。有一回她的脚被铁钉扎伤,当地没有打破伤风针的条件,她硬是扛到支教结束才和我一起返回。”
就这样,一人教学,一人做饭,夫妻俩用9年时间走进黎平、从江等地的4所学校,走访上百户困难家庭,自费10余万元贴补路费、餐费,给孩子们购买文体用品及生活用品,有8所学校的数百名学生间接受益。
王冲根夫妇在路上。受访者供图
不变的绿皮火车和支教事业
9年来,王冲根夫妇到过的学校一直在变:楼房更新了,教学器具更多了,宽敞的马路也通到了校门口。
“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都大有改观。”王冲根笑着说,这都是大好事,支教的意义本就在于打开孩子们的眼界,现在,大路近在眼前。
王冲根夫妇还是一直坚持开展支教活动,每年暑期,带上青年教师在云贵高原的山里待上20多天,王冲根的背包里也一直装着那台显微镜。
王冲根夫妇和孩子们合影。受访者供图
如第一次来贵州时那样,多年来,他们都只坐绿皮火车。“慢车票价便宜,我们多省出一点钱,就能在孩子们身上多花一点钱。”丁在根说,“平时在家,老王很节俭,衣服鞋子也挑实惠的买。”
王冲根则告诉记者,老年人本来就花不了几个钱,再省一点对生活也没什么影响,但多出来的这点钱对山区的孩子们来说,可是能办很多事的。“去过,我们就再也放不下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